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是一家价值60亿元的房地产企业主管销售的第一责任人。他在业界积攒的威望,或者被人嫌恶的最重要的习气,都来自一点:对卖房子的热情远逊于卖故事。
B则是一家高端旅游公司的老板。很难实际衡量入读EMBA让他的口袋撑得有多大,但是把他本来就不小的脑袋撑得更大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他们本来不太有机会相识,尽管在同一个城市都住了不少年。但是这也没有什么不可释然:如今,城市里的流浪猫和流浪狗都早已相安无事,既然不需为一块绿豆糕打架,互抛媚眼的行为也就变得过于假惺惺。自从阶级被消灭了,所谓阶级仇恨和阶级感情只剩下飘飘荡荡的亡魂,而找不到肉体丰腴的坟墓。
但A和B还是认识了。
经济下行,相当于大海退潮,把原本习惯在浪涛里光屁股撒尿的家伙们的肇事家伙一下子全给暴露了。很显然,A直接受到影响:他的“故事士多店”缺货了。他越发急切地把那些爱批零故事的人聚到一起,抽烟、喝茶、看视频、谈微博,一心希望发掘能够帮助他卖掉豪宅的好故事。
覆巢之下无完卵,B这一阵子也苦大仇深着呢。他从2009年就组织一些有钱佬包船去南极,连续三年顺顺当当,但2012年的12月,末日船票攥在自家手里还剩不少呢。开年时有钱佬还只是说半句留半句,夏天过完了,他们中的不少就明确地表示要放弃了。
好事者如我,以“故事”为媒,约了时间地点,安排两人及其各自团队相起亲来。
对A来说,如果老业主推荐他人买房成功,则新老业主各奖励一张去南极的船票。现在,需要B给业主们一个理由:他们凭什么相信去南极是个牛逼的选择,而不要求选择去南非看动物,甚至干脆就返还现金?
B有些懵懂。好光景的时候,他只需在自家的私人会所里,给意向来宾们放映一遍从南极拍回的视频,那种极致的美就帮他把大部分营销工作都做完了。当然,他还会略作淡漠地说,南极一年只能去一次,全球旅客满打满算每年不会超过2万人。
但是一张去南极的船票,真能变成吸引有钱人掏钱买房的必杀技吗?如果整不出一套有诱惑力的说辞,也许A殷切的目光就要直接变成骆驼压垮B可怜的脊背了。
A启发B说,你过去三年带去的那些南极游的团友中,有些什么特别打动人的故事吗?B说,有。一个刚退下来的官员,这么多年来照顾家庭太少,于是携妻子一起出游,让老妻非常感动。A说,这叫补偿型动机。B说,有一个女白领,赚钱不算太多,买船票的钱刷了4张信用卡才凑够,这人平时就不爱名贵包包,就爱到处走走,为了去南极,忍了一段时间甘愿宅着,哪都没去。A说,这叫自我犒赏型。B又说,一个团友在旅行中认识了另一个团友,回来做成了一单大生意,于是,他又去了第二次。A不置可否了。B的团队成员解围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多数人其实是把去南极当做一种极致的梦想,或者说,如果人生身处末路,只能做最后的一件事时,这就是了。而且一定会选择带上自己最亲爱的人一起去。这种说法靠谱吗?A问现场的每一个人。多数人首肯。
可是,能买得起我们房子的人毕竟人生里还有很多选择啊。去南极有说服力,但是有那么大的说服力吗?A像是在自问。B很无奈地看着我。他也许一定后悔没有在南极旅途上与同行者交流,或者应该更慷慨地请一个读心有术的记者同行而费用全免。
生意没有谈下去。我到A的办公室告别时,问他,你真的不认为如果去南极的理由足够吸引人,只会促成更多人直接找B做生意,而对你促销别墅的作用不大?A说,说实话,我首先需要用南极去拉动老业主,因为他们比我更知道我们房子的新业主在哪,更容易被什么方式拽出捂紧钱袋子的手。那你到底需要什么故事呢?我看着A,我知道他自己也不一定知道自己要什么故事。
我又出来与悻悻然的B道别。你知道为什么不能打动A吗?B摇头。因为你讲得再多,也只是“事实”,不构成“故事”的力量。如果你说南极有一个女巫,能看透人的后三世状况,并且奥巴马的曾祖父曾经接触过她,全团人会为此悲欣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