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的玉兰山乍暖还寒


  
  玉兰山是我早就想去的一个地方,动过好几次念头,或因还在筑路,或因突然的疫情,通通作罢——直到此次诗会。把第七届春天诗会安排在玉兰山,安排在这个周末,是早就定了的事。抱着期待,从睡梦中醒来,晨曦因了昨夜的风雨,格外地清凉。
  简单用过早餐,便驾上轻快的小车,接上兴奋的诗友,直奔期待中的春天的诗的玉兰山。
  几位诗友,我都认得面孔,但都没有什么了解。此番踏春同行,探讨诗歌与人生,无疑是一件很美的事。一路上,大家天南海北地闲聊,从天文到地理,从历史到新闻,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人性,或高雅庄重,或通俗诙谐,或随声附和,或争论驳斥,或纵横捭阖,或低调内涵……这种毫无主题的闲谈,往往最能流露真性情、反映真学识。素昧平生的人,往往因此成了朋友或知己。
  蒋老今年八旬,雷老也是七十多了,袁哥年轻一点,接近退休。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学历都不高。然而,从胜任工作到培养爱好、发展特长,从古诗词创作到乐器演奏,他们依靠顽强而执着的好学上进精神,练成了令人羡慕的十八般武艺——由于不会乐器,所以我对会乐器的他们特别崇拜。
  蒋老说他教了38年初中语文,到后期完全练成了上课不带教材、教案的本事。也说他的国学功底正是在教学中慢慢积攒起来的。他的诗我常看,在我们圈里是上乘的存在。
  袁哥说他记性不好,许多古诗词都记不得了。然而当大家聊到经典时,他张口就背起《岳阳楼记》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若不是车子来了个急刹,他一定能一口气背完。当说到毛主席诗词时,从《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到《念奴娇·鸟儿问答》,他一下子就来了两首。特别是后一首背了一个完整:“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我确定他不是“凡尔赛”,因为我相信他的见识。以前我就听说过谁谁谁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谁谁谁能把某某大部头倒背如流。也曾亲眼见过一些口若悬河、“才”大气粗的人。今天见识了袁哥的身手,更加确信这世界上真的是能人辈出——同理,由于记忆力不行,所以我对博闻强记的人那叫一个顶礼膜拜。
  雷老至今还在乡下务农。他说他不认识拼音,因此一些常见字也读不出来——从他后来的朗诵来看的确如此。他也自嘲说几天写不出来一首诗,同时问了一些初级的格律问题——我确定他不是谦虚。然而,这种不懂就问的坦白襟怀,又何尝不是一种最纯粹的谦虚呢!他还讲起了自学电子琴弹奏的光荣事迹:为了挣钱,他买回电子琴来练习,仅仅四天后就出门表演了——乡下人的辛苦、窘迫,我是感同身受的;同时,乡下人对文艺的热烈需求我也是了解的。能够运用平身所学服务乡邻,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谓大文艺家来说,我以为更加值得点赞。顺便奉劝他们一句,丢掉那些无谓的傲骄或是矜持,扑下身子到基层去,到老百姓的身边去,那样你就会在服务基层、奉献人民的事业中获得更加斐然的成就!
  是的,古往今来,像他们这样的自学成才者不胜枚举。是的,自学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正应了一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至于自学的方式,最常见的就是他们那样的做中学。我想起了我学游泳的过程——反正到池子里乱扑腾,喝水、呛水,反复多次,甚至差点淹死,然后就学会了。这与蒋老的在教学中学教学、雷老的在弹奏中学弹奏,乃至与毛主席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何尝不是异曲同工啊!
  事实上,学校虽然在讲授古诗词,但几乎都没有要求进行创作。我至今还记得每次的考试作文都有一条叫“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要求。如此,诗词创作几乎都是自学的。我也不例外。起初并不知道有韵书之类的工具书,为了写作的方便,于是自己通过字典去搜集、整理韵字、韵表。现在想来,在好笑的同时,也挺惊讶自己的悟性的,竟然与先贤们想到一处去了,正所谓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吧。
  从雷老的口中我还得知诗友中有位送水工——我一点也没有鄙视的意思。相反,挺让我感动的。我曾认为,所谓诗词、文学、艺术,不过是一些无所事事的人吃饱喝足后的一种消遣罢了。殊不知,真有“铁粉”,真有痴情者。看吧,今天到场的诗友中,有工人、农民,有退休干部、在职人员,有专业对口的,也有跳槽的“工科生”,有八十多岁的老翁,也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人,还有金蓉、刘芳等巾帼不让须眉。
  十点,诗会在气派的会展中心准时举行。因为阴雨或别的什么原因,原本要与会的领导没能出席。但这并不影响大家的热烈心情。胡会长致辞、张院长分享好书后,李院长讲话。他现身说法,从“诗词大会”说到自己是如何喜欢上古诗词创作的,最后分享了自己对李白、杜甫、毛泽东诗词艺术特点的理解,指出诗是语言的最高艺术,应当言简意深。然后,诗会的主体——诗词吟诵在会员们的乐器合奏《喜洋洋》中展开。“驱寒除疫环球颂。五彩斑斓是谁弄”“寒尽枝头吐蕊,春来垄上飞花”“恍如身处瑶池畔,幻识灵山见凤鸾”“一夜新霖柳复苏,桃红犹似画师涂”“余生岂敢偷闲过,合奏江潮拍浪声”“筑梦星空,初成驿站,天地来回任意翔。开新局,有时贤指引,国富民强”……听吧,金句纷呈,高潮迭起!
  诗会结束,集体午餐。觥筹交错中,大家的交流探讨更加深入。我也向几位大伽请教了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他们答曰,没有适合一切的固定模式或套路,小方法、小窍门倒是有的,不过需要个人在创作理论指导下,在创作实践中去领悟、探索。
  午餐后,我们围着核心景区琴蛙湖绕行了一圈。此情此景,正是:云迫高湖更近天,东风絮雨乍乎寒。缥云缈雾蓬莱境,水墨山林美素颜。
  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了一个话题:繁荣古诗词创作的路在何方?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提出,让古诗词创作事业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年轻化、多职业化;出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门类越来越全。然而,为什么传播力还是十分有限,受众群体还是十分有限,依然是破不了圈,出不了大诗人、大作品呢?
  不妨来想一想另外一个话题:唐诗宋词的那些经典为什么难以超越?我以为,一是经典占据了先机。先前的诗人涉猎广泛、思考深入、想像丰富,几乎把自然、社会、国家、政治、历史、人生、亲情、爱情等题材都写完了。这样就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前摄效应。二是我们在步后尘。经典是先贤创造的,无论是规则,还是内容形式都是他们开的先河,后来者难免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难免不临摹仿照。三是信息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但传统诗词并没有从中获得多大的增益。唐宋时期,洛阳纸贵,诗词以其短小精悍契合了当时的信息传播条件。因而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应。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诗词在分众化的大潮中不仅没有得到拓展,反而愈发式微。原因在于,比之于文字,视频、音频显然更加直观生动形象,表现力更强,因而受众更多。文字当中,比之于传统诗词,长篇大论、白话文、散文的表现力显然更强大,因而受众更多。再加上网络游戏、手机游戏、3D游戏等的兴起,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等现代艺术的兴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的兴起,传统诗词的受众群体规模受到进一步挤压。如此,怎么能超越经典呢?
  传统古诗词到底该怎么乘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大潮,加快发展呢?我觉得融入、搭乘是最好的方式和出路。即将单调呆板的传统古诗词融入到多姿多彩的现代艺术形式中去,再搭乘丰富多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传播。在我的原创音乐作品《李花白》《傲雪寒梅》中就有尝试。在前一首作品中嵌入了四首绝句,其一:“南国春最早,一夜李花白。天下头一朵,百花次第开。”在后一首作品中嵌入了《卜算子·咏梅》词一首:“自赏不孤芳,骄艳独风情。花红无须绿叶扶,从来光追影。白洁不输雪,当世香馨零。姹紫嫣妍何待春,缘至催君盛。”比起吟诵,借助现代流行音乐唱起来的效果显然更好。因此不妨把传统诗词作为主体或辅体创作成流行音乐,以此来提高其表现力、传播力。以此类推,举一反三,也可将她植入到其它艺术形式中去进行更加广泛的传播。总之,在磅礴的时代大潮面前,一切的墨守成规或抱残守缺都是倒退,唯有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开拓创新,才能为传统诗词的繁荣插上腾飞的翅膀!
  诗友们,让我们一起趁取春光赴远方,努力为繁荣古诗词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仲春的玉兰山乍暖还寒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