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带着他的“禾下乘凉梦”,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的离开,让人悲痛,让人不舍。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但他留给我们的吃不完的粮食,精神上的食粮,永存世间。

  回顾袁老的一生,才发现,如此一位被全世界人民敬仰和爱戴的科学家,在幼年所接受的教育中,便已被撒下了成功的种子。

  袁隆平的家世并不普通,他的母亲华静是位知书达理的知识女性,他的父亲袁兴烈曾是一所小学的校长。

  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为我们演示了什么才是正确的“鸡娃”。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人生的考卷,

  没有正确答案

  爱因斯坦说:“一个从不犯错的人肯定从未尝试过任何新鲜事物。”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总是希望孩子保持正确,比如在学习中有正确的答案,在生活中有正确的行为。

  一旦出现错误,父母便会采用相应的惩罚,或是批评,或是罚写作业;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不管是哪一种,孩子都会在“保持正确”的思维下,变成一个想得多、做得少,没有创新精神的人。

  如书籍《思维病》中说:一个人想太多,主要是痴迷于计划、掌控感和保持正确。

  但袁隆平从小接受的教育里,从来不会限制答案,更不会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袁隆平的妈妈是一位知识量很丰足的女性,但她并没有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限制袁隆平的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就连讲大家都会给孩子讲的故事,她也会巧用心思,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其中有一个关于狐狸的寓言,让袁隆平印象最深刻:

  一只狐狸,为了可以钻过墙洞去吃院内的葡萄,便饿了几天;

  瘦了之后,成功吃到了葡萄;

  但吃完后,又过不了墙洞了,于是它又饿了自己几天......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袁隆平的母亲在故事讲完后,并没有直接提供一个道理,让孩子引以为戒,而是留下一个问题,引人思考:

  “你们说这只狐狸是聪明呢还是愚蠢呢?”

  不管大家怎么回答,她都不会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只是去启发孩子多方面思考。

  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引起对方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为什么很多孩子听不进去父母的话,叛逆、逆反?都跟这个因素有关。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而袁隆平母亲在这一尺度上,拿捏得恰到好处,既给了孩子教育,又没有扼杀孩子的探索能力,更没有激起逆反心理。

  这样点到为止、启发式的教育,最终让袁隆平养成了爱思考、敢创新的习惯,为之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培养兴趣的前提,

  是精神的滋养

  虽然袁隆平的一生都献给了研究,但母亲为他培养的广泛兴趣,亦跟随他的一生。

  他在80岁生日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写到这样一件事:

  1953年,他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很远的外地,是妈妈陪着他,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妈妈就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

  他回答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

  成为滋养精神的存在,这便是兴趣爱好最高级的存在形式。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孩子的智商,其实就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金钥匙。

  基于此理念,袁隆平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品德和情操的培养。

  所以,她会给孩子培养很多兴趣爱好,如拉小提琴、下棋、游泳等,在不平稳的日子里,也会给孩子读尼采。

  她亦会带他们去“神农洞”,讲炎帝的故事,讲粮食和土地的故事。

  这些都化成了袁隆平的精神养分,让他的一生都忠于自我。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激励理论,叫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一个人的精神养分充沛时,便可以层层实现这些需求,最终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

  这便是培养孩子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

  鼓励孩子,

  成为他们自己

  在面对报考大学的人生重大选择时,袁隆平想要报考西南农学院,父亲却希望他从政:

  “你想成为一个身上充满庄稼味的学者吗?”

  “若这人世间没有庄稼味,而是充斥着铁血味,硝烟味,该多么可怕!”这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尽管成为农业科学家,可能会很辛苦,但是袁隆平的父母,还是选择支持他的决定。

  于是,袁隆平踏上了梦之所向的事业之路。最终,“野败”被发现了,新的篇章拉开了帷幕。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

  一个人可以找到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为之奋斗一生,是多么的幸运呀!

  因为基于自己的长处去做一件事,更能点燃热情之火。

  在心理学中,也有这样一个效应瓦拉赫效应

  瓦拉赫还在读书时,父母为他先后选择了文学和绘画两条道路,却被老师纷纷给出“笨拙”的评价;

  然而,化学老师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勤奋钻研的特质,便建议他去学习化学。

  没想到,瓦拉赫如同开挂一样,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丝毫没有“笨拙”的样子,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好的父母跟好的老师一样,会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天赋,并通过肯定,让孩子持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受用终生。

  而父母的肯定,也会成为孩子自信的本源,让孩子的一生充满朝气。

  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认可,不单单是一种态度,更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以至于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种认可。

  就如著名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隆在他的书中说的:

  我不喜欢母亲每天都来看我,不喜欢她的抱怨和唠叨,我却又恨她悄悄溜进我心中的缝隙,使我无法把她连根拔起。

  最重要的,我恨在我生命之终,却不得不问:“我表现得怎么样?妈妈?”

  为了让孩子卓尔不群,父母们都愿意成为用尽力气也去托举他们的人。

  然而,和拼尽全力相比,用对教育的方法,会让孩子更靠近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一如袁隆平的父母。

  -END-

  策划:M T

  作者:问心浅笑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看了袁隆平父母的教育方式,才发现“鸡”错了娃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