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透支别人对你的善意

接到一个陌生电话,一听是黎凡,往事如莲,记忆的馨香四下里溢散开来。久未联系,她还是那么直爽,告诉我她编写的电视剧正在江西台影视频道热播,叮嘱我有空去看看,多提宝贵意见,云云。很自然地聊起往事,聊及汤姐。

每个人都是一部书,这书页里总会有些曲折的章节,充满晦涩,甚至阴暗,让人在尴尬或者苦痛中自省。翻过这一页就好了,弯道过后是正道,坎坷后面是顺途。她和汤姐是镜子的正反面,汤姐照亮我,也让我照亮别人。

那时,我刚从一所学校出来,在于丹老师担任总策划的某杂志做小编辑。初入行,稿源缺乏,手头上没有几个合乎杂志风格的作者,让我很是头痛。做了一段时间,才慢慢理出个头绪来,让我结识了不少作者朋友,甚至还有自己也写稿的编辑同行,汤姐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家青年刊物的骨干编辑,写得一手漂亮的华章,文字间有清幽的月光和疏朗的清风。

有一期快截稿的时候,我主管的“看碟”栏目,连送几篇都被毙了,急缺稿,让我慌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打电话向汤姐求助,第二天她便将电影《U—571》观后文字传真过来,读后感觉超棒。送审,主编很爽快地签下“发”字!那一刻,我如释重负。

转眼新一期又要交稿了,“看碟”又没有让我满意的稿子,习惯性地我又拨通了汤姐的电话。她在电话里说:“我也要编稿子,实在抽不出空看碟给你写呀!虽然我也写东西,但我不是专门写影评的,上次是纯粹帮你,你不能再让我为难了。你得发现甚至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不能老指望我对你的帮助。”她的这番话,让尴尬至极的我顿生一股莫名的火气。我认为请她写稿是看得起她,孰料却遭到这番批评和训斥。

不过,没过多久我便理解汤姐,并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陷入困顿,找朋友帮一次,无可厚非,但从此依赖上了朋友的善意,显然就不合乎常理了。

促使我发生这一改变的,正是黎凡。

离开杂志社后,我跳槽到一家报社做记者。七月底的一天,正伏案写稿,电话响了,是黎凡打来的。她告诉我,他们正策划做“八三男人节”的新闻,邀请我们报纸也一起参与进来。她向我打听领导的电话,我把我们主编的办公电话告诉她,以为这事就完了。到了八月,她每天两三个电话问询这事。后来,我烦了,对她说:“我只是一个小记者,这样的策划我做不了主。把领导电话给了你,我就算帮到位了。你这样催我,又有何用呢?”那一刻,我感觉到了深深的厌烦,并理解了汤姐当时的心情——人不应该让别人对自己的善意产生依赖!我把汤姐的故事说给她听,她呵呵一笑,说:“下次回江西,我请你吃饭!”

也是我们有缘,后来,我们仨在南昌相逢,成了好友。

黎凡编的电视剧确实不错,我打电话给她祝贺,聊我的感受和看法,她没提要我写影评做推广。她应该知道,若我有心,必定会做,若我没感觉,强打起劲写,只会收获无趣。岁月让我们平淡下来,也成熟了不少,朋友之间的善意,大家都谨慎小心地收存着,害怕浪费一丝一毫。

这让我想起新读的美国作家罗杰·迪恩·凯瑟写的小故事《会说话的鸟儿》(由翻译家孙开元先生翻译)。故事中的“我”从小生活在佛罗里达州的维尔孤儿院,有一次回孤儿院的路上,遇见一个女人坐在自己家门口吃三明治,嘴馋了,脚就拔不开。女人送给“我”一个肉馅三明治,并说:“如果想肉吃了,就到我这儿来。”第二天,“我”照例又吃到一个三明治。那次,“我”坐在她家厨房餐桌上吃,看见屋角挂着一个鸟笼,里面有一只黑色大鸟儿。她说:“这是一只会说话的鸟儿。只要你反复在它跟前说同一句话,时间长了,它就学会了。”此后半年,“我”在放学回孤儿院之前都会吃到她给的肉馅三明治。后来“我”去时,她都会提前盖好鸟笼,所以“我”从来没听过鸟儿说话呢。有一次,“我”再次来到她家,敲门喊人没回应,就径直去了厨房,发现餐桌上的字条,说有事不在,三明治在桌上,让“我”走时关好门。走之前,“我”看见那个蒙着布的鸟笼,在好奇心驱使下轻轻掀开一角,布滑落下来,受惊的鸟儿尖叫起来:“那个该死的孩子又来了!”“我”赶紧盖好布,跑出来,自始至终,除了自己,没有看见其他的孩子。

凯瑟长大成人后,对此有深深的感悟:“无论对谁,千万不要透支别人对你的善意。”

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这么一只透露秘密的鸟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汤姐那样推心置腹地说出知心体己的话来,不是每个施予善意的人都是心情舒畅,不是每一个善意都通体温暖……总之,不要让别人播撒于己的善意,成了人家的负累。

善良是朵娇艳的花,禁不住毫无节制的风雨摧残。别人的善意是晨曦中草尖上的那一滴滴露珠,美则美哉,应知珍惜,切莫当做凉白开,拿来解渴。

不要透支别人对你的善意 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