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友谊衰退”讲起

文/德鲁伊

尝试理解世界,是值得每个现代人焦虑的事情。

社会是负责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但时移世易,有些事儿,社会是被人不停的上课。前几日和朋友聊到“社恐”,慨叹社会真的进步了,环境和条件是允许社恐的快乐生长。你社恐,你还可以维持自己活得不错,这绝对是社会的进步。

人的原罪说,我是嗤之以鼻的,搞得很造物主,很没有人生意义。但如今,没点精神类疾病,你都不好意思说是现代人,这倒是有点无常即有常的味道。

因为有段时间和抑郁、躁郁患者有接触,相信了心理医生的话,术业专攻,绝不能以常识论和人间常理去度测他们。按照心理医生的教导,虽然看着反常识,但确实对病人有益。照着社会现在包容度的增加,心理医生大有可为。

据说,“习得性孤独”很流行,习得性么,环境和自我的交互作用结果。怨社会不合适,怨自我也不合适。但就是孤独咋办,总不能“习得性孤独”最终变成自闭或是抑郁、躁郁吧。

有个词“友谊衰退”,属于听起来都伤感的。心理医生说友情比心理医生更重要,这不是段子,也不是戏谑。有些看起来段子或戏谑,却无比真实的事情,一般都很残酷。

现代人总是在“讨厌无边界感”和“渴望亲密关系”间无比纠结,在社牛和社恐间反复横跳。边界感除了日常规范和礼仪之外,大部分来自于自我的特性,但自我又不愿意去展现自己的特性,很悖论。

边界感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任何的友情或亲密关系,其实是部分的重叠。虽然社会的进步和每个人的多面性精分,造成友谊的重叠越来越少,但你必须重叠啊。一味的边界感,还不沟通,拒绝重叠,友情有点缘木。

万事不求人被现代科技打造的越来越有可能,生活环境、情境的变化,又让太多的人只能选择分道扬镳、消失在人海。友谊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就算自己想有,就自己这随时精分、多面人性、人生跌宕的,也没谁愿意为你暂留啊。

于是我们加入各类“圈”,没有依赖感,咱先找点归属感。抱团取暖或是爱好雷同,总还是有点共通点。圈文化的疯狂和痴迷,背后或多或少有点对友谊的渴求吧。

依赖感如今被定义成无能,这让友谊的存续情境愈发凄惨。想想多少的朋友消失,是因为别人对你有依赖感你厌倦烦躁了,或是你对谁有了依赖感,你被消失了或自己幡然醒悟痛下决心的离开了?

这几年不太谈三观了,改谈认知了。三观不合还是个平等关系,到了认知水平,每个人的优越感就出来了。因为你的认知水平和我不在一个档次,我俯视鄙夷你太累,咱俩拜拜。

这时候,社会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社会腹黑的笑眯眯告诉你:你真的守住了边界感,你真的做到了万事不求人,但,你心理不正常了。怎么解决?找一两个朋友,建立些亲密关系。

王德发,大无语。

当你的一切行为可以被科技替代的时候,其实你本身就是可有可无的。当你寻找、确认、坚守、战斗性保护你的边界感时,如何破局探索一些人与人的重叠?当你脆弱性显露无疑,需要依赖感的时候,你却在强迫症般的审视认知模式。

友谊改变了,没有那么多的共享价值或利益了,于是分歧管理和宽容变得越来越重要。但还好,起码你对友谊没有那么多浪漫主义的想法,这或许是异性友谊是否存在的最佳诠释。

保持联系,科技这么发达;保持宽容,毕竟自己也不是多么完美;保持依赖和被依赖,起码你还有点与世界的互通互联。

保持友谊,起码可以少找点心理医生,让你也看起来正常些。

由“友谊衰退”讲起

左岸记: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现代人会陷入“习得性孤独”?友谊是如何被置于危险之中的?在现代生活体验中,好的友谊意味着什么,又如何能得到维持?如果朋友“不倾听你的问题,不理解你的情感,总想谈论自己,不因你的成功而快乐……”,这样友谊的小船不翻才怪。人们与其在关系里被操纵、被忽视,还不如离得远远。然而友谊对人的心理健康,乃至生理状况都有极大的好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自己灵魂相近的人。你想要什么样的朋友,大抵取决于你怎么对待朋友。

由“友谊衰退”讲起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