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乡野 笔耕不辍(随笔)

辛丑年三月,我从上海回到东营,有老同学们借为我接风小聚,见到了久未谋面的刘培华兄,交流中方知兄之近况。
   刘培华,笔名乡隐居士,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东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会员,《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东营周刊》《齐鲁晚报》特约记者,《利津商业史话》编委。高级工程师职称,清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毕业。我与培华兄是初中同学,毕业后少有联系,只知其爱好写作,未见其文。重温旧情,互赠书文,见识了培华兄刊发于《当代散文家》、《中国乡村》、《齐鲁文学》、《东方散文》、《当代文学家》、《黄河口文学》、《东营周刊》、《乌金潮》等各文学报刊杂志及中国作家、江山文学、中华作家、人民作家、当代作家文学、乌蒙文学、山东诗人、时代作家、当代华语文学、中华作家网、中外经典文学、中国作家联盟、国际诗歌网、世纪新诗典、华夏国际诗会、全球名家、华人文学、中国文苑、大家风范、都市头条、北京头条、百家号APP、百度APP、国际诗歌网、天津散文、桃李文化传媒、当代华语文学、名人文学、东营微文化、凤凰城文学等网媒上的数十篇佳作,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其中,《又是一年清明节》曾获东营微文化热文;《赊小鸡》获江山文学精品并入选名人文学“平安杯”第38届文学征文;《入会咏怀》、《茶醇情浓》、《呵呵生溴事哈哈释尴尬》获中国文苑热点、精品;《阔别半世纪再见老恩师》获东营微文化热文和大家风范都市头条精品、热点并分别入围首届“金星杯”全国征文赛和“麒麟杯”百年辉煌庆祝建党百年诗歌散文有奖征文;《小树与春天的约会》入围《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第二季度有奖征文;《翰墨香飘端午节丹青盈溢兄弟情》入围第一届“华语杯”全国文学大赛;《孟夏话秋忆高考》分别入围“华夏杯”中外诗歌散文大奖赛和名人文学“平安杯”第38届文学征文;《寿鹤二三事》入选第一届“中华名人杯”全国文学大赛;《隐之憾》获东营微文化热文,并入选名人文学“平安杯”第38届文学征文。诗歌《发一封微信电邮给我的童年》获中国文苑热点、精品,并入选《中国乡村》杂志2021年度第二季度有奖征文、“华人杯”建党百年文学大赛和第二届“涛声杯”现代诗歌大赛作品展,收录全球华人诗歌典藏文集;《观企业兴衰叹人生滋味》入选“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春风催暖去踏青》获江山文学精品,并获得“遵义杯”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优秀作品奖”,入编国家级文化工程《中国最美游记》2021卷。
  我怀着敬佩的心情认真拜读了培华兄的大作,其中几篇,又复读了一遍。我俩创作途径虽非一辙,风格迥异,但殊途同归。他在为人、处事、创作方面,大有可学可鉴之处。读罢其文,掩卷深思,感慨万千,随忍不住欣然提笔,草成此文,是为读后之感。浅墨素笺,纸短情长,文轻情重,望培华兄笑纳。
   此次聚会之后,我俩又数次小聚,从交流中得知,培华兄大半生从事企业管理,阅历宽广,经验丰富,艰难的家境与原始的创作动力激励着他倔犟地坚守着从商从文之路。他出身农民,中专毕业后,曾供职国企,企业破产后,又供职于民企,涉足过工业、科技、成品生产加工、贸易等多种行业,前几年退休后,又被一民企雇佣。他置身于商海,砥砺前行,百折不挠,丰富的阅历淬炼了自己的人生,并奠定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源泉。
  培华兄为人忠厚,淳朴善良,耿直诚实,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勤奋好学,上初中时,即初显文字天赋。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处处充溢着其人品与修养。培华兄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实可谓做人如此,为文亦如此。
  我和培华兄都出生在素有文化乡之称的北岭,文化水土的滋润,村风的教化,使之有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加上其父辈的熏陶,上乘的家教,良师的培育,益友的启迪,自身的勤奋好学,使之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功底。培华兄自幼喜欢爬格子,在家务农时,曾被利津县广播站选聘为通讯员,经常投稿。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他考取了煤矿技校,参加工作后,曾在单位宣传科任过通讯员,后又长期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工作,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在民建集团工作期间,创办了报刊《民建大厦之声》,集记者、编排于一身,得到业界的认可,后被《东营日报》、《黄河口晚刊》、《齐鲁晚报》、《联合日报》、东营电视台聘为市民记者,并参编了《利津商业史话》一书。
  培华兄虽学历不高,但他善于勤奋学习,仔细观察生活,在工作中寻找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具有纯朴的时代气息,深受大众喜爱。他以乡土文学见长,其作品以写农村、记家乡、忆童年、叙往事居多,文风朴实,情真感人,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写农村之事,笔力所到,记忆如清泉喷涌,乡愁如渠水流淌,饱蘸真情的文字质朴清新,洋洋洒洒,处处流露着一颗赤子之心。
  坚守方能前行,磨砺始得玉成。培华兄在文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岁月带走了纯真,时光分享了容颜,阅历成熟了心智,沉淀下来的是一份淡泊的心境,永远没变的初心。培华兄博学多识,多才多艺,谦逊文雅,深学笃思,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在文学的艺苑里深耕细作数十载,一直保持着谦逊的态度,朋友见面时,常称其为作家,他总谦虚地笑笑说,自己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充其量算半个文人。有人说他大器晚成,他就戏辩说,您只说对了一半“晚”,我只是入圈晚,既非“器”,也未“成”,何有“大”之说?
  读书养才气,勤奋养运气,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培华兄是个特喜欢读书的人,他的家中和办公室内,书架、书橱、书桌、办公桌、床头上,到处堆满着书籍,用他的话说自己是“活”在书中。他时常借助一篇美文、一曲妙音、一杯香茗,细饮慢酌,品味美好情愫,品读多彩的人生,给心灵一个清静的空间。他一边读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一路跋涉,一路风景,一路思绪,怀揣着梦想和对乡情的冲动,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内涵,用文字彰显自我本真,表达自我感悟,怡养沉静的心灵。
  细读培华兄的每一篇佳作,篇篇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立意巧妙,构思合理,质朴真实,自然豪放,个性鲜明,叙事利落,思路清晰,用词精准,文笔清新,素雅细腻,以文发意,用声传情,直抒胸臆。作品中折射着丰富的内涵和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用生花的妙笔记录街巷间的琐琐碎碎和生活中点点滴滴,讴歌人间的大爱,呼着世上的真情。
  文章似水清无玷,气节如松直有心。他的作品或诗或文,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都从他心底流淌出来的,是来自生命的感受。作品内容真实,充分表达着他内心的真情实感,无假大空之赘语,少涩难深之僻典,不媚俗,不做作,不附庸,如涓涓细流沁人心田,使人身入其景,心入其情,产生共鸣。
  培华兄擅长散文、随笔、游记、评论,尤以散文见长。他出手较快,落笔千言,墨飞龙蛇,跃然纸上,一挥而就,实可谓旦种暮成。他的散文,篇篇散发着生命张力,高扬着生命热情。他的每一文句都是用高能量燃烧出来的,具备真实、质朴、向上的力量。他还十分注重落笔时的新视角、新意象,不囿于传统旧法,敢于开疆拓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独特的思考、细腻的感受、开阔的眼界,温润着每一篇佳作。
  培华兄生在黄河口,长在黄河口,每一篇作品都充分表达着对这片热土的挚爱。譬如《乡情》,虽记录的是乡村平淡的生活,文笔也十分质朴,但乡音味浓,乡情味厚,处处透露着从心灵深处对乡土的爱恋。《赊小鸡》,以儿时的视角,感人至深的情节,细腻舒畅的文笔,描绘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幅农村富有生活气息的图画。《隐》,用笔细腻,娓娓道来,引人深思 ,意在引导人们要活在当下,安静既隐。《笔墨情怀》,文风朴实,语言精湛,情真意切,用深厚的感情描写了主人公朴实、艺术的一生。《岁末》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其景思、物思、茶思,富有哲理,寓意人生。《好邻居》,边叙事边抒情,文字平和质朴,没有特意的渲染,说的全是小事情,讲的全是平常人,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娓娓道出邻里之关系,使人读来感觉这些人就生活在自己身边,结尾点明主题恰到好处。《又是一年清明节》,娟娟的雨丝,缕缕的青烟,湿漉的双眸,以淡淡的笔墨、浓浓的深情、细腻灵动的构思,把清明时节乡村的风情,景情交融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再见老恩师》,文中深深阐明了师恩如山,师恩如海的理念。圣人云:天、地、君、亲、师。老师是被列为五尊之内的。此文用朴实、诚挚的文字谆谆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一生都应该莫忘师恩,脚步越远,师恩愈深,师生之谊应与人长存。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走过的路就是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未来的路会因这些积累与沉淀走得更加踏实,更加有力,更加坚定。人活在世上,生活的酸甜苦辣需要记忆,美好的思想需要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需要发扬。书写记忆就是书写生活,也就是书写时代。岁月如歌,往事悠悠,好多阅历经验、思想火花、思绪沉淀,用文字记录下来,会使人生的意义得到完美的升华,给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华兄就是抱着这种信念在晚年投身写作的,他的作品就像沉积了多年的火山岩浆,鼓足全力喷涌爆发出来,大有势不可挡之劲。
  培华兄爱好广泛,除潜心文字创作外,尚喜欢书画收藏、中国象棋、花卉养殖等雅好。几十年来,他收藏了不少来自北京、南京、河北、济南、淄博、滨州等全国各地的书画名作;他的中国象棋,业余段位已据“刺史”之级;尤其花卉、奇石,在他家中、办公室、书屋内,百花争艳、盆景斗巧、奇石林立,处处透露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近期,在书画界人士的熏陶下,他又爱上了书法,除去写作,余暇时间,天天临摹名人字帖,用他的话来说,自己不为名利,只为老有所乐。其实,他深知,文学和书法都是艺术,各种艺术是一脉相承,触类旁通的,临池学书,是消遣也是修行,目的是为的涵心养性。他将此视为以文修身,以字养性,陶炼情操,强心健体,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更加充盈丰富,绚烂多彩。
   有诗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又有诗云:“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培华兄虽已年过花甲,他的创作灵感却倍加旺盛,艺术趣味也更为宽泛,少年的往事,中年的阅历,老年的感悟,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简情深,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作为东营的文化人,培华兄以其坚韧的意志,拼搏的勇气,不老的精神,在东营这片沃土上耕耘着,奋进着,为黄河口的文化事业发挥着向前、向上、向暖的能量。文学创作非一日之功,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培华兄有较为厚实的文学底蕴,发展空间很大,只要坚持笔耕不辍,必定能用手中的妙笔,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姿的华章,为黄河口的文化增添新的光彩!
  最后,衷心祝愿培华兄不负众望,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勇于攀登,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终有一天,登上齐鲁乃至华夏文坛的高峰。
钟情乡野 笔耕不辍(随笔)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