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


  此为《红楼梦》四十五回笔记。
  仅看题目,大家也许就领会了其中的意味此一回,必说一段与秋有关的情意。
  秋天来了,天气渐凉,阴晴不定,不觉秋霖绵绵,黄叶萧萧。每逢季节转变,总会写到林黛玉那柔弱之躯,怎抵得寒窗夜雨,凉意袭身?
  所以感季节、悲人生,总有抒不完的愁思千缕,写不尽的《秋窗风雨夕》。
  
  二
  本回开篇写到李纨带着众姐妹前来向王熙凤讨要作画的经费。你看看王熙凤多么地精明,她给李纨算的账,门门清,没有一笔是糊涂的。从这里我们至少知道两点:
  一是王熙凤虽没有文化,却对财务管理非常到位,也就是说她对钱,是十分清晰的。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在现实中,有许多文盲,却能对买卖的计算一清二楚,甚至远超过那些学过财务,擅长经济管理的人。也许为了某种生存的需要,人更能激发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学习能力。
  其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纨的确是很富有的,这可以对比赵姨娘的境遇,二人的差距是非常远的:一个是寡妇,一个是姨娘,生活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社会伦理与认知使然,可叹作为小妾的命运之悲!
  当然,作为姨娘的身份,在小说里是尴尬的。从婚姻上讲,她们不是正室,在家庭里就没有话语权,除非像我前面说到的贾雨村的小妾娇杏,她的命好,一嫁给贾雨村后,正室死了,她扶正了,所以便可主宰一个家庭的内部管理。
  在本小说里,还有另一类人,就是贾府里的老佣人。正当李纨与王熙凤谈话之际,老佣人赖嬷嬷来了。这赖嬷嬷在贾府当佣人已经有三代之久,也就是说,她与前面从死人堆里背过贾珍爷爷的焦大是一辈的老佣人。贾府里像这样的老佣人地位是较高的,像这样三代的佣人比家里的小姐公子地位高很多,所以那焦大才有资格肆无忌惮地对贾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种从贾府创业到兴旺一路陪着走过来的佣人,像贾母一样,经历过人世的许多变迁,也见过人生很多的起起伏伏,所以在她们的生命里,也有许多的人生哲学与深厚的世故。
  赖嬷嬷此次来的原因是她的孙子捐了官。在旧时社会里,官是可以用钱买的,只不过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捐”。捐了的只是一个头衔,没有实权和位置,所以也没有实惠。要有实惠,得去掌握实权,做一个有名有实的官。所以赖嬷嬷说她的孙子托贾府里的关照,有了一个位置去某地当县令,即日将上任,所以特来请贾府里的人过去乐一乐。
  此时李纨听了很客气地恭喜她,说她孙子有出息了。这时赖嬷嬷却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我说:‘小子,别说你是官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了。县官虽小,事情却大,作那一处的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赖嬷嬷讲的话里,一方面道出了许多人家发家致富的过程,自己幸亏是跟着贾府,才有今天这样的荣华显贵。这倒让我记起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司机要退休了,因念及司机跟了自己一辈子,他准备给司机一笔钱,而司机婉言拒绝了。司机说他开车这几十年,常听李嘉诚闲聊经济及投资问题,当李嘉诚说要投资哪里时,司机便跟着去投资一点,所以几十年下来,自己也跟着李嘉诚赚了不少钱。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就要跟对人:跟身价一千万的人混,有可能你值百万;跟一个亿的人混,你可能值千万。稻草捆白菜,就是白菜价,捆大闸蟹,就是大闸蟹的价,你的圈子,决定你的高度。
  另一方面,讲到感恩。赖嬷嬷世代给贾府做佣人,虽然现在富贵了,孙子也当官了,但不能忘记主子的恩典。从社会性看,这正是正统思想下人的奴性造成的,但从人性上看,也体现着人性的良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或者恩将仇报的人,是不会长久的在社会上立世的。
  随后赖嬷嬷看着贾宝玉,讲了一段更精彩的话: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还有那边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大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赖嬷嬷对着众人在这里其实讲了一个教育的问题。要对孩子严格管教,才能使孩子成才。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在我们弟兄面前骂:“黄荆条子出好人”,“三天不打,房上揭瓦。”意思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挨打。自古以来,体罚是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是儒家思想里“父为子纲”的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
  从另一个方面,赖嬷嬷也看到了贾府里后辈儿孙的不成气,她不仅说贾宝玉,也说贾珍,其实暗指贾府的衰败结局是必然的。
  我们读到这里,总感觉赖嬷嬷这个老人实在啰嗦,倚老卖老讲不完的话。然而这些家长里短的说道,却正是日常百姓人家真正过日子的道理。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治世的机会,却能靠这些人生智慧过好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让一家人平平安安,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安宁,所以这种人生智慧值得提倡。
  
  三
  那时也正是秋深之际,昼渐短,夜渐长。大观园里也渐渐地就闲下来了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贾母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姐妹处,也要不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这里有几个“闲”字,似乎在写贾府里一段时间的平静。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难有闲的时候,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享受物质的满足,又怎么能真正地闲得下来呢?闲,应该具有道家的思想意味,它是一种心境和感受。所以此时作者写薛宝钗的心里,应该会有另一种的思虑和改变。既然此一段故事,从闲着笔,各位不妨泡一壶茶,静静地跟随文字,且看这秋深之情从何而来。
  想此时,林黛玉那虚弱的身体,每逢这样从热到凉,从凉到热的季节转换,就会病情加重。人是生物的一种,生命过程也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所以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四季养生的说法人应该怎样地适应自然变化。而林黛玉本是天地的一株仙草,草至于秋,就更有一种弱不经风的情态,所以她对秋的反应,比任何人更强烈。
  这也是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已经习惯了的事。所以此时薛宝钗知道林黛玉正害着病,特地过来探望。她见林黛玉这样躺在床上,年纪轻轻的,表示叹惜,说一春一秋地这样闹下去,总不是个办法。这叹惜,正触动了林黛玉的伤心处,她说自己这病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一日好些,一日差些。
  于是薛宝钗从林黛玉吃的药,讲到病理,然后建议最好少吃药,不如食疗,每日炖点燕窝粥来吃,养胃健脾,那样或可以渐渐好起来。宝钗讲的这些,既是家常之话,又富于生活的道理。从她对药与医理的分析看,我们可以知道薛宝钗是读过医书的,《红楼梦》里有好几个场景讲到看病开方子,然后贾府里的人验药,验方子,我读到这里往往就有一个疑问:难道那时读书的人,都读过中医医理、药方吗?还是这本是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常识?看来我们现代的生活里,不缺少一点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和奶奶,就知道很多中草药的用法,乡下劳动受伤后,奶奶去田野里采一株草叶,捣烂了,敷在伤处,不几天就好了,很神奇。而现在的医院,用各种消炎,各种药,往往还不如那种乡间的土方子有效果。看来中医药的发扬光大,靠的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创新,靠的是我们对自然生命的一种理解。
  薛宝钗这种真诚的关怀,触动了林黛玉的软处。所以林黛玉一时非常感动,便想起前些日子薛宝钗与她倾心交流自己儿时读禁书的事“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话教导我。”
  然后她便对着薛宝钗,讲出了自己在贾府里的感受:
  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些话一定隐藏在林黛玉心里很久了。像她这种孤傲的人,表面看不善言词,其实冰雪聪明,察颜观色自比一般人厉害自己是贾母的外甥女,虽按贾府里的小姐看待,然而毕竟不是自己家,总有一种不自由,也不自在之感。加之自己长年多病,要由丫头和婆子们的照顾:煎药熬药。一天两天下人们还可以承受,天长日久的,自然连累于人家,民间尚且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何况一个外姓的小姐?
  林黛玉本觉得自己在贾府有寄人篱下之感,再加上下人们的言语嫌隙,自然有一种有苦无处可诉的痛苦。所以见薛宝钗此次前来,正说到了自己伤痛处,两个年轻的少女,像亲姐妹一样,彼此真诚地坦露出了各自的心声。
  从林黛玉的表现来看,她改变了对薛宝钗以往的看法,对自己过去对宝钗的猜忌感到愧疚和不安,既尔顿生出一种姐妹的情感来。这也说明,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林黛玉的正变得成熟与理性,情感也渐趋于深刻。
  也许在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少里,只要真诚地相待,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作者在这里用缓慢的笔调,展现了两个女孩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这场面让读者感到温馨和美好,同时看到人性的良善和温暖。
  
  四
  当薛宝钗走后,林黛玉还沉浸在与她倾心交流的感激之中,那种从孤傲冷漠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再加上外面秋风秋雨,人生多少际遇衰微,多少复杂的情感,一时纠结在林黛玉心里,所以她无法入睡,趁着这风雨之夜,写下了这首足以令人感怀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互相倾心交流后,对人生及自己心绪的一种表达。秋夜,风雨不息,门外竹丛上,淅淅沥沥之声,轻轻地敲打着窗纱,也透着微微的凉意。那气息和声音,更使人感到生命的孤独和悲凉。
  风和雨,把薛宝钗阻在了门外,也把贾宝玉阻在了门外,所以无法找人来诉说自己的秋情。秋越深,越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尽头,如秋草一般,一夜秋风宿雨,必将是叶落茎黄,枯萎了去。
  所以见其景,听其声,感其怀,林黛玉不能入眠。全诗用十五个“秋”字,把永夜风雨,孤灯残照,主人对窗而泣的那种伤悲写得淋漓尽致,真是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
  正当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之时,外面丫头传贾宝玉来了:
  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林黛玉以为在这风雨不住的深夜里,没有人会再来了,所以闷作了这首诗,以排解心中那不平的情绪。然而贾宝玉却穿着一身雨夜的行头赶来了。
  作者写此时贾宝玉的动作、语言、外貌,好似电影一样,在读者眼前展开来:“一面,一面,一手,一手,一照,一瞧,”那种放心不下的关怀,那种男人的温柔与体贴,全在那“一”字之间。举止急缓,言语仿佛,都体现着一种温情,情与爱的深度在这里被诠释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待贾宝玉要回去时,林黛玉的叮嘱和似笑非笑的责备,又是那样不舍和深情:
  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日一早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没有?”……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叫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本小说写这些场景,是多么地动情和感人!二人在大观园里,相距不过半里百米,然而却又似生生世世不得相见的那种难分难离,一询语,一笑骂,一眼神,一转身……都是牵挂,也都是深情。我想换着热恋的小青年,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少男,恐怕读完此处,无不暗自垂泪,俯首低眉之间,竟也是深深一叹,问世间之情,何得如此缠绵难舍!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写过情与爱,写过为爱而不计生死的纠缠,然而未若此回风雨夜里宝黛二人的相见更能体现男女之间深切的情感。
  秋风秋雨,林黛玉的孤独与寂冷,对生命的惆怅和悲凉,却在贾宝玉的到来被荡涤得一干二净。想想人生之中,如果真历此景此情,即使不便长相厮守,斯世又有何求!
  
  2022年5月11日夜于新都一
  此为《红楼梦》四十五回笔记。
  仅看题目,大家也许就领会了其中的意味此一回,必说一段与秋有关的情意。
  秋天来了,天气渐凉,阴晴不定,不觉秋霖绵绵,黄叶萧萧。每逢季节转变,总会写到林黛玉那柔弱之躯,怎抵得寒窗夜雨,凉意袭身?
  所以感季节、悲人生,总有抒不完的愁思千缕,写不尽的《秋窗风雨夕》。
  
  二
  本回开篇写到李纨带着众姐妹前来向王熙凤讨要作画的经费。你看看王熙凤多么地精明,她给李纨算的账,门门清,没有一笔是糊涂的。从这里我们至少知道两点:
  一是王熙凤虽没有文化,却对财务管理非常到位,也就是说她对钱,是十分清晰的。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在现实中,有许多文盲,却能对买卖的计算一清二楚,甚至远超过那些学过财务,擅长经济管理的人。也许为了某种生存的需要,人更能激发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学习能力。
  其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纨的确是很富有的,这可以对比赵姨娘的境遇,二人的差距是非常远的:一个是寡妇,一个是姨娘,生活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社会伦理与认知使然,可叹作为小妾的命运之悲!
  当然,作为姨娘的身份,在小说里是尴尬的。从婚姻上讲,她们不是正室,在家庭里就没有话语权,除非像我前面说到的贾雨村的小妾娇杏,她的命好,一嫁给贾雨村后,正室死了,她扶正了,所以便可主宰一个家庭的内部管理。
  在本小说里,还有另一类人,就是贾府里的老佣人。正当李纨与王熙凤谈话之际,老佣人赖嬷嬷来了。这赖嬷嬷在贾府当佣人已经有三代之久,也就是说,她与前面从死人堆里背过贾珍爷爷的焦大是一辈的老佣人。贾府里像这样的老佣人地位是较高的,像这样三代的佣人比家里的小姐公子地位高很多,所以那焦大才有资格肆无忌惮地对贾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种从贾府创业到兴旺一路陪着走过来的佣人,像贾母一样,经历过人世的许多变迁,也见过人生很多的起起伏伏,所以在她们的生命里,也有许多的人生哲学与深厚的世故。
  赖嬷嬷此次来的原因是她的孙子捐了官。在旧时社会里,官是可以用钱买的,只不过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捐”。捐了的只是一个头衔,没有实权和位置,所以也没有实惠。要有实惠,得去掌握实权,做一个有名有实的官。所以赖嬷嬷说她的孙子托贾府里的关照,有了一个位置去某地当县令,即日将上任,所以特来请贾府里的人过去乐一乐。
  此时李纨听了很客气地恭喜她,说她孙子有出息了。这时赖嬷嬷却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我说:‘小子,别说你是官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了。县官虽小,事情却大,作那一处的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赖嬷嬷讲的话里,一方面道出了许多人家发家致富的过程,自己幸亏是跟着贾府,才有今天这样的荣华显贵。这倒让我记起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司机要退休了,因念及司机跟了自己一辈子,他准备给司机一笔钱,而司机婉言拒绝了。司机说他开车这几十年,常听李嘉诚闲聊经济及投资问题,当李嘉诚说要投资哪里时,司机便跟着去投资一点,所以几十年下来,自己也跟着李嘉诚赚了不少钱。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就要跟对人:跟身价一千万的人混,有可能你值百万;跟一个亿的人混,你可能值千万。稻草捆白菜,就是白菜价,捆大闸蟹,就是大闸蟹的价,你的圈子,决定你的高度。
  另一方面,讲到感恩。赖嬷嬷世代给贾府做佣人,虽然现在富贵了,孙子也当官了,但不能忘记主子的恩典。从社会性看,这正是正统思想下人的奴性造成的,但从人性上看,也体现着人性的良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或者恩将仇报的人,是不会长久的在社会上立世的。
  随后赖嬷嬷看着贾宝玉,讲了一段更精彩的话: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还有那边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大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赖嬷嬷对着众人在这里其实讲了一个教育的问题。要对孩子严格管教,才能使孩子成才。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在我们弟兄面前骂:“黄荆条子出好人”,“三天不打,房上揭瓦。”意思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挨打。自古以来,体罚是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是儒家思想里“父为子纲”的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
  从另一个方面,赖嬷嬷也看到了贾府里后辈儿孙的不成气,她不仅说贾宝玉,也说贾珍,其实暗指贾府的衰败结局是必然的。
  我们读到这里,总感觉赖嬷嬷这个老人实在啰嗦,倚老卖老讲不完的话。然而这些家长里短的说道,却正是日常百姓人家真正过日子的道理。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治世的机会,却能靠这些人生智慧过好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让一家人平平安安,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安宁,所以这种人生智慧值得提倡。
  
  三
  那时也正是秋深之际,昼渐短,夜渐长。大观园里也渐渐地就闲下来了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贾母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姐妹处,也要不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这里有几个“闲”字,似乎在写贾府里一段时间的平静。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难有闲的时候,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享受物质的满足,又怎么能真正地闲得下来呢?闲,应该具有道家的思想意味,它是一种心境和感受。所以此时作者写薛宝钗的心里,应该会有另一种的思虑和改变。既然此一段故事,从闲着笔,各位不妨泡一壶茶,静静地跟随文字,且看这秋深之情从何而来。
  想此时,林黛玉那虚弱的身体,每逢这样从热到凉,从凉到热的季节转换,就会病情加重。人是生物的一种,生命过程也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所以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四季养生的说法人应该怎样地适应自然变化。而林黛玉本是天地的一株仙草,草至于秋,就更有一种弱不经风的情态,所以她对秋的反应,比任何人更强烈。
  这也是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已经习惯了的事。所以此时薛宝钗知道林黛玉正害着病,特地过来探望。她见林黛玉这样躺在床上,年纪轻轻的,表示叹惜,说一春一秋地这样闹下去,总不是个办法。这叹惜,正触动了林黛玉的伤心处,她说自己这病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一日好些,一日差些。
  于是薛宝钗从林黛玉吃的药,讲到病理,然后建议最好少吃药,不如食疗,每日炖点燕窝粥来吃,养胃健脾,那样或可以渐渐好起来。宝钗讲的这些,既是家常之话,又富于生活的道理。从她对药与医理的分析看,我们可以知道薛宝钗是读过医书的,《红楼梦》里有好几个场景讲到看病开方子,然后贾府里的人验药,验方子,我读到这里往往就有一个疑问:难道那时读书的人,都读过中医医理、药方吗?还是这本是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常识?看来我们现代的生活里,不缺少一点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和奶奶,就知道很多中草药的用法,乡下劳动受伤后,奶奶去田野里采一株草叶,捣烂了,敷在伤处,不几天就好了,很神奇。而现在的医院,用各种消炎,各种药,往往还不如那种乡间的土方子有效果。看来中医药的发扬光大,靠的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创新,靠的是我们对自然生命的一种理解。
  薛宝钗这种真诚的关怀,触动了林黛玉的软处。所以林黛玉一时非常感动,便想起前些日子薛宝钗与她倾心交流自己儿时读禁书的事“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话教导我。”
  然后她便对着薛宝钗,讲出了自己在贾府里的感受:
  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些话一定隐藏在林黛玉心里很久了。像她这种孤傲的人,表面看不善言词,其实冰雪聪明,察颜观色自比一般人厉害自己是贾母的外甥女,虽按贾府里的小姐看待,然而毕竟不是自己家,总有一种不自由,也不自在之感。加之自己长年多病,要由丫头和婆子们的照顾:煎药熬药。一天两天下人们还可以承受,天长日久的,自然连累于人家,民间尚且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何况一个外姓的小姐?
  林黛玉本觉得自己在贾府有寄人篱下之感,再加上下人们的言语嫌隙,自然有一种有苦无处可诉的痛苦。所以见薛宝钗此次前来,正说到了自己伤痛处,两个年轻的少女,像亲姐妹一样,彼此真诚地坦露出了各自的心声。
  从林黛玉的表现来看,她改变了对薛宝钗以往的看法,对自己过去对宝钗的猜忌感到愧疚和不安,既尔顿生出一种姐妹的情感来。这也说明,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林黛玉的正变得成熟与理性,情感也渐趋于深刻。
  也许在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少里,只要真诚地相待,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作者在这里用缓慢的笔调,展现了两个女孩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这场面让读者感到温馨和美好,同时看到人性的良善和温暖。
  
  四
  当薛宝钗走后,林黛玉还沉浸在与她倾心交流的感激之中,那种从孤傲冷漠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再加上外面秋风秋雨,人生多少际遇衰微,多少复杂的情感,一时纠结在林黛玉心里,所以她无法入睡,趁着这风雨之夜,写下了这首足以令人感怀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互相倾心交流后,对人生及自己心绪的一种表达。秋夜,风雨不息,门外竹丛上,淅淅沥沥之声,轻轻地敲打着窗纱,也透着微微的凉意。那气息和声音,更使人感到生命的孤独和悲凉。
  风和雨,把薛宝钗阻在了门外,也把贾宝玉阻在了门外,所以无法找人来诉说自己的秋情。秋越深,越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尽头,如秋草一般,一夜秋风宿雨,必将是叶落茎黄,枯萎了去。
  所以见其景,听其声,感其怀,林黛玉不能入眠。全诗用十五个“秋”字,把永夜风雨,孤灯残照,主人对窗而泣的那种伤悲写得淋漓尽致,真是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
  正当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之时,外面丫头传贾宝玉来了:
  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林黛玉以为在这风雨不住的深夜里,没有人会再来了,所以闷作了这首诗,以排解心中那不平的情绪。然而贾宝玉却穿着一身雨夜的行头赶来了。
  作者写此时贾宝玉的动作、语言、外貌,好似电影一样,在读者眼前展开来:“一面,一面,一手,一手,一照,一瞧,”那种放心不下的关怀,那种男人的温柔与体贴,全在那“一”字之间。举止急缓,言语仿佛,都体现着一种温情,情与爱的深度在这里被诠释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待贾宝玉要回去时,林黛玉的叮嘱和似笑非笑的责备,又是那样不舍和深情:
  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日一早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没有?”……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叫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本小说写这些场景,是多么地动情和感人!二人在大观园里,相距不过半里百米,然而却又似生生世世不得相见的那种难分难离,一询语,一笑骂,一眼神,一转身……都是牵挂,也都是深情。我想换着热恋的小青年,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少男,恐怕读完此处,无不暗自垂泪,俯首低眉之间,竟也是深深一叹,问世间之情,何得如此缠绵难舍!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写过情与爱,写过为爱而不计生死的纠缠,然而未若此回风雨夜里宝黛二人的相见更能体现男女之间深切的情感。
  秋风秋雨,林黛玉的孤独与寂冷,对生命的惆怅和悲凉,却在贾宝玉的到来被荡涤得一干二净。想想人生之中,如果真历此景此情,即使不便长相厮守,斯世又有何求!
  
  2022年5月11日夜于新都一
  此为《红楼梦》四十五回笔记。
  仅看题目,大家也许就领会了其中的意味此一回,必说一段与秋有关的情意。
  秋天来了,天气渐凉,阴晴不定,不觉秋霖绵绵,黄叶萧萧。每逢季节转变,总会写到林黛玉那柔弱之躯,怎抵得寒窗夜雨,凉意袭身?
  所以感季节、悲人生,总有抒不完的愁思千缕,写不尽的《秋窗风雨夕》。
  
  二
  本回开篇写到李纨带着众姐妹前来向王熙凤讨要作画的经费。你看看王熙凤多么地精明,她给李纨算的账,门门清,没有一笔是糊涂的。从这里我们至少知道两点:
  一是王熙凤虽没有文化,却对财务管理非常到位,也就是说她对钱,是十分清晰的。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在现实中,有许多文盲,却能对买卖的计算一清二楚,甚至远超过那些学过财务,擅长经济管理的人。也许为了某种生存的需要,人更能激发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学习能力。
  其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纨的确是很富有的,这可以对比赵姨娘的境遇,二人的差距是非常远的:一个是寡妇,一个是姨娘,生活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社会伦理与认知使然,可叹作为小妾的命运之悲!
  当然,作为姨娘的身份,在小说里是尴尬的。从婚姻上讲,她们不是正室,在家庭里就没有话语权,除非像我前面说到的贾雨村的小妾娇杏,她的命好,一嫁给贾雨村后,正室死了,她扶正了,所以便可主宰一个家庭的内部管理。
  在本小说里,还有另一类人,就是贾府里的老佣人。正当李纨与王熙凤谈话之际,老佣人赖嬷嬷来了。这赖嬷嬷在贾府当佣人已经有三代之久,也就是说,她与前面从死人堆里背过贾珍爷爷的焦大是一辈的老佣人。贾府里像这样的老佣人地位是较高的,像这样三代的佣人比家里的小姐公子地位高很多,所以那焦大才有资格肆无忌惮地对贾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种从贾府创业到兴旺一路陪着走过来的佣人,像贾母一样,经历过人世的许多变迁,也见过人生很多的起起伏伏,所以在她们的生命里,也有许多的人生哲学与深厚的世故。
  赖嬷嬷此次来的原因是她的孙子捐了官。在旧时社会里,官是可以用钱买的,只不过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捐”。捐了的只是一个头衔,没有实权和位置,所以也没有实惠。要有实惠,得去掌握实权,做一个有名有实的官。所以赖嬷嬷说她的孙子托贾府里的关照,有了一个位置去某地当县令,即日将上任,所以特来请贾府里的人过去乐一乐。
  此时李纨听了很客气地恭喜她,说她孙子有出息了。这时赖嬷嬷却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我说:‘小子,别说你是官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了。县官虽小,事情却大,作那一处的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赖嬷嬷讲的话里,一方面道出了许多人家发家致富的过程,自己幸亏是跟着贾府,才有今天这样的荣华显贵。这倒让我记起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司机要退休了,因念及司机跟了自己一辈子,他准备给司机一笔钱,而司机婉言拒绝了。司机说他开车这几十年,常听李嘉诚闲聊经济及投资问题,当李嘉诚说要投资哪里时,司机便跟着去投资一点,所以几十年下来,自己也跟着李嘉诚赚了不少钱。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就要跟对人:跟身价一千万的人混,有可能你值百万;跟一个亿的人混,你可能值千万。稻草捆白菜,就是白菜价,捆大闸蟹,就是大闸蟹的价,你的圈子,决定你的高度。
  另一方面,讲到感恩。赖嬷嬷世代给贾府做佣人,虽然现在富贵了,孙子也当官了,但不能忘记主子的恩典。从社会性看,这正是正统思想下人的奴性造成的,但从人性上看,也体现着人性的良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或者恩将仇报的人,是不会长久的在社会上立世的。
  随后赖嬷嬷看着贾宝玉,讲了一段更精彩的话: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还有那边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大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赖嬷嬷对着众人在这里其实讲了一个教育的问题。要对孩子严格管教,才能使孩子成才。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在我们弟兄面前骂:“黄荆条子出好人”,“三天不打,房上揭瓦。”意思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挨打。自古以来,体罚是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是儒家思想里“父为子纲”的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
  从另一个方面,赖嬷嬷也看到了贾府里后辈儿孙的不成气,她不仅说贾宝玉,也说贾珍,其实暗指贾府的衰败结局是必然的。
  我们读到这里,总感觉赖嬷嬷这个老人实在啰嗦,倚老卖老讲不完的话。然而这些家长里短的说道,却正是日常百姓人家真正过日子的道理。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治世的机会,却能靠这些人生智慧过好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让一家人平平安安,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安宁,所以这种人生智慧值得提倡。
  
  三
  那时也正是秋深之际,昼渐短,夜渐长。大观园里也渐渐地就闲下来了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贾母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姐妹处,也要不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这里有几个“闲”字,似乎在写贾府里一段时间的平静。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难有闲的时候,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享受物质的满足,又怎么能真正地闲得下来呢?闲,应该具有道家的思想意味,它是一种心境和感受。所以此时作者写薛宝钗的心里,应该会有另一种的思虑和改变。既然此一段故事,从闲着笔,各位不妨泡一壶茶,静静地跟随文字,且看这秋深之情从何而来。
  想此时,林黛玉那虚弱的身体,每逢这样从热到凉,从凉到热的季节转换,就会病情加重。人是生物的一种,生命过程也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所以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四季养生的说法人应该怎样地适应自然变化。而林黛玉本是天地的一株仙草,草至于秋,就更有一种弱不经风的情态,所以她对秋的反应,比任何人更强烈。
  这也是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已经习惯了的事。所以此时薛宝钗知道林黛玉正害着病,特地过来探望。她见林黛玉这样躺在床上,年纪轻轻的,表示叹惜,说一春一秋地这样闹下去,总不是个办法。这叹惜,正触动了林黛玉的伤心处,她说自己这病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一日好些,一日差些。
  于是薛宝钗从林黛玉吃的药,讲到病理,然后建议最好少吃药,不如食疗,每日炖点燕窝粥来吃,养胃健脾,那样或可以渐渐好起来。宝钗讲的这些,既是家常之话,又富于生活的道理。从她对药与医理的分析看,我们可以知道薛宝钗是读过医书的,《红楼梦》里有好几个场景讲到看病开方子,然后贾府里的人验药,验方子,我读到这里往往就有一个疑问:难道那时读书的人,都读过中医医理、药方吗?还是这本是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常识?看来我们现代的生活里,不缺少一点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和奶奶,就知道很多中草药的用法,乡下劳动受伤后,奶奶去田野里采一株草叶,捣烂了,敷在伤处,不几天就好了,很神奇。而现在的医院,用各种消炎,各种药,往往还不如那种乡间的土方子有效果。看来中医药的发扬光大,靠的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创新,靠的是我们对自然生命的一种理解。
  薛宝钗这种真诚的关怀,触动了林黛玉的软处。所以林黛玉一时非常感动,便想起前些日子薛宝钗与她倾心交流自己儿时读禁书的事“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话教导我。”
  然后她便对着薛宝钗,讲出了自己在贾府里的感受:
  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些话一定隐藏在林黛玉心里很久了。像她这种孤傲的人,表面看不善言词,其实冰雪聪明,察颜观色自比一般人厉害自己是贾母的外甥女,虽按贾府里的小姐看待,然而毕竟不是自己家,总有一种不自由,也不自在之感。加之自己长年多病,要由丫头和婆子们的照顾:煎药熬药。一天两天下人们还可以承受,天长日久的,自然连累于人家,民间尚且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何况一个外姓的小姐?
  林黛玉本觉得自己在贾府有寄人篱下之感,再加上下人们的言语嫌隙,自然有一种有苦无处可诉的痛苦。所以见薛宝钗此次前来,正说到了自己伤痛处,两个年轻的少女,像亲姐妹一样,彼此真诚地坦露出了各自的心声。
  从林黛玉的表现来看,她改变了对薛宝钗以往的看法,对自己过去对宝钗的猜忌感到愧疚和不安,既尔顿生出一种姐妹的情感来。这也说明,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林黛玉的正变得成熟与理性,情感也渐趋于深刻。
  也许在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少里,只要真诚地相待,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作者在这里用缓慢的笔调,展现了两个女孩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这场面让读者感到温馨和美好,同时看到人性的良善和温暖。
  
  四
  当薛宝钗走后,林黛玉还沉浸在与她倾心交流的感激之中,那种从孤傲冷漠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再加上外面秋风秋雨,人生多少际遇衰微,多少复杂的情感,一时纠结在林黛玉心里,所以她无法入睡,趁着这风雨之夜,写下了这首足以令人感怀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互相倾心交流后,对人生及自己心绪的一种表达。秋夜,风雨不息,门外竹丛上,淅淅沥沥之声,轻轻地敲打着窗纱,也透着微微的凉意。那气息和声音,更使人感到生命的孤独和悲凉。
  风和雨,把薛宝钗阻在了门外,也把贾宝玉阻在了门外,所以无法找人来诉说自己的秋情。秋越深,越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尽头,如秋草一般,一夜秋风宿雨,必将是叶落茎黄,枯萎了去。
  所以见其景,听其声,感其怀,林黛玉不能入眠。全诗用十五个“秋”字,把永夜风雨,孤灯残照,主人对窗而泣的那种伤悲写得淋漓尽致,真是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
  正当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之时,外面丫头传贾宝玉来了:
  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林黛玉以为在这风雨不住的深夜里,没有人会再来了,所以闷作了这首诗,以排解心中那不平的情绪。然而贾宝玉却穿着一身雨夜的行头赶来了。
  作者写此时贾宝玉的动作、语言、外貌,好似电影一样,在读者眼前展开来:“一面,一面,一手,一手,一照,一瞧,”那种放心不下的关怀,那种男人的温柔与体贴,全在那“一”字之间。举止急缓,言语仿佛,都体现着一种温情,情与爱的深度在这里被诠释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待贾宝玉要回去时,林黛玉的叮嘱和似笑非笑的责备,又是那样不舍和深情:
  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日一早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没有?”……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叫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本小说写这些场景,是多么地动情和感人!二人在大观园里,相距不过半里百米,然而却又似生生世世不得相见的那种难分难离,一询语,一笑骂,一眼神,一转身……都是牵挂,也都是深情。我想换着热恋的小青年,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少男,恐怕读完此处,无不暗自垂泪,俯首低眉之间,竟也是深深一叹,问世间之情,何得如此缠绵难舍!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写过情与爱,写过为爱而不计生死的纠缠,然而未若此回风雨夜里宝黛二人的相见更能体现男女之间深切的情感。
  秋风秋雨,林黛玉的孤独与寂冷,对生命的惆怅和悲凉,却在贾宝玉的到来被荡涤得一干二净。想想人生之中,如果真历此景此情,即使不便长相厮守,斯世又有何求!
  
  2022年5月11日夜于新都一
  此为《红楼梦》四十五回笔记。
  仅看题目,大家也许就领会了其中的意味此一回,必说一段与秋有关的情意。
  秋天来了,天气渐凉,阴晴不定,不觉秋霖绵绵,黄叶萧萧。每逢季节转变,总会写到林黛玉那柔弱之躯,怎抵得寒窗夜雨,凉意袭身?
  所以感季节、悲人生,总有抒不完的愁思千缕,写不尽的《秋窗风雨夕》。
  
  二
  本回开篇写到李纨带着众姐妹前来向王熙凤讨要作画的经费。你看看王熙凤多么地精明,她给李纨算的账,门门清,没有一笔是糊涂的。从这里我们至少知道两点:
  一是王熙凤虽没有文化,却对财务管理非常到位,也就是说她对钱,是十分清晰的。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在现实中,有许多文盲,却能对买卖的计算一清二楚,甚至远超过那些学过财务,擅长经济管理的人。也许为了某种生存的需要,人更能激发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学习能力。
  其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纨的确是很富有的,这可以对比赵姨娘的境遇,二人的差距是非常远的:一个是寡妇,一个是姨娘,生活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社会伦理与认知使然,可叹作为小妾的命运之悲!
  当然,作为姨娘的身份,在小说里是尴尬的。从婚姻上讲,她们不是正室,在家庭里就没有话语权,除非像我前面说到的贾雨村的小妾娇杏,她的命好,一嫁给贾雨村后,正室死了,她扶正了,所以便可主宰一个家庭的内部管理。
  在本小说里,还有另一类人,就是贾府里的老佣人。正当李纨与王熙凤谈话之际,老佣人赖嬷嬷来了。这赖嬷嬷在贾府当佣人已经有三代之久,也就是说,她与前面从死人堆里背过贾珍爷爷的焦大是一辈的老佣人。贾府里像这样的老佣人地位是较高的,像这样三代的佣人比家里的小姐公子地位高很多,所以那焦大才有资格肆无忌惮地对贾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种从贾府创业到兴旺一路陪着走过来的佣人,像贾母一样,经历过人世的许多变迁,也见过人生很多的起起伏伏,所以在她们的生命里,也有许多的人生哲学与深厚的世故。
  赖嬷嬷此次来的原因是她的孙子捐了官。在旧时社会里,官是可以用钱买的,只不过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捐”。捐了的只是一个头衔,没有实权和位置,所以也没有实惠。要有实惠,得去掌握实权,做一个有名有实的官。所以赖嬷嬷说她的孙子托贾府里的关照,有了一个位置去某地当县令,即日将上任,所以特来请贾府里的人过去乐一乐。
  此时李纨听了很客气地恭喜她,说她孙子有出息了。这时赖嬷嬷却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我说:‘小子,别说你是官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了。县官虽小,事情却大,作那一处的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赖嬷嬷讲的话里,一方面道出了许多人家发家致富的过程,自己幸亏是跟着贾府,才有今天这样的荣华显贵。这倒让我记起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司机要退休了,因念及司机跟了自己一辈子,他准备给司机一笔钱,而司机婉言拒绝了。司机说他开车这几十年,常听李嘉诚闲聊经济及投资问题,当李嘉诚说要投资哪里时,司机便跟着去投资一点,所以几十年下来,自己也跟着李嘉诚赚了不少钱。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就要跟对人:跟身价一千万的人混,有可能你值百万;跟一个亿的人混,你可能值千万。稻草捆白菜,就是白菜价,捆大闸蟹,就是大闸蟹的价,你的圈子,决定你的高度。
  另一方面,讲到感恩。赖嬷嬷世代给贾府做佣人,虽然现在富贵了,孙子也当官了,但不能忘记主子的恩典。从社会性看,这正是正统思想下人的奴性造成的,但从人性上看,也体现着人性的良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或者恩将仇报的人,是不会长久的在社会上立世的。
  随后赖嬷嬷看着贾宝玉,讲了一段更精彩的话: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还有那边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大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赖嬷嬷对着众人在这里其实讲了一个教育的问题。要对孩子严格管教,才能使孩子成才。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在我们弟兄面前骂:“黄荆条子出好人”,“三天不打,房上揭瓦。”意思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挨打。自古以来,体罚是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是儒家思想里“父为子纲”的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
  从另一个方面,赖嬷嬷也看到了贾府里后辈儿孙的不成气,她不仅说贾宝玉,也说贾珍,其实暗指贾府的衰败结局是必然的。
  我们读到这里,总感觉赖嬷嬷这个老人实在啰嗦,倚老卖老讲不完的话。然而这些家长里短的说道,却正是日常百姓人家真正过日子的道理。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治世的机会,却能靠这些人生智慧过好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让一家人平平安安,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安宁,所以这种人生智慧值得提倡。
  
  三
  那时也正是秋深之际,昼渐短,夜渐长。大观园里也渐渐地就闲下来了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贾母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姐妹处,也要不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这里有几个“闲”字,似乎在写贾府里一段时间的平静。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难有闲的时候,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享受物质的满足,又怎么能真正地闲得下来呢?闲,应该具有道家的思想意味,它是一种心境和感受。所以此时作者写薛宝钗的心里,应该会有另一种的思虑和改变。既然此一段故事,从闲着笔,各位不妨泡一壶茶,静静地跟随文字,且看这秋深之情从何而来。
  想此时,林黛玉那虚弱的身体,每逢这样从热到凉,从凉到热的季节转换,就会病情加重。人是生物的一种,生命过程也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所以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四季养生的说法人应该怎样地适应自然变化。而林黛玉本是天地的一株仙草,草至于秋,就更有一种弱不经风的情态,所以她对秋的反应,比任何人更强烈。
  这也是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已经习惯了的事。所以此时薛宝钗知道林黛玉正害着病,特地过来探望。她见林黛玉这样躺在床上,年纪轻轻的,表示叹惜,说一春一秋地这样闹下去,总不是个办法。这叹惜,正触动了林黛玉的伤心处,她说自己这病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一日好些,一日差些。
  于是薛宝钗从林黛玉吃的药,讲到病理,然后建议最好少吃药,不如食疗,每日炖点燕窝粥来吃,养胃健脾,那样或可以渐渐好起来。宝钗讲的这些,既是家常之话,又富于生活的道理。从她对药与医理的分析看,我们可以知道薛宝钗是读过医书的,《红楼梦》里有好几个场景讲到看病开方子,然后贾府里的人验药,验方子,我读到这里往往就有一个疑问:难道那时读书的人,都读过中医医理、药方吗?还是这本是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常识?看来我们现代的生活里,不缺少一点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和奶奶,就知道很多中草药的用法,乡下劳动受伤后,奶奶去田野里采一株草叶,捣烂了,敷在伤处,不几天就好了,很神奇。而现在的医院,用各种消炎,各种药,往往还不如那种乡间的土方子有效果。看来中医药的发扬光大,靠的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创新,靠的是我们对自然生命的一种理解。
  薛宝钗这种真诚的关怀,触动了林黛玉的软处。所以林黛玉一时非常感动,便想起前些日子薛宝钗与她倾心交流自己儿时读禁书的事“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话教导我。”
  然后她便对着薛宝钗,讲出了自己在贾府里的感受:
  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些话一定隐藏在林黛玉心里很久了。像她这种孤傲的人,表面看不善言词,其实冰雪聪明,察颜观色自比一般人厉害自己是贾母的外甥女,虽按贾府里的小姐看待,然而毕竟不是自己家,总有一种不自由,也不自在之感。加之自己长年多病,要由丫头和婆子们的照顾:煎药熬药。一天两天下人们还可以承受,天长日久的,自然连累于人家,民间尚且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何况一个外姓的小姐?
  林黛玉本觉得自己在贾府有寄人篱下之感,再加上下人们的言语嫌隙,自然有一种有苦无处可诉的痛苦。所以见薛宝钗此次前来,正说到了自己伤痛处,两个年轻的少女,像亲姐妹一样,彼此真诚地坦露出了各自的心声。
  从林黛玉的表现来看,她改变了对薛宝钗以往的看法,对自己过去对宝钗的猜忌感到愧疚和不安,既尔顿生出一种姐妹的情感来。这也说明,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林黛玉的正变得成熟与理性,情感也渐趋于深刻。
  也许在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少里,只要真诚地相待,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作者在这里用缓慢的笔调,展现了两个女孩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这场面让读者感到温馨和美好,同时看到人性的良善和温暖。
  
  四
  当薛宝钗走后,林黛玉还沉浸在与她倾心交流的感激之中,那种从孤傲冷漠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再加上外面秋风秋雨,人生多少际遇衰微,多少复杂的情感,一时纠结在林黛玉心里,所以她无法入睡,趁着这风雨之夜,写下了这首足以令人感怀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互相倾心交流后,对人生及自己心绪的一种表达。秋夜,风雨不息,门外竹丛上,淅淅沥沥之声,轻轻地敲打着窗纱,也透着微微的凉意。那气息和声音,更使人感到生命的孤独和悲凉。
  风和雨,把薛宝钗阻在了门外,也把贾宝玉阻在了门外,所以无法找人来诉说自己的秋情。秋越深,越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尽头,如秋草一般,一夜秋风宿雨,必将是叶落茎黄,枯萎了去。
  所以见其景,听其声,感其怀,林黛玉不能入眠。全诗用十五个“秋”字,把永夜风雨,孤灯残照,主人对窗而泣的那种伤悲写得淋漓尽致,真是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
  正当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之时,外面丫头传贾宝玉来了:
  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林黛玉以为在这风雨不住的深夜里,没有人会再来了,所以闷作了这首诗,以排解心中那不平的情绪。然而贾宝玉却穿着一身雨夜的行头赶来了。
  作者写此时贾宝玉的动作、语言、外貌,好似电影一样,在读者眼前展开来:“一面,一面,一手,一手,一照,一瞧,”那种放心不下的关怀,那种男人的温柔与体贴,全在那“一”字之间。举止急缓,言语仿佛,都体现着一种温情,情与爱的深度在这里被诠释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待贾宝玉要回去时,林黛玉的叮嘱和似笑非笑的责备,又是那样不舍和深情:
  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日一早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没有?”……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叫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本小说写这些场景,是多么地动情和感人!二人在大观园里,相距不过半里百米,然而却又似生生世世不得相见的那种难分难离,一询语,一笑骂,一眼神,一转身……都是牵挂,也都是深情。我想换着热恋的小青年,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少男,恐怕读完此处,无不暗自垂泪,俯首低眉之间,竟也是深深一叹,问世间之情,何得如此缠绵难舍!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写过情与爱,写过为爱而不计生死的纠缠,然而未若此回风雨夜里宝黛二人的相见更能体现男女之间深切的情感。
  秋风秋雨,林黛玉的孤独与寂冷,对生命的惆怅和悲凉,却在贾宝玉的到来被荡涤得一干二净。想想人生之中,如果真历此景此情,即使不便长相厮守,斯世又有何求!
  
  2022年5月11日夜于新都一
  此为《红楼梦》四十五回笔记。
  仅看题目,大家也许就领会了其中的意味此一回,必说一段与秋有关的情意。
  秋天来了,天气渐凉,阴晴不定,不觉秋霖绵绵,黄叶萧萧。每逢季节转变,总会写到林黛玉那柔弱之躯,怎抵得寒窗夜雨,凉意袭身?
  所以感季节、悲人生,总有抒不完的愁思千缕,写不尽的《秋窗风雨夕》。
  
  二
  本回开篇写到李纨带着众姐妹前来向王熙凤讨要作画的经费。你看看王熙凤多么地精明,她给李纨算的账,门门清,没有一笔是糊涂的。从这里我们至少知道两点:
  一是王熙凤虽没有文化,却对财务管理非常到位,也就是说她对钱,是十分清晰的。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在现实中,有许多文盲,却能对买卖的计算一清二楚,甚至远超过那些学过财务,擅长经济管理的人。也许为了某种生存的需要,人更能激发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学习能力。
  其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纨的确是很富有的,这可以对比赵姨娘的境遇,二人的差距是非常远的:一个是寡妇,一个是姨娘,生活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社会伦理与认知使然,可叹作为小妾的命运之悲!
  当然,作为姨娘的身份,在小说里是尴尬的。从婚姻上讲,她们不是正室,在家庭里就没有话语权,除非像我前面说到的贾雨村的小妾娇杏,她的命好,一嫁给贾雨村后,正室死了,她扶正了,所以便可主宰一个家庭的内部管理。
  在本小说里,还有另一类人,就是贾府里的老佣人。正当李纨与王熙凤谈话之际,老佣人赖嬷嬷来了。这赖嬷嬷在贾府当佣人已经有三代之久,也就是说,她与前面从死人堆里背过贾珍爷爷的焦大是一辈的老佣人。贾府里像这样的老佣人地位是较高的,像这样三代的佣人比家里的小姐公子地位高很多,所以那焦大才有资格肆无忌惮地对贾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种从贾府创业到兴旺一路陪着走过来的佣人,像贾母一样,经历过人世的许多变迁,也见过人生很多的起起伏伏,所以在她们的生命里,也有许多的人生哲学与深厚的世故。
  赖嬷嬷此次来的原因是她的孙子捐了官。在旧时社会里,官是可以用钱买的,只不过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捐”。捐了的只是一个头衔,没有实权和位置,所以也没有实惠。要有实惠,得去掌握实权,做一个有名有实的官。所以赖嬷嬷说她的孙子托贾府里的关照,有了一个位置去某地当县令,即日将上任,所以特来请贾府里的人过去乐一乐。
  此时李纨听了很客气地恭喜她,说她孙子有出息了。这时赖嬷嬷却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我说:‘小子,别说你是官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了。县官虽小,事情却大,作那一处的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赖嬷嬷讲的话里,一方面道出了许多人家发家致富的过程,自己幸亏是跟着贾府,才有今天这样的荣华显贵。这倒让我记起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司机要退休了,因念及司机跟了自己一辈子,他准备给司机一笔钱,而司机婉言拒绝了。司机说他开车这几十年,常听李嘉诚闲聊经济及投资问题,当李嘉诚说要投资哪里时,司机便跟着去投资一点,所以几十年下来,自己也跟着李嘉诚赚了不少钱。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就要跟对人:跟身价一千万的人混,有可能你值百万;跟一个亿的人混,你可能值千万。稻草捆白菜,就是白菜价,捆大闸蟹,就是大闸蟹的价,你的圈子,决定你的高度。
  另一方面,讲到感恩。赖嬷嬷世代给贾府做佣人,虽然现在富贵了,孙子也当官了,但不能忘记主子的恩典。从社会性看,这正是正统思想下人的奴性造成的,但从人性上看,也体现着人性的良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或者恩将仇报的人,是不会长久的在社会上立世的。
  随后赖嬷嬷看着贾宝玉,讲了一段更精彩的话: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还有那边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大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赖嬷嬷对着众人在这里其实讲了一个教育的问题。要对孩子严格管教,才能使孩子成才。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在我们弟兄面前骂:“黄荆条子出好人”,“三天不打,房上揭瓦。”意思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挨打。自古以来,体罚是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是儒家思想里“父为子纲”的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
  从另一个方面,赖嬷嬷也看到了贾府里后辈儿孙的不成气,她不仅说贾宝玉,也说贾珍,其实暗指贾府的衰败结局是必然的。
  我们读到这里,总感觉赖嬷嬷这个老人实在啰嗦,倚老卖老讲不完的话。然而这些家长里短的说道,却正是日常百姓人家真正过日子的道理。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治世的机会,却能靠这些人生智慧过好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让一家人平平安安,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安宁,所以这种人生智慧值得提倡。
  
  三
  那时也正是秋深之际,昼渐短,夜渐长。大观园里也渐渐地就闲下来了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贾母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姐妹处,也要不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这里有几个“闲”字,似乎在写贾府里一段时间的平静。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难有闲的时候,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享受物质的满足,又怎么能真正地闲得下来呢?闲,应该具有道家的思想意味,它是一种心境和感受。所以此时作者写薛宝钗的心里,应该会有另一种的思虑和改变。既然此一段故事,从闲着笔,各位不妨泡一壶茶,静静地跟随文字,且看这秋深之情从何而来。
  想此时,林黛玉那虚弱的身体,每逢这样从热到凉,从凉到热的季节转换,就会病情加重。人是生物的一种,生命过程也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所以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四季养生的说法人应该怎样地适应自然变化。而林黛玉本是天地的一株仙草,草至于秋,就更有一种弱不经风的情态,所以她对秋的反应,比任何人更强烈。
  这也是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已经习惯了的事。所以此时薛宝钗知道林黛玉正害着病,特地过来探望。她见林黛玉这样躺在床上,年纪轻轻的,表示叹惜,说一春一秋地这样闹下去,总不是个办法。这叹惜,正触动了林黛玉的伤心处,她说自己这病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一日好些,一日差些。
  于是薛宝钗从林黛玉吃的药,讲到病理,然后建议最好少吃药,不如食疗,每日炖点燕窝粥来吃,养胃健脾,那样或可以渐渐好起来。宝钗讲的这些,既是家常之话,又富于生活的道理。从她对药与医理的分析看,我们可以知道薛宝钗是读过医书的,《红楼梦》里有好几个场景讲到看病开方子,然后贾府里的人验药,验方子,我读到这里往往就有一个疑问:难道那时读书的人,都读过中医医理、药方吗?还是这本是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常识?看来我们现代的生活里,不缺少一点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和奶奶,就知道很多中草药的用法,乡下劳动受伤后,奶奶去田野里采一株草叶,捣烂了,敷在伤处,不几天就好了,很神奇。而现在的医院,用各种消炎,各种药,往往还不如那种乡间的土方子有效果。看来中医药的发扬光大,靠的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创新,靠的是我们对自然生命的一种理解。
  薛宝钗这种真诚的关怀,触动了林黛玉的软处。所以林黛玉一时非常感动,便想起前些日子薛宝钗与她倾心交流自己儿时读禁书的事“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话教导我。”
  然后她便对着薛宝钗,讲出了自己在贾府里的感受:
  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些话一定隐藏在林黛玉心里很久了。像她这种孤傲的人,表面看不善言词,其实冰雪聪明,察颜观色自比一般人厉害自己是贾母的外甥女,虽按贾府里的小姐看待,然而毕竟不是自己家,总有一种不自由,也不自在之感。加之自己长年多病,要由丫头和婆子们的照顾:煎药熬药。一天两天下人们还可以承受,天长日久的,自然连累于人家,民间尚且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何况一个外姓的小姐?
  林黛玉本觉得自己在贾府有寄人篱下之感,再加上下人们的言语嫌隙,自然有一种有苦无处可诉的痛苦。所以见薛宝钗此次前来,正说到了自己伤痛处,两个年轻的少女,像亲姐妹一样,彼此真诚地坦露出了各自的心声。
  从林黛玉的表现来看,她改变了对薛宝钗以往的看法,对自己过去对宝钗的猜忌感到愧疚和不安,既尔顿生出一种姐妹的情感来。这也说明,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林黛玉的正变得成熟与理性,情感也渐趋于深刻。
  也许在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少里,只要真诚地相待,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作者在这里用缓慢的笔调,展现了两个女孩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这场面让读者感到温馨和美好,同时看到人性的良善和温暖。
  
  四
  当薛宝钗走后,林黛玉还沉浸在与她倾心交流的感激之中,那种从孤傲冷漠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再加上外面秋风秋雨,人生多少际遇衰微,多少复杂的情感,一时纠结在林黛玉心里,所以她无法入睡,趁着这风雨之夜,写下了这首足以令人感怀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互相倾心交流后,对人生及自己心绪的一种表达。秋夜,风雨不息,门外竹丛上,淅淅沥沥之声,轻轻地敲打着窗纱,也透着微微的凉意。那气息和声音,更使人感到生命的孤独和悲凉。
  风和雨,把薛宝钗阻在了门外,也把贾宝玉阻在了门外,所以无法找人来诉说自己的秋情。秋越深,越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尽头,如秋草一般,一夜秋风宿雨,必将是叶落茎黄,枯萎了去。
  所以见其景,听其声,感其怀,林黛玉不能入眠。全诗用十五个“秋”字,把永夜风雨,孤灯残照,主人对窗而泣的那种伤悲写得淋漓尽致,真是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
  正当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之时,外面丫头传贾宝玉来了:
  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林黛玉以为在这风雨不住的深夜里,没有人会再来了,所以闷作了这首诗,以排解心中那不平的情绪。然而贾宝玉却穿着一身雨夜的行头赶来了。
  作者写此时贾宝玉的动作、语言、外貌,好似电影一样,在读者眼前展开来:“一面,一面,一手,一手,一照,一瞧,”那种放心不下的关怀,那种男人的温柔与体贴,全在那“一”字之间。举止急缓,言语仿佛,都体现着一种温情,情与爱的深度在这里被诠释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待贾宝玉要回去时,林黛玉的叮嘱和似笑非笑的责备,又是那样不舍和深情:
  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日一早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没有?”……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叫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本小说写这些场景,是多么地动情和感人!二人在大观园里,相距不过半里百米,然而却又似生生世世不得相见的那种难分难离,一询语,一笑骂,一眼神,一转身……都是牵挂,也都是深情。我想换着热恋的小青年,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少男,恐怕读完此处,无不暗自垂泪,俯首低眉之间,竟也是深深一叹,问世间之情,何得如此缠绵难舍!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写过情与爱,写过为爱而不计生死的纠缠,然而未若此回风雨夜里宝黛二人的相见更能体现男女之间深切的情感。
  秋风秋雨,林黛玉的孤独与寂冷,对生命的惆怅和悲凉,却在贾宝玉的到来被荡涤得一干二净。想想人生之中,如果真历此景此情,即使不便长相厮守,斯世又有何求!
  
  2022年5月11日夜于新都一
  此为《红楼梦》四十五回笔记。
  仅看题目,大家也许就领会了其中的意味此一回,必说一段与秋有关的情意。
  秋天来了,天气渐凉,阴晴不定,不觉秋霖绵绵,黄叶萧萧。每逢季节转变,总会写到林黛玉那柔弱之躯,怎抵得寒窗夜雨,凉意袭身?
  所以感季节、悲人生,总有抒不完的愁思千缕,写不尽的《秋窗风雨夕》。
  
  二
  本回开篇写到李纨带着众姐妹前来向王熙凤讨要作画的经费。你看看王熙凤多么地精明,她给李纨算的账,门门清,没有一笔是糊涂的。从这里我们至少知道两点:
  一是王熙凤虽没有文化,却对财务管理非常到位,也就是说她对钱,是十分清晰的。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在现实中,有许多文盲,却能对买卖的计算一清二楚,甚至远超过那些学过财务,擅长经济管理的人。也许为了某种生存的需要,人更能激发出一种超越自我的本能,这种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学习能力。
  其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纨的确是很富有的,这可以对比赵姨娘的境遇,二人的差距是非常远的:一个是寡妇,一个是姨娘,生活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社会伦理与认知使然,可叹作为小妾的命运之悲!
  当然,作为姨娘的身份,在小说里是尴尬的。从婚姻上讲,她们不是正室,在家庭里就没有话语权,除非像我前面说到的贾雨村的小妾娇杏,她的命好,一嫁给贾雨村后,正室死了,她扶正了,所以便可主宰一个家庭的内部管理。
  在本小说里,还有另一类人,就是贾府里的老佣人。正当李纨与王熙凤谈话之际,老佣人赖嬷嬷来了。这赖嬷嬷在贾府当佣人已经有三代之久,也就是说,她与前面从死人堆里背过贾珍爷爷的焦大是一辈的老佣人。贾府里像这样的老佣人地位是较高的,像这样三代的佣人比家里的小姐公子地位高很多,所以那焦大才有资格肆无忌惮地对贾蓉骂:“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种从贾府创业到兴旺一路陪着走过来的佣人,像贾母一样,经历过人世的许多变迁,也见过人生很多的起起伏伏,所以在她们的生命里,也有许多的人生哲学与深厚的世故。
  赖嬷嬷此次来的原因是她的孙子捐了官。在旧时社会里,官是可以用钱买的,只不过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捐”。捐了的只是一个头衔,没有实权和位置,所以也没有实惠。要有实惠,得去掌握实权,做一个有名有实的官。所以赖嬷嬷说她的孙子托贾府里的关照,有了一个位置去某地当县令,即日将上任,所以特来请贾府里的人过去乐一乐。
  此时李纨听了很客气地恭喜她,说她孙子有出息了。这时赖嬷嬷却说了一段很有意味的话:
  我说:‘小子,别说你是官了,横行霸道的!你今年活了三十岁,虽然是人家的奴才,一落娘胎胞儿,主子的恩典,放你出来,上托着主子的洪福,下托着你老子娘,也是公子哥儿似的读书写字,也是丫头、老婆,奶子捧凤凰似的。长了这么大,你那里知道奴才两字是怎么写!只知道享福,也不知你爷爷和你老子受的那苦恼,熬了两三辈子,好容易挣出来你这个东西,从小儿三灾八难,花的银子照样打出你这个银人儿来了。到二十岁上,又蒙主子的恩典,许你捐了前程在身上。你看那正根正苗,忍饥挨饿的要多少?你一个奴才秧子,仔细折了福!如今乐了十年,不知怎么弄神弄鬼,求了主子,又选出来了。县官虽小,事情却大,作那一处的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赖嬷嬷讲的话里,一方面道出了许多人家发家致富的过程,自己幸亏是跟着贾府,才有今天这样的荣华显贵。这倒让我记起曾经在某本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说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司机要退休了,因念及司机跟了自己一辈子,他准备给司机一笔钱,而司机婉言拒绝了。司机说他开车这几十年,常听李嘉诚闲聊经济及投资问题,当李嘉诚说要投资哪里时,司机便跟着去投资一点,所以几十年下来,自己也跟着李嘉诚赚了不少钱。所以一个人要想有所发展,就要跟对人:跟身价一千万的人混,有可能你值百万;跟一个亿的人混,你可能值千万。稻草捆白菜,就是白菜价,捆大闸蟹,就是大闸蟹的价,你的圈子,决定你的高度。
  另一方面,讲到感恩。赖嬷嬷世代给贾府做佣人,虽然现在富贵了,孙子也当官了,但不能忘记主子的恩典。从社会性看,这正是正统思想下人的奴性造成的,但从人性上看,也体现着人性的良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或者恩将仇报的人,是不会长久的在社会上立世的。
  随后赖嬷嬷看着贾宝玉,讲了一段更精彩的话:
  因又指宝玉道:“不怕你嫌我,如今老爷不过这么管你一管,老太太就护在头里。当日老爷小时,你爷爷那个打,谁没看见的!老爷小时,何曾象你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还有那边大老爷,虽然淘气,也没象你这扎窝子的样儿,也是天天打。还有东府里你珍大哥哥的爷爷,那才是火上浇油的性子,说声恼了,什么儿子,竟是审贼!如今我眼里看着,耳朵里听着,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他自己也不管一管自己,这些兄弟侄儿怎么怨的不怕他。你心里明白,喜欢我说,不明白,嘴里不好意思,心里不知怎么骂我呢。”
  赖嬷嬷对着众人在这里其实讲了一个教育的问题。要对孩子严格管教,才能使孩子成才。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常在我们弟兄面前骂:“黄荆条子出好人”,“三天不打,房上揭瓦。”意思不听话的孩子,就要挨打。自古以来,体罚是中国人教育孩子的一种传统方式,这种方式是儒家思想里“父为子纲”的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一种伤害。
  从另一个方面,赖嬷嬷也看到了贾府里后辈儿孙的不成气,她不仅说贾宝玉,也说贾珍,其实暗指贾府的衰败结局是必然的。
  我们读到这里,总感觉赖嬷嬷这个老人实在啰嗦,倚老卖老讲不完的话。然而这些家长里短的说道,却正是日常百姓人家真正过日子的道理。普通的老百姓,没有治国之才,也没有治世的机会,却能靠这些人生智慧过好自己平平淡淡的生活,让一家人平平安安,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也是一个社会的和谐安宁,所以这种人生智慧值得提倡。
  
  三
  那时也正是秋深之际,昼渐短,夜渐长。大观园里也渐渐地就闲下来了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贾母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两次省候,不免又承色陪坐,闲时园中姐妹处,也要不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着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
  这里有几个“闲”字,似乎在写贾府里一段时间的平静。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很难有闲的时候,人们追求生活的品质,享受物质的满足,又怎么能真正地闲得下来呢?闲,应该具有道家的思想意味,它是一种心境和感受。所以此时作者写薛宝钗的心里,应该会有另一种的思虑和改变。既然此一段故事,从闲着笔,各位不妨泡一壶茶,静静地跟随文字,且看这秋深之情从何而来。
  想此时,林黛玉那虚弱的身体,每逢这样从热到凉,从凉到热的季节转换,就会病情加重。人是生物的一种,生命过程也随自然变化而变化。所以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四季养生的说法人应该怎样地适应自然变化。而林黛玉本是天地的一株仙草,草至于秋,就更有一种弱不经风的情态,所以她对秋的反应,比任何人更强烈。
  这也是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已经习惯了的事。所以此时薛宝钗知道林黛玉正害着病,特地过来探望。她见林黛玉这样躺在床上,年纪轻轻的,表示叹惜,说一春一秋地这样闹下去,总不是个办法。这叹惜,正触动了林黛玉的伤心处,她说自己这病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一日好些,一日差些。
  于是薛宝钗从林黛玉吃的药,讲到病理,然后建议最好少吃药,不如食疗,每日炖点燕窝粥来吃,养胃健脾,那样或可以渐渐好起来。宝钗讲的这些,既是家常之话,又富于生活的道理。从她对药与医理的分析看,我们可以知道薛宝钗是读过医书的,《红楼梦》里有好几个场景讲到看病开方子,然后贾府里的人验药,验方子,我读到这里往往就有一个疑问:难道那时读书的人,都读过中医医理、药方吗?还是这本是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常识?看来我们现代的生活里,不缺少一点什么。
  我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和奶奶,就知道很多中草药的用法,乡下劳动受伤后,奶奶去田野里采一株草叶,捣烂了,敷在伤处,不几天就好了,很神奇。而现在的医院,用各种消炎,各种药,往往还不如那种乡间的土方子有效果。看来中医药的发扬光大,靠的是我们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创新,靠的是我们对自然生命的一种理解。
  薛宝钗这种真诚的关怀,触动了林黛玉的软处。所以林黛玉一时非常感动,便想起前些日子薛宝钗与她倾心交流自己儿时读禁书的事“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有一个人像你前日话教导我。”
  然后她便对着薛宝钗,讲出了自己在贾府里的感受:
  你方才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子不好了,每年犯了这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那些底下老婆子丫头们,未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姐姐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些话一定隐藏在林黛玉心里很久了。像她这种孤傲的人,表面看不善言词,其实冰雪聪明,察颜观色自比一般人厉害自己是贾母的外甥女,虽按贾府里的小姐看待,然而毕竟不是自己家,总有一种不自由,也不自在之感。加之自己长年多病,要由丫头和婆子们的照顾:煎药熬药。一天两天下人们还可以承受,天长日久的,自然连累于人家,民间尚且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何况一个外姓的小姐?
  林黛玉本觉得自己在贾府有寄人篱下之感,再加上下人们的言语嫌隙,自然有一种有苦无处可诉的痛苦。所以见薛宝钗此次前来,正说到了自己伤痛处,两个年轻的少女,像亲姐妹一样,彼此真诚地坦露出了各自的心声。
  从林黛玉的表现来看,她改变了对薛宝钗以往的看法,对自己过去对宝钗的猜忌感到愧疚和不安,既尔顿生出一种姐妹的情感来。这也说明,在生命的成长过程,林黛玉的正变得成熟与理性,情感也渐趋于深刻。
  也许在十五六岁的青春年少里,只要真诚地相待,人与人之间更容易获得彼此的信任。作者在这里用缓慢的笔调,展现了两个女孩子之间那种深厚的情谊,这场面让读者感到温馨和美好,同时看到人性的良善和温暖。
  
  四
  当薛宝钗走后,林黛玉还沉浸在与她倾心交流的感激之中,那种从孤傲冷漠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再加上外面秋风秋雨,人生多少际遇衰微,多少复杂的情感,一时纠结在林黛玉心里,所以她无法入睡,趁着这风雨之夜,写下了这首足以令人感怀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这首《秋窗风雨夕》是林黛玉与薛宝钗互相倾心交流后,对人生及自己心绪的一种表达。秋夜,风雨不息,门外竹丛上,淅淅沥沥之声,轻轻地敲打着窗纱,也透着微微的凉意。那气息和声音,更使人感到生命的孤独和悲凉。
  风和雨,把薛宝钗阻在了门外,也把贾宝玉阻在了门外,所以无法找人来诉说自己的秋情。秋越深,越能让人看到生命的尽头,如秋草一般,一夜秋风宿雨,必将是叶落茎黄,枯萎了去。
  所以见其景,听其声,感其怀,林黛玉不能入眠。全诗用十五个“秋”字,把永夜风雨,孤灯残照,主人对窗而泣的那种伤悲写得淋漓尽致,真是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
  正当她愁肠百结,无法排遣之时,外面丫头传贾宝玉来了:
  一语未尽,只见宝玉头上戴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道:“那里来的这么个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吃了药了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着灯儿,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林黛玉以为在这风雨不住的深夜里,没有人会再来了,所以闷作了这首诗,以排解心中那不平的情绪。然而贾宝玉却穿着一身雨夜的行头赶来了。
  作者写此时贾宝玉的动作、语言、外貌,好似电影一样,在读者眼前展开来:“一面,一面,一手,一手,一照,一瞧,”那种放心不下的关怀,那种男人的温柔与体贴,全在那“一”字之间。举止急缓,言语仿佛,都体现着一种温情,情与爱的深度在这里被诠释得明明白白。
  特别是待贾宝玉要回去时,林黛玉的叮嘱和似笑非笑的责备,又是那样不舍和深情:
  说着,披蓑戴笠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黛玉笑道:“等我夜里想着了,明日一早告诉你。你听,雨越发紧了,快去罢。可有人跟没有?”……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那灯笼叫他们前头点着;这个又轻巧又亮,原是雨里自己拿着的。你自己手里拿着这个,岂不好?明儿再送来。就失了手也有限的,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本小说写这些场景,是多么地动情和感人!二人在大观园里,相距不过半里百米,然而却又似生生世世不得相见的那种难分难离,一询语,一笑骂,一眼神,一转身……都是牵挂,也都是深情。我想换着热恋的小青年,或者是涉世未深的少女少男,恐怕读完此处,无不暗自垂泪,俯首低眉之间,竟也是深深一叹,问世间之情,何得如此缠绵难舍!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写过情与爱,写过为爱而不计生死的纠缠,然而未若此回风雨夜里宝黛二人的相见更能体现男女之间深切的情感。
  秋风秋雨,林黛玉的孤独与寂冷,对生命的惆怅和悲凉,却在贾宝玉的到来被荡涤得一干二净。想想人生之中,如果真历此景此情,即使不便长相厮守,斯世又有何求!
  
  2022年5月11日夜于新都
秋风秋雨,说不尽的秋思秋情秋无眠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