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 > 碗之随想

碗之随想

一直记得,小时候吃饭,祖母总是嘱咐:“吃饭用心点,把碗端好了!”
  于是,我们姐仨都小心翼翼,端好盛饭的碗,别看是粗瓷白碗,糙米煮粥,也是视若玉盘珍馐,不敢造次。
  民以食为天。大约因为物资的匮乏,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吃”。见面问候也是:“吃了吗?”甚至还会探讨一下怎样加工可以让杂粮口感更好,怎样掌握火候,可以既让饭熟透又节约柴火。就好像现在,人们不失时机地分享自己的美食心得一样。
  假若吃饭不小心,把碗摔碎了,那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摔碗的人低垂了头,为自己的错误内疚不已。大人们会变了脸色,强压制住内心的不安,不停念叨着:“碎碎(岁岁)平安,碎碎(岁岁)平安!”
  中国人最狠毒的恫吓,莫过于“砸了某家的饭碗”。
  乡下人重情义,礼节也有很多讲究。分享美食是最美好的情感表达。谁家包了饺子,擀了面汤,或者炒菜飘了香气,往往会分出一份,送给临近有老人或小孩的人家。而接受的一方必定要回赠一些食物,绝不可以让人家空着碗回去。更不可以借故留下对方的饭碗,这是犯大忌讳的。这样一来二去,邻里情分就浓了。乡下人家,大多如此。
  不过凡事都有意外。
  记得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们家的一只碗被邻居留下了。(这件事,大概是场误会)过了一段时间,邻居还没送回这只碗,祖母就亲自上门去要。邻居大嫂一脸茫然,在她记忆里,早没有这只碗的印象了。祖母不能发火,闷闷地回家。到了晚上,还念叨着:“怎么能昧下人家的饭碗呢?端自家的碗,吃自家的饭。强留下别人家的饭碗,你就能多吃几碗饭吗?”
  敬畏饭碗,是乡下人的信条。
  这样就有了每逢年节必添碗的习俗。添碗意味着添人口,人丁兴旺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祖母谨慎地遵守着这一习俗,盼着我们姐妹再添个弟弟。不过很快到了七十年代,计划生育推广开来,添碗添丁的愿望也就落空了。好在父母都是读书人,别人家的女孩子不要求读书,而我们姐仨都被要求上学。现在想来,真是多亏了父母的远见卓识啊。
  祖母也不像有些老太太那么老观念,三个孙女承欢膝下,也没感觉到她老人家多么失落。反而因为是孙女,更多了许多付出。就说上学吧,也是非常艰苦的。冬天,外面还黑乎乎的,祖母就把我叫起来,把滚烫的地瓜塞进我的书包。她老人家得起多早哇,赶在我上学之前,就把一锅地瓜蒸熟了。在粮食短缺的年代,大片的耕地都种了地瓜,据说地瓜高产,能糊弄饥饿的胃,现在关于小时候的饭食,印象最深的就是地瓜:蒸地瓜,煮地瓜,烤地瓜;生地瓜干,熟地瓜干;地瓜凉粉,地瓜粉条;地瓜小米稀饭,地瓜玉米粘粥……总而言之,地瓜让我们的饭桌甘甜又单调,地瓜让我小妹妹的脸蛋细腻又苍白。
  我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学的,虽然是小中专,那也让乡亲们热议了许久。那年代,考上学就意味着吃工资了,也就是端上了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了。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比,可不就是鱼跃龙门了,虽然工作后依然那么的清贫。现在想来,那是一个多么清贫的年代啊。可人人努力向上,俊朗清健之风在拙朴的乡间都是满溢着的。那个创造了历史的八十年代啊!
  时代总是在沉重的泥淖里闯出一条新路。在开创一个新世界的时候,有人奋勇地开路前行,有人则承受着发展的转型之痛。“砸三铁”砸掉了姐姐家稳定的收入,我们也战战兢兢,时代在摇摆中前行,生逢其时的每一个个体,谁能置身事外、云淡风轻?眼看着一起毕业的同学,下岗了或是“下海”了,发家了,也可能“触礁”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时代在发展,阵痛在发作,个中滋味,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几十年过去,我们才发现,我们生逢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们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奋斗或是挣扎,都是时代大河的一股激流或是一朵浪花。“江渚上”的白发渔樵,年轻时也不是“惯看秋月春风”的。等到阅历有了,心境有了,看出了“秋月春风”的门道,人也成了“白发翁媪”了。
  我们家橱柜最里面,珍藏着两只碗。一只是瓷的,上面有一对小鱼图案;一只是原木做的。这两只碗都有来历。那只瓷碗,是女儿满月,母亲亲自上街挑选的。过满月时,郑重其事地从篮子里拿出来,里三层外三层红布裹着,小心翼翼放到外孙女手里。这里面的讲究,我也是那时候才知道的。姥姥家送一只碗,一个意思是外孙有饭吃,第二个意思,是姥姥家还留了一只碗,随时欢迎外孙来外祖母家吃饭。
  能随时准备接纳你吃饭,这大概是中国人最大的诚意表达了。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的父母,还有一个家,张开它的怀抱,欢迎你的到来。它的厨柜里,永远为你留着一只碗。无论你漫游到哪里,它,永远守在原处,等你归来。这是你的生命之根,它深深地扎在遥远乡下的一条悠长的胡同里,茅草屋,土坯墙,木格窗,想到这一点,你的心灵深处是否一阵悸动?还有什么,比这更打动你漂泊的心灵?
  另一只木碗,则来自泰山脚下。女儿的小姨送的周岁礼物。那时她还没结婚呢!工作单位就在泰安,在山下散步的时候发现了摊位上的木碗,无端地觉得亲切,就为小外甥女买了一只。木碗结实,当玩具玩了七八年,还是完好如初。长大不玩了,就收起来,一直存放到现在。这只有泰山加持的木碗,看上去有点文物的意味了。
  老家有个习俗,自己用过的碗绝不可以送人,也不可以丢弃。哪怕你富贵了,发达了,当年贫贱时的碗也要好好保管,不管是金银细瓷,还是粗瓷泥瓦,吃饭的碗,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丝毫轻贱不得。敬畏饭碗,就是敬畏生活。
  不小心摔碎的碗,也不能随意丢弃,要用棉布仔细裹好,深深地埋进土里。人们的饭碗,来自广袤的大地,最好的归宿,当然是回到它的来处。
  搬了几次家,淘汰了不少东西,因为一直记得祖母的教导,餐具一直是添置,从不敢随意丢弃。如果家庭聚会,锅碗瓢盆两大桌都不成问题。
  人间味,烟火气。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有碗,锅里有饭,囤里有米。
  这才是过日子的样子。国泰民安,这就是国泰民安,不是吗?
碗之随想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