愿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永存

袁隆平院士用一生的努力,为祖国,乃至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纪念袁隆平院士,学习袁隆平院士的科学态度。除了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刻苦、敬业、专注之外。学习的精髓,应该是学习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否定权威的定论,进而踏实有效的突破、创新,进而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1960年7月,袁隆平院士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这应该是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1961年春天,袁隆平院士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1964年7月,袁隆平院士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袁隆平院士从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袁隆平院士的这一研究,彻底推翻了当时的世界级学术界权威,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的经典理论。米丘林可以说是当时(至少在社会主义阵营)植物研究的祖师爷,李森科则是米丘林学说的忠实捍卫与执行者。

20世纪50年代米丘林的学说在(社会主义阵营)盛行一时。袁隆平院士差不多是在稍后20世纪60年代,构筑了自己的研究试验方向。

米丘林的基本思想认为生物体与其生活条件是统一的,生物体的遗传性是其祖先所同化的全部生活条件的总和。如果生活条件能满足其遗传性的要求时,遗传性保持不变。如果被迫同化非其遗传性所要求的生活条件时,则导致遗传性发生变异。

由此获得的性状与其生活条件相适应,并在相应的生活条件中遗传下去。从而主张生活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具有定向性,获得性状能够遗传。

我们可以想想,在那种年代,在已有权威定论的情况下,袁隆平院士的压力有多大。由此可见袁隆平院士的品质,真是像金子一样闪光,闪烁着人格魅力的光芒。

假如袁隆平院士是一个,见到权威就否定自己的认知,按照权威的思路进行试验研究的人,那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假如袁隆平院士当时没有勇气否定米丘林、李森科定论的勇气,那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也肯定没有我们今天水稻产量,饥饿仍然伴随着我们。

我们学习袁隆平院士,就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一种在科研道路上,合理的,正确的否定权威,否定定论的精神。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没有否定,就没有进步,愿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永存

愿袁隆平院士的科学精神永存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