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初一小男孩,在民警的脸上就是一巴掌,我就在场,看得真真切切,我一时懵了,一个初一学生怎么也敢打民警呢?这要是传闻,我怎么也不会相信的。但这事的的确确发生在2011年暑假前的一个晚上。
按照惯例,初三学生临近毕业,有些混乱。三年的恩恩怨怨随时爆发,在小店赊账过多,老板逼着要,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因此,学校成立护校队,开始夜值班,并与派出所联系,齐抓共管,维持稳定。
暑假的前一天晚上是我值班。12点左右,我把校内男女生寝室的所有学生安顿好后,就和二位民警一道到学校周边以及街道上巡视、巡视。走在街上,一民警发现有三个人在一个小店门口鬼鬼祟祟就冲过去,三个黑影拔腿就跑,我们跟在后面追,追到老街巷道左拐右拐就不见了。民警不甘心,沿途仔细地搜索,果然发现一新做的民房里有个人影在晃动,民警迅速上去抓住他,原来是一个小男孩。
民警问小男孩住在哪里?他说就住在这里,这小男孩显然在撒谎,民房还没有粉刷,不要说床铺没有,就连门窗都还没有安上。民警再三追问,他才说住在马路边的一间出租屋里。
我们跟着小男孩一道,来到他的出租屋。出租屋实际就是一个农户小厨房,又矮又小,里面乱糟糟的。
民警开始向小男孩了解一些情况,下面是民警和小男孩的对话:
警:“初几的学生?”平和的问。
生:“初一,怎么啦?”大声的回答。
警:“你一个人住还是和其他同学合住?”还是平和地问。
生:“我妈妈带”横着眼大声回答。
警:“那你妈呢?”。
生:“回家了”。
警:“一点多了,不睡觉在外转悠什么?”声音比开始稍大些。
生:“天热,我不能到外面走走吗?”冲着民警直嚷。
警:“一点多了,热吗?小店关门了,跑小店门口干嘛?”民警追问。
生:“我乐意,犯法吗?”眼睛瞪得如铜铃,无视老师在旁。
最近几天,附近几家店主报案小店失窃,可能都与这些学生有关,民警心里想。
民警心平气和了解情况,小男孩反而火气很大,民警见小男孩的态度恶劣,推了一下他的肩膀,这一推不得了,小男孩立马朝民警的脸上就是一巴掌,并指着民警说:“你敢再动老子!”。
我站在一旁,被小男孩的行为惊懵了,一个初一的学生敢打骂民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过去大人总用民警来吓唬孩子,现在怎么这么屁大的小男孩竟敢打骂民警呢,我忍不住责问小男孩:“你深更半夜不睡觉,在街上晃荡子,民警心平气和地了解情况,你怎么还敢打民警骂民警呢?”。小男孩指着我的鼻子说:“你还帮外人说话,下学期我不在你学校读了!”,声音竭斯底里地咆哮。
第二天一早,我把昨晚发生的事情向小男孩班主任说了一下,班主任告诉我,小男孩属单亲家庭,父母离婚了,父亲在外打工几年不回家,母亲虽租房带孩子,成天泡在麻将桌上,小男孩,上课睡觉,下课打闹,不做作业,不交考卷,与授课教师顶撞,真的无法管束。
放假离校的那一天,小男孩的妈妈找到我,说她的儿子要告民警,要我作证民警打了她的儿子,我听后很生气,因为班主任已经把详细情况告诉了母亲,作为母亲怎么这样惯自己的儿子呢。我当时没好气的说:“让他告吧,你儿子已经学会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那“一巴掌”确时时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既为这个小男孩感到悲哀,更为这个社会感到担忧。因为这个小男孩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现在,有许多孩子生下来就丢给爷爷奶奶,父母常年都在外面打工,留守儿童从小就没人管没人教。父母就一味着给钱,要什么给什么,行为的不检点,道德的严重缺失,使他们越来越胆大妄为,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少年的犯罪率一路攀升。
二
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不幸,乃国家不幸。这些年,国家也开始关注此事,要求各地要成立留守儿童之家。让这些没有父母管教的孩子,有家有“父母”,让他们在一个健康优良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国家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把留守儿童的工作踢到学校,踢给老师,这留守儿童之家也就形同虚设了。试想,老师一周的工作那么重,周末,留守儿童都回到各自的家庭,儿童之家家长是谁?老师怎么去管。周六、周日,这些孩子却成了一群放荡不羁的野马,满世界撒野,弄得鸡飞狗跳,爷爷奶奶,巴不得有课外辅导班,送给老师管理,心里踏实。
管理留守儿童任务应该是由家庭、学校、村组(社区)、政府、各级社团齐抓共管,才能管好留守儿童,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可现在,上面领导下来检查留守儿童工作,单纯地到学校来,看看管理资料,过过场子,学校无奈做做表面文章来应付检查,这样一来,留守儿童问题始终是问题,始终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包袱。
开学初,学校各班级留守儿童摸底,留守儿童占到50%到60%,每班单亲家庭的有七、八个,离婚家庭的有六、七个。这些学生大多成了问题学生。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演变为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留守儿童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校、家庭、社会。
三
最近几年来,国家对留守儿童工作似乎越来越重视,教育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国家一系列政策,学校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如:结对帮扶,每一个留守儿童或问题学生都安排专人帮扶。每学期安排心里辅导老师为学生上心理辅导课。学校设置亲情电话,让学生随时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对困难学生,不仅减免住宿费、学杂费,还给予一定经济补助。对违纪违规学生,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各级政府也成立了“关心下一代”专门机构。这些组配合学校,做了大量工作。所以,问题学生趋于稳定,校园欺凌越来越少了,偷窃爬拿现象也明显好转。
我想,小男孩打向民警的那一巴掌,应该不会再出现了。
“一巴掌”的思考
“一巴掌”的思考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