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谁逼死了刘兰芝?

大家还记得孔雀东南飞那个故事吗?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结婚三年,两人相亲相爱,可是他母亲怎么也看不惯儿媳,非让儿子休了妻子不可。焦仲卿被逼无奈,只好照办,他对妻子承诺复婚,刘兰芝答应等他,但很清醒很理智地告诉他她哥哥性情暴躁,估计不能如愿。果然,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她的哥哥逼她再嫁。出嫁前焦仲卿来看她,两人相约共赴黄泉。刘兰芝再嫁当天黄昏投水而死,焦仲卿得知后也上吊身亡。两家人后来把他们合葬在华山旁边。
  造成这种结果,相信不论是焦仲卿的母亲,还是刘兰芝的哥哥,都会后悔不已的。作者要求后人以此为戒,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我要问,究竟是谁逼死了刘兰芝
  我想大家或许会不假思索地答道:她婆婆和她哥哥呀,还会有谁?难不成还有她丈夫?请不要着急,我们一一来分析。
  我们先认识一下刘兰芝。毋庸置疑,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子。她心灵手巧,不仅善于纺织裁剪,而且能诵诗书,更厉害的是,她还会弹箜篌,艺术修养极高。另外,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她的优秀。她离婚十几天,县令就遣媒人来给三子求婚,这个三子不仅长得帅气有文采,而且年龄还比刘兰芝小。刘兰芝母亲征求刘兰芝的意见后谢绝了媒人。不几天,太守也请媒人给自己五子求婚。县令的三子是不是已婚我们不得而知,但太守的儿子确定未婚,一个是高官的未婚公子,一个是离婚的平民女子,地位悬殊如此之大,偏偏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求婚,说明什么?说明刘兰芝特别优秀!谁说离婚的女人不值钱,你瞧瞧刘兰芝。
  那么我们要问了,这么优秀的一个女子,怎么就不入焦仲卿母亲的眼呢?从诗中我们感受得出,这位婆婆是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她家长作风严重,不仅把儿子攥在手心,而且还要压制儿媳。原文没有提及焦仲卿的父亲,大概他父亲早逝了吧?不管怎么说,很显然,这个家她掌握实权,一切都是她说了算。无奈儿媳不是一般的角,会任由她宰割。我们知道,是刘兰芝主动提出离婚的,她告诉丈夫,我受不了你母亲,如果她仍然执迷不悟,这样对我,那么我情愿离开。而婆婆更是不依不饶,逼儿子赶走儿媳,答应马上给儿子另娶罗敷。一边是心爱的妻子,一边是生养自己的母亲,夹在两个女人中间,焦仲卿十分为难。相信读者中有很多男人有过这种体会,当然,换成娘家爸妈,女人也会有。
  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看看周围,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强势的女人,如果她不仅强势而且自私的话,那么她不仅会毁了丈夫,而且会毁了子女。假如是儿子,他会变得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更没有行动力。他娶媳妇后,一定怕老婆。媳妇如果比母亲还厉害,那么,这个母亲在毁了两个男人之后,终于被儿媳收拾,也亲手毁了自己。假如是女儿,她会变得比母亲还厉害,长大后去祸害婆家。如果婆婆也厉害,那么,这个女儿便惨了。你看,女人对一个家庭来说,多么重要!焦仲卿的死,便是他母亲一手造成的。
  有很多人认为,有可能是刘兰芝不生育,焦仲卿的母亲才赶她走。我认为不是,因为从文本中压根找不出蛛丝马迹。再说了,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完全可以再给儿子娶妾,她有能力给儿子再娶媳妇,那娶妾便不在话下。而且,她对儿子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换句话说,就是你媳妇不听我的话,不服我管教。而刘兰芝对丈夫说“不堪母驱使”,她不是不勤快,“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意思是我三天织五匹布,没日没夜地干活,比织女还能干,但你妈还嫌我织得慢,这不是因为织布慢呀,是你妈故意找茬,你家媳妇难做呀。你看看,这哪里是嫌不生育呀,分明是婆婆看儿媳不顺眼。婆婆要的是乖巧的儿媳,偏偏刘兰芝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刘兰芝需要的是温柔敦厚的婆婆,偏偏婆独裁婆霸道强势。于是两人矛盾逐渐加深,终致激化。假如焦仲卿的母亲会示弱,跟现在很多婆婆一样,认为只要儿子儿媳两口子好就行,自己没必要掺和那么多,那么,他们家一定和谐美满。因为看得出刘兰芝绝对不会虐待老人的,她那么有爱心,对她小姑子那么好,怎么会对婆婆不好呢?可惜焦仲卿的母亲不懂这个,所以,她便成了逼死刘兰芝的第一人。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刘兰芝的哥哥。文本中说他“性情暴如雷”。其实生活中不乏脾气暴躁的人,可是脾气暴躁不代表心底不好。刘兰芝并没有说她哥哥不好,但我们看得出他哥哥逼妹妹再嫁,不是纯粹为了妹妹,更多的是嫌妹妹在家碍眼,可他堂而皇之的借口是“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看看,他自己所说的出发点是为妹妹考虑,认为妹妹没有必要复婚。从客观上来说,焦仲卿不过是基层的小公务员,而太守是地方最高官员,那是官呀,官吏官吏,吏只是做事的,没多大权利,而官则有权有势,尤其是太守,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嫁给他儿子,往后的日子一定过得风生水起,超级滋润。还等焦仲卿干嘛?即使复婚,又能怎样,难不成还继续跟婆婆大战?他分析得没错呀!可他不懂,一个人的幸福,是自己感知的,不是在外人看来的,刘兰芝爱焦仲卿,哪怕日子没有嫁给太守儿子富裕,但是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即便吃糠咽菜也心甘情愿,何况人家家境还不错。于是这个哥哥也是“好心”做了坏事,他成了逼死刘兰芝的第二人。
  说到这儿,我插上一段。当初我外公就把他小妹妹养活了一辈子。原因是大妹妹嫁人后被夫家虐待致死,小妹妹怕了,不想嫁人。外公便欣然答应。外公家法很严,家里大大小小的人,没有谁敢嫌弃他小妹妹。如果刘兰芝的哥哥真是为妹妹好,他就该从妹妹的需求出发,满足妹妹的要求。可见爱一个人,不是你想怎么爱就怎么爱,而是对方需要你怎么爱,你便怎么爱,对方才能接受。
  除了这两位,还有谁逼死刘兰芝?她母亲呢?假如她跟焦仲卿的母亲一样强势,坚决支持女儿,带他儿子去亲家大闹一场,为女儿讨个公道,争回地位,那么也不能说不是个办法。可是她不是那样的人。再比如,假如她管住儿子,就让女儿呆在家,等焦仲卿母亲去世,他们再复婚,也无不可。从刘兰芝的嫁妆看得出他们家挺有钱的,养个女儿,自然不在话下。可是她仍然没有这样做。大概是怕街坊邻居笑话吧?归根到底,还是活在别人眼里。她虽然算不上逼死女儿的主犯,但也可以算作同谋或者从犯,不过分吧?
  最后,我们来分析刘兰芝最爱的焦仲卿。我认为他是直接杀死刘兰芝的人,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刘兰芝再嫁的前一天,他来看妻子,连马也不下,无论妻子如何解释,他都不原谅,还讽刺挖苦她,说“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看吧,他说你过你的好日子去吧,我死了算了。显然,他被嫉妒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取而代之的是满腔怨愤。听了这话,刘兰芝多冤呀!他俩分别时,她就告诉过他,说自己哥哥性情暴躁,恐怕不会让自己如愿,如今这样,自己也是被逼无奈。他被他母亲逼迫,把自己赶回娘家(休妻),让自己蒙受屈辱,她都能理解他,不怨恨他,可他怎么就不理解自己呢?回到娘家,出出进进看人脸色,尽管如此,她还是信守承诺,谢绝了县令的求婚,本来太守求婚她也不愿意,无奈哥哥逼迫,毕竟自己在娘家,得听从哥哥安排,可他怎么就不理解自己呢?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说的,死就死吧,反正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她说:“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是他逼着刘兰芝自杀的,难道不是吗?对刘兰芝来说,哪怕全世界的人不理解自己都可以,只要焦仲卿能理解,就足够了,他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焦仲卿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他断了她最后的念想,直接杀死了她。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打住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看看我们周边的人。有多少伤害来自最爱的人啊!我以为,其实不仅仅是我以为,儒家宣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颇有道理的。说什么“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实比起自己人,陌生人好相处很多,倒是自己人更难相处。有很多女人感慨:原以为嫁给他可以为自己遮风挡雨,没想到所有的风雨都是他带来的。而伤自己最深的人也莫过于至亲至爱的人。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如果自身修养不够,那么,连一个三口之家也管理不好,更不要说再加上父母兄弟姐妹。只有提高自身修养,管理好家庭,才能谈到为社会做贡献。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文章的价值在哪里呢?我以为,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仅就一个方面来谈,就是亲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回到文本。我们来看刘兰芝的死,其实都是亲人之间互相不理解造成的。比如罪大恶极的焦母。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她霸道独裁,逼死儿子儿媳,面目可憎,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很爱她的儿子。我们看看她的四次出场。当儿子不愿意赶走妻子时,她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气势汹汹。当刘兰芝向她告别时,她“怒不止”,巴不得儿媳快点离开。当焦仲卿告诉母亲自己要自杀时,她“零泪应声落”,哭了。当儿子死后,她终于后悔莫及,背痛欲绝,放下面子,向亲家求合葬。她四次出场,一次比一次弱,一次比一次可怜。最后让人无比同情。她对儿子的爱,简单而直接,不过就是希望儿媳乖巧听话,自己死后儿子能管住她罢了。可是儿子理解她吗?
  再看看刘兰芝的母亲和哥哥。他们爱她吗?答案是肯定的。可是他们迫于社会压力,怕街坊邻居笑话,所以明明知道刘兰芝不愿意,还是逼她出嫁。人是活给自己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何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呢?如果他们只在乎刘兰芝,而不是别人,那么,他们就不会逼她再嫁的。
  理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而亲人之间的伤害,却深入骨髓。尽管这篇长诗的作者让后人“戒之慎勿忘”,但是类似的悲剧仍不断发生。真是可悲可叹啊!
  ――2020年5月29日
  (原创首发)
究竟是谁逼死了刘兰芝?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