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逢一个清明节,春阳照临,春雨飞扬。我携带上妈妈精心修剪得一串串洁白的纸钱、酒食果品,仍然一如既往的驱车盘山路2个多小时,来到位于100多公里的门头沟区斋堂镇龙门口村的山里老家为我的奶奶、爷爷扫墓、祭祀。在她们的坟墓上培上新土,依次摆上各种贡品。折几只嫩绿的新枝插在坟头上,在新老树枝上挂上串串白色纸钱。纸钱在微风中飘荡,形成一道凄凉的景象。每到这时,我都尤其怀念我的奶奶,不禁潸然泪下,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里一遍遍回放。
奶奶是一个令人尊敬、干练、善良的老太太。她身形娇小,五官端庄,头发后面盘着一个大大的鬏,并用黑色的网子包裹着。我印象中奶奶永远是不变的穿着,上身是用粗布做的蓝色大襟衣,下身是黑色的大勉裆裤,宽阔的裤脚用粗布条绑在两个小腿腕上。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文化的普通农村老太太,却做出了令人称赞的善事,献出了无私的大爱。不幸的是在上世纪的1981年秋天,还不满74岁的奶奶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时正是我当兵的第二年,父亲怕影响我的进步,等后世办完才写信告诉我,为此我难过了很久很久,还在心里埋怨父亲和家人为什么没有通知我。身为长孙女的我没能送行奶奶最后一程,深感遗憾,只有在心中为远在天堂的奶奶默默地祈祷:奶奶,您再也不用奔波忙碌了,愿您在天国安心享受上天的恩典,我会永远怀念您!
听父亲和家人说,奶奶去世时,亲戚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了。出殡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自发休工一天。他们一大早就肃立在村头等待,排着长长的队伍,足有100多人。他们身穿白布孝衣,头戴白布孝帽,哭诉着为奶奶送行,场面十分悲切。可见,奶奶生前是有着极好的人缘。这都缘于奶奶生前一直义务做着一项特殊的慈善事业——“接生婆”。她为全村的育龄妇女接生,为子孙后代的繁衍做出了很大贡献。
奶奶熟练掌握这门接生医术还得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说起。那时候,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很差。尤其在偏远的农村更是穷困潦倒,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妇女生育时由于路途遥远,生活贫困,都不去乡卫生院,各村都是“老娘婆”接生。(“老娘婆”统称为四十岁到六十岁的老年妇女,也叫“接生婆”。)
上世纪的1955年,刚过47岁的奶奶经过村干部的推荐,去乡卫生院学习“接生”。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关系到劳动妇女的健康安全;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奶奶肩负着这一重任,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接生”这门特殊医术。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多就结业了,奶奶却为此付出了千辛万苦。她抛下所有的家务活和农作物,每天起早贪黑,用她那“三寸金莲”的小脚穿梭在8公里凹凸不平的大石头路上,前往乡卫生院学习。
果然,奶奶没有辜负村干部和乡亲们的期望,她对接生医术和要领掌握的准确而娴熟。为了奠定良好的基础,乡卫生院在以后每年的中期还要组织“接生婆”进行一次短期的深化培训。那时的“接生婆”都是到孕妇家里接生,条件非常差,很多婴儿都得了“四六风”。(所谓“四六风”就是孩子生下来4至6天就夭折了),产妇还发生感染。这是接生婆没有搞好医疗卫生造成的。然而,奶奶接生的孩子却都是平安健康的,亲戚们和乡村妇女们只有找奶奶接生心里才踏实。我的大姑就是生育前两胎时都得了“四六风”,后来再生育时就事先通知奶奶。由于山区落后,没有公路,没有交通工具。奶奶每次都是翻山越岭在山间小路上艰难地行走10多公里才到大姑家。她为大姑接生下来的每个宝宝都是健康可爱的。
当时我在老家的两个婶婶共生下6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奶奶接生的功劳。村里的妇女们也是这样,哪家妇女怀孕了,先是把奶奶请过去,掐算出预产期,奶奶做到心中有数,在那段时间便不出远门了。哪家的产妇快到临产的日子时,奶奶先把医疗器械放在大锅里进行蒸煮消毒几遍。在我清晰的记忆力,哪家妇女有生产情况时,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无论是大雪纷飞还是大雨磅礴,奶奶听到吆喝声就当是命令声,即刻拎上消毒好的器械包,步履蹒跚地来到妇女家里。在等待接生的时刻,再把器械蒸煮一遍。由于生活贫困,孕妇吃不饱,更谈不上吃得好,孕育的孩子生下来都不大,但仍然是正常健康的。遇到个别难产的,只要经过她的手,产妇和婴儿都会化险为夷。
记得在一个初春的午夜时分,天气骤变,顿时电闪雷鸣,伴随着倾盆大雨。奶奶在甜蜜的睡梦中恍惚听到急促的敲门声,奶奶被惊醒,揉揉眼睛,猛然坐起来披上外衣从炕沿上蹭的下地开门,看到浑身淋透的老乡气喘吁吁的说:“大娘,我家里的肚子疼的厉害,好像要生了。”奶奶用手指掐算了一下预产期,惊讶的说:还有20天呢?不好,这是早产的先兆呀!奶奶毫不犹豫地穿好外衣,披上雨衣,拿上手电,带上器械包和消毒包冒着倾盆大雨踉踉跄跄地跟着老乡来到他家。眼前的一幕让奶奶惊呆了,产妇躺在光秃秃的土炕上,血水和羊水渗透在单薄的衣裤上,她眼睛紧紧闭着,不时发出长长的呻吟。此时雨水夹杂着汗水沾湿了奶奶的衣衫,但她顾不上擦一下,产妇要紧。奶奶迅速为产妇做了相关检查,是早产呀,而且胎儿是横位,胎心微弱。只见奶奶动作敏捷地操作着一系列熟练的程序。她为产妇擦干净下身,铺上干净的旧褥单。然后她一条腿抵住炕沿,另一条腿跪在炕上,轻缓而熟练地为产妇一下下正着胎位,一声声细致引导,一次次倾听胎心,她还嘱咐其男人给产妇喂下大碗棒子碴粥,渐渐地胎儿进入产道。晨光熹微中,奶奶用产钳接出了婴儿。她一边对面色紧张的男人说“恭喜呀,是个男孩,”一边提着脸色发紫的男婴轻轻拍打。当听到婴儿那清脆的第一声啼哭时,老乡家人和奶奶都会心的笑了,因为奶奶又完成了一项工程。此时,雨后初晴,“霁光浮瓦碧参差”。奶奶这才坐下来缓口气,用袖口擦擦浸湿在额头上的汗水,喝一口老乡端过来的热水。
奶奶成功接生的经验看似很容易,其实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环节。那时的卫生医疗器械简单粗糙,消毒条件差,但奶奶为了乡村妇女和婴儿的健康安全,严格把关每一个细节,对卫生器械反复消毒。很多“接生婆”失败的原因正是忽视了这点,但是我可敬可爱的奶奶做到了,因此她的名声远近闻名,无人可以相比。
她对待产妇温柔而耐心,丰富的母爱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她任“接生婆”的26年中,成功为全村人的育龄妇女无偿接生了上百例,难得的是无一例失败。这在当时一个只有四五十户的小村来说已经是罕见了,也是十里八乡没有的先例。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条件逐渐好转,但妇女生育时仍不愿意去卫生院,觉得找奶奶更放心,更实惠。
奶奶就是这样为乡村妇女们辛勤的奔波而忙碌,岁月从她身边匆匆走过,刚过60的她就已是白发染满了双鬓,清瘦的脸庞布满了皱纹。奶奶凭着爱心和高超的接生医技为村里家家户户带来了欢笑,带来了幸福,赢得了乡亲们和孩子们的崇敬和爱戴。奶奶去世后,乡亲们都很怀念她,感恩她,每当提起她都满含热泪。我相信奶奶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慰藉。
又逢清明至,祭奠重在心。转眼间奶奶离开我已经有40多年了,每当我想起她老人家时还会泪湿眼角。她那浓浓的温情柔意,我永远铭记;她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我永远铭记;她那质朴、勤劳的高贵品德,我永远铭记。她对妇女们的大慈大爱,乡亲们会代代传颂下去。
播撒爱的天使
播撒爱的天使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