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为文字,倾一世柔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为了实现梦寐以求的夙愿倾情倾力,做了一辈子的“痴人”,哪怕再苦再累,也乐此不疲。一个“痴”字,高度概括了他们不懈追求梦想的精神。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诗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中“痴绝”二字,写尽了古人对繁华美丽的古徽州的心驰神往,这是对绮丽富庶之地的“痴”。曹操的《短歌行》中“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杰出的政治家曹操求贤若渴之心,这是对人才望眼欲穿的“痴”。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方塘虽小,因深度足够,澄澈见底,所以让日光云影在水面徘徊不散,流连忘返,好一幅清丽的自然风光图。这种风物入眼,其情其态教人“痴”。
  今读怀才老师的《又为书痴》,让我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些诗句,尤其是“天光云影共徘徊”更是切中了文意,我觉得怀才老师与文字之间痴缠的意味即是“天光”与“云影”的耳鬓厮磨,沉迷其中,达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物我两忘的状态。如此热爱文字,倾其一生不忘初心,这样的执着真的是陷于“痴”的境地了。该文写得掏心掏肺,读来感人至深,情难自抑,下面就此文作如下解读。
  
  一、“痴”字一线串珠
  “痴”是文脉,也是情感之路。作者构思独特,以“又为书痴”作题,能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又在文章开头点明原来作者是引用妻子的话作题,可谓妙语巧得,画龙点睛。在内容的安排上,详略得当,层次井然。从求学时代为书而“痴”,写到退休后的为书而“痴”,为文而狂,“痴”得不知今夕何夕,“狂”得可与名著中人物对话,可与大千世界万千生灵对语。“痴”心所至,一切都变得美轮美奂,一切都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对比、联想、衬托、前后照应等,使文章浑然一体,读来气韵流畅,且回味悠长。在修辞方面,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使句子灵动传神,文字摇曳生姿,佳句迭出,且蕴意深厚,启人遐思。作者内心的所思所想很真实,能让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作者为书为文“痴”的境界让人心悦诚服,教人敬重景仰。
  
  二、“痴”是柔情深种
  该文叙述了作者从求学时代即爱书成痴,读初高中时,将母亲给的过年的压岁钱用来买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字字入心,一睹为快。在朋友那里借到一本《三国演义》,连读三遍仍醉在其中不能自拔,意犹未尽,还和小伙伴们在后院表演“桃园三结义”,开心至极。
  读大学时因家境困窘,宁愿步行奔波二十里,只为了省下一角钱的路费,用来购买鲁迅、艾芜的作品,还用绳索做了网兜,作为软体书架,置于床头,放弃了午休,伸手便可取来贪婪地品读,真是大呼过瘾。这番用心操作,狠狠地满足了对书狂热的需求。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温饱尚未解决,试问有几人能将仅有的几分钱几角钱用来买书?这是从骨子里爱书成痴的情感使然,是对精神世界的孜孜以求,灵魂可渐趋丰饶润泽。这种博大精深的积累和沉淀,为作者后来驾轻就熟地写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生只做一件事,此生只爱一个人”,这是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女士的座右铭,她是这样说的,也用一生的时光践行了自己的诺言。而怀才老师也做到了这一点,爱读书,爱文字,痴心于墨韵,倾一世柔情,无怨无悔。
  
  三、“痴”是顿悟升华
  作者读过太多的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文字的熏陶濡染,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影响。读雪小禅的“银碗盛雪”,她以最诗意浪漫的散文诠释着世界的唯美,营造着文学禅境,让怀才老师在空灵曼妙的氛围中尽享情趣雅趣,品味人生之况味,渐入静雅悠远之意境。
  怀才老师品“用音乐煮文字”的丁立梅的作品,在款款柔美律动的文字间感受生活的美,岁月的暖心,就那样“和一杯月亮对饮”,不说悲凉,只谈静好;愉悦自己,快乐他人。
  温婉从容的迟子建,她把文学的温暖给了她极冷的家乡漠河,怀才老师从她的文字中悟出:苦难可酿出醇厚芬芳的美酒,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在著名的京派作家汪曾祺那里,怀才老师了解到花木虫鱼和人文的关系,明白了人间滋味,从此寄情山水,找到了浪漫的情调,在浪花、飞鸟、花影、蝶姿、云彩、禅院钟声里寻到了诗意的灵魂,安放于小字间,每一个字便是一朵绚烂的花在绽放,是一团熊熊烈火在燃烧。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让心神停靠文学的港湾,让意念熨帖文字,连梦境都会散发墨香,这算是步入了“痴”的幽境了吧。
  
  四、“痴”是灵丹妙药
  怀才老师近几年来疾病缠身,在煎熬中挣扎,在痛苦中无奈。为疾所困,该如何寻找出路?该如何疗伤?这是摆在怀才老师眼前的一个复杂而纠结的问题。他痛定思痛,决定一方面去医院就诊,另一方面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忽略疾病,用强大的心理攻势击溃病魔。于是,他更加痴迷地投入文学,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每次去医院,他把书放置于床头柜上,让护士无处放药,护士怪他太重视书,而忽视了自己是病人。尽管如此,他依然如故,护士也习惯了,反而多了一份敬重与感佩,怀才老师在书中不断调整着心态,慢慢解开思想包袱,听护士的笑声清脆婉转,好似听到清风翻动书页的声响,心中的阴霾渐散去,心情愈发舒畅。
  怀才老师读林清玄“在静心与关照中,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这样的禅意心语对怀才老师是极为受用的,他正需要这样的“关照”,需要在这样的“关照”中寻到“出路”。无疑,文学让人静心,禅意的文字是最好的关照,与墨韵共舞便是最诗意的出路。
  作者还邀约众多作家齐聚他的精神驿站,跟他们一起畅谈人生,交流世界观,谈对真善美的理解,说生命中的喜怒哀乐……谈着谈着,怀才老师明白了:活着,就要热烈地拥抱生活,以全部的如火的热情弹奏一支高亢的命运交响曲。
  苦难可打磨成诗,可织成锦裳,可垒成铁壁……这是一场自我救赎,不是与病魔直接打斗,而是采取迂回战术,以巧拨千斤,以心无旁骛的专注力、以如痴如醉的心念,驱病体伤痛于九霄云外,换来喜乐相随。这样的“痴”,岂非灵丹妙药?
  
  五、“痴”是少年归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是说芸芸众生奔波于滚滚红尘,都是受名利心的驱使。“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说的也是同理,众人忙得晕头转向,为挣钱养家,为发财致富。总之,金钱、利益是绝大多数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之源。而怀才老师抛却了名利,在文字间游走,只是因为热爱文字,这样的纯粹,这样的率性,又有几人可以做到?
  尤其是退休后的四年中,怀才老师愈发痴迷于文字,在江山文学勤奋耕耘,文采斐然,让读者赏心悦目,涤荡灵魂。文字,是他的知音,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战胜疾病的武器。
  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可读出他对家乡赤山爱得入骨,可读出他对母亲绵绵不绝的思念,可读出他对大海的深情,还能读出他对万物苍生的悲悯情怀。他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冷静分析中表现出从容的心态,对生命、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关照,有了禅意的深悟,没有埋怨与叹息,只有超脱与释然。这份豁达与乐观,是自然山川滋养了他的心胸,是源头活水给他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文思,是对文字“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痴”让他笔底生花,锦绣满篇。我们读到了怀才老师无比浪漫的情怀,伴随着浓郁的诗意跳跃而出,彰显出浩瀚的文思、卓绝的才情,那分明是少年归来才有的模样。
  
  六、“痴”是启人深省
  怀才老师读书成“痴”,胸藏丘壑,满腹经纶,收获了从容自信。因为“痴”,才洞穿了世间百态,才参悟了人生玄机,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字绘形绘色地描摩景致,深入浅出地叙事说理,淋漓尽致地表情达意。在怀才老师的文中,我们还读出:生活本不易,且行且惜。
  时值当下,我们每个人从怀才老师的“痴”中是否也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若是学子,应对学习“痴”迷忘返,在学海畅游不倦,“痴”耕知识的原野,逐梦未来,期待的美好定然如你所愿。若是工作人员,当“痴”心奉献,只管奋斗,莫问前程,必将事业有成。若是退休赋闲,也可“痴”于某种才艺,久而久之,必将登临妙境。总之,文中的“痴”对所有人都有熏陶和启迪,让昏昏欲睡者猛醒,让砥砺前行者更具昂扬的斗志。“痴”是一种修行,是心念和行动的合二为一,所有不可为,因“痴”皆可为。
  纵观全篇,字字灵动,句句肺腑,“痴”得深入人心,“痴”得洒脱朗逸,“痴”得可圈可点,“痴”得可赞可叹。怀才老师那份浓浓的书卷气,恰是“痴”的结果,这份气质脱离了俗,脱离了油腻味,俨然是一份别样的出众的存在。作者因“痴”活成了一束璀璨的光,温暖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好文,读着读着我也痴迷其中了。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网于2022年6月7日
但为文字,倾一世柔情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