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板鼓越敲越急。那节奏,让她像上场‘跑圆场’一般,要行走如飞了。”
  这是陈彦的小说《主角》的最后一句。当我用一周时间看完这部很有关中风情、秦腔韵味的作品,我掩卷长思。
  小说《主角》以细腻的笔触,尽态极妍地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是的人生起起落落。作品围绕忆秦娥四十年从事秦腔演艺生涯这条主线,描写了宁州县和省西京两个秦腔剧团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秦腔和秦腔艺人的命运。书中既有秦腔主角在戏曲舞台上的光彩照人,又有秦腔群体幕后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既发人深省,又让人叹惋。全书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群像鲜活生动,加上陕西方言运用巧妙,让同为陕西人的我听起来感到亲切自然,如同作品里的大小人物就在我身旁。
  读完全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对“主角”的理解。小说以“主角”为题,小说里讲的又是忆秦娥(曾叫易招弟、易青娥)如何从放羊娃成为秦腔舞台“主角”的起废沉浮。为了能够在台子上亮相,起先是米兰和胡彩香争主角,后来忆秦娥和楚嘉禾等人争主角,以至忆秦娥和养女宋雨也在争;甚至剧团伙房的廖耀辉和宋光祖也在争谁是“掌做”。他们为演戏争,为做饭争,为当团长争……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品里的一幕幕不正是生活的写照。舞台上的悲欢离合、狐怪蛇精不就是现实生活的还原么?作品下部39章里通过秦八娃说出主角的内涵。“谁让你要当主角呢。主角就是自己把自己架到火上去烤的那个人。你需要有比别人更多的牺牲、奉献与包容。有时甚至需要有宽恕一切的生命境界。”
  什么是主角?就是作品中舞台上的第一主要角色。似乎可以这样理解。然而,舞台上的主角是否就是生活中的主角?舞台上的配角是否能成为生命中的主角?那些从舞台上下来的人,他们所渴望的都一样,无非是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主角,他们要在自己的生活中体会主角的悲与喜。
  一个秦岭山区放羊的小女孩,因着偶然的际遇来到县剧团,成为剧团的学员。后因反对“走后门”,加之他舅舅被剧团称为“刺头”出现演出事故,忆秦娥被安排到剧团食堂当起了烧火丫头。受尽同龄人的冷落和排挤,更遭受到无良之人的伤害。然而,剧团的老一代艺人看到她能吃苦中苦的精神和纯洁的品质,精心培养她。一个新的时代到来,她在舞台上焕发出艺术生命的最强光,以至于爱慕她的人把她当作秦岭之魂。从易招弟到易青娥到忆秦娥,从县城到省城到百老汇,从秦腔小皇后到秦腔金皇后,她化蛹为蝶,经历着一次次蜕变,成为众人羡慕的主角。这样一个主角却始终走在简单而孤独的道路上,繁华尽处,主角易为他人,她回到老家,白天放羊,晚上唱皮影戏。当“秦娥成忆舞台寂”时,她终于悟出了生命主角的意义,而此时的她已年过半百了。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就需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诽谤、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初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要想站在台子中央,就不要怕挨砖头。”一个人要想成为“主角”,就得下苦受累。易青娥这个烧火小丫头,始终不忘初心,在完成工作之后还天天练功、练嗓子、练唱。忆秦娥在剧团吃苦最多,受累最多,练就了惊天动地的硬功夫,真本事,最终成为秦腔舞台的主角。
  文学即人学。文学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主角》这部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主人公忆秦娥40多年“主角”的成长史,但书中的一幕幕“起承转合”却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大写照。何为经典之作?兹事体大,众人不知,非说不可,于是乎,言人之不敢言,道人之所未道;内容丰富,见解精辟,启人心智,而不至于花费金工,却一无所获;情感真切,语言幽默,饶有趣味,读之精神愉悦,爱不释手。大凡古今中外杰出的作家,他们也都具有人类“认识自己”的最高智慧。其经典作品,便能逾越审美追求与无情现实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进而实现不同“社会心理”支配下的人类心灵的长久隔空对话。
  《主角》内容跨度近半个世纪,作者娴熟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贴近生活,时代感强,结构完整,逻辑缜密,内容独特而具有民族性,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典型,真实反映了广阔领域及多个层面,近乎半个世纪“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生活。作品熔融思想性、艺术性、严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当中。通篇以忆秦娥“职场闯荡,悲喜交加,视艺如命,化蛹为蝶”的人生起落为外壳,大量植入戏剧文化和现实生活元素,悉心洞察每个角色自身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心理动力”走向,成功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同时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变化。
  主人公忆秦娥从艺四十多年,无论是成名以前,还是成名之后,她都被屡屡卷入各怀心思、明明暗暗“主角之争”所引发的各种复杂矛盾冲突的漩涡。受尽屈辱,婚姻不幸,惨遭非议,几近崩溃。惟其心中有爱,从不怨天尤人,一直能忍、能熬、能学,以致学养深厚,演艺超群。加之大好历史机遇的不期而至,以及他人的热心扶持与提携,她彻底走出“灶门口”,终成一代名伶。她在国内不向命运低头,在国外不给中国人丢脸,而将秦腔艺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也让世界各地更好的了解中国。反观当下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浇淳散朴并非绝无仅有,窃以为忆秦娥的典型意义,更多的是呼唤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精神的回归与重塑。
  作者以用陕西人的腔调,用西京人的腔调在诉说那个不远的时代,身为一个关中人,我真的拜倒在他的语言下了。此书的语言之亲切如果你是个陕西人一定会跟我感同身受。再者作者的语言还特别有代入感,作为一个阅读者,每一段描述都让我亲临现场,很有画面感,感觉就像在看电视剧。在阅读中,我深感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书中浓厚的乡土气息,犹如春风拂面,徜徉其中,亲切自然。忆秦娥的家乡在九岩沟。沟里人热爱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经久不衰。忆秦娥和他爹、她妈一样,早就会唱皮影戏。就在忆秦娥回到九岩沟,乡亲们用皮影子演出《白蛇传》的时候,她舅使用的那七八样乐器,没有一件是洋玩意。除中国传统戏剧乐器板鼓、战鼓、大鼓、木鱼、梆子外,就是锄头、镰刀、簸箕、箩筛等劳动工具。乐器是唢呐和管子。台上的演员,也不都是专业演员。除了忆秦娥外,有唱皮影子的老把式,有一个瞎子老人抱着月琴边弹边唱,有排练中被她舅敲掉两颗门牙的她爹。农家小院,露天场地,想唱就唱,那是他们千古不变的戏台。男女老少,拖儿带崽,分文不花,抱着饭碗,照当观众。这就难怪剧作家秦八娃,他不喜把戏台搞得华丽乌稍,又把演员弄得四不像,嫌其没了传统味道。因为传统戏剧情节的本身,就是相关历史文化的艺术展现。无论是语言选择,还是描写的客体原型,《主角》都将其十分发达的文脉根系,深深扎进了秦巴关中这块历史文化厚重的广袤土地。大量生活场景,本真幽默,抑或发人深省,关中民俗也在其中。省秦从港澳台演出回来,大家都在谈生意,有的还真开了门店,摆起了小摊儿。剧团要改成企业,省秦面临垮台。忆秦娥为了养家糊口,一遇热丧白事,就跟舅舅去村里“跪坟头”,唱起了《祭灵》《吊孝》《上坟》等挽歌。这跟有的地方演员失业,改行“坐台”“三陪”“搞婚庆”“唱孝歌”差不多。刘四团没有忘记他叔古存孝说他“懒蛤蟆想吃天鹅肉”,继承了“煤老板”岳父的遗产,由先前一个替人拿黄色大衣的跟班,忽然变成了牛逼哄哄“刘总”。茶社里,忆秦娥一路唱《鬼怨》,他一路给“搭红”加码,酬金一路飙升到一百万元。人都惊呆了,忆秦娥却坚决拒收,她仅只收了五万元,还对茶社老板说,“你也只拿五万元好了”。平常生活场景,一经描写,也是趣味无穷。易青娥一家在省上欢聚时,大家一直劝她嫁给“溜光锤”似的刘红兵算糗了。一日用过晚餐,快上床睡觉的时候,忆秦娥她娘、她姐姐、她弟弟各有各的理由,仍在“批斗”易青娥。忆秦娥很少搭话,不置可否,说了一声“睡”,接着就把灯关了。她娘在黑暗中笑着说,“你把灯关黑了,娘还是要孙子。就要你跟这小伙子生下的。一准是人中龙。”她姐哧哧地笑着说,“抓紧噢,力争年底见喜。”弟弟易存根“咚”的一声炮响。娘照他屁股踹了一脚:“把不住嘴的货,又吃多了。”读到这里,一章终了,不由得您不笑。本真的中国文化属于中国,也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拿忆秦娥的话说:“我想我们能看懂他们的《悲惨世界》、《人鬼情未了》,他们就能看懂我们的《白蛇传》、《游西湖》、《狐仙劫》。”秦腔让忆秦娥走出“灶门口”,进了省秦,一路把戏演进了中南海,走遍大半个中国,远赴欧洲巡演了七个国家,还把戏唱到了美国的百老汇。这是秦腔艺术的不朽魅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恒久力量。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主角》不仅仅写秦腔名伶的一生,更重要的是是作者借作品在探寻并呈示我们生命的繁华与苍凉。还有那西京城墙下那个吼出悲欢离散的秦腔黑头。
  “人聚了,戏开了,几多把式唱来了。人去了,戏散了,悲欢离合都齐了。上场了,下场了,大幕开了又关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