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 > 汉字心语

汉字心语

汉字,方方正正,苍劲雄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七体”“六书”度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和风霜雪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满满当当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兔与免
  从仓颉造字起,汉字形于商(夏),成于秦,盛于汉,不仅寓意无限,而且奇妙无穷。如“王”“主”“玉”三个字,本来王就够大了,上面加了一点,就成了掌管一切的主了,下面加一点,又成了价值无限的宝物;“刀”和“刃”,刀加了一点,告诉你那是锋利无比的刀刃,要千万小心;“上”与“下”,一条直线,立在上面是上,站在下面就是下,而上与下中间的结合部就是“卡”了,“卡”又有两种读音,“ka”、“qia”都是关口之意;“鱼”和“羊”结合在一起,那种“鲜”美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至于在土地里出力的“男”啦、门口硬生生“闯”进一匹马啦、男女结合就是“好”啦、心字头上一把刀,告诉人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啦。一人二从三众、一木二林三森、一口二吕三品啦,等等等等,少至一划就是一个字,多至五六十划一个字(如陕西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则有五十九笔),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吟唱着古老但不朽的歌谣。这如梦如幻,千变万化的汉字无穷无尽,你可以任意去品味,去揣摩,去寻思,去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你大脑足够强大,胸怀足够敞亮,视野足够宽阔。
  今年是“兔”年,我绞尽脑汁试图了解“兔”与“免”这十分相似的两个字的关联,至今无果。《韵会》欧阳氏曰:“兔从免字加一點。俗作兎。”古文中与“突”互训,是兔的形容词,如兔子一般逃开,幸免于难。在此不免疑惑,造字者先造的“免”还是先造的“兔”?“免”字加了一点,成就了“兔”,把那个头部像鼠,长耳朵,三瓣嘴的小东西抬举的人见人爱,不仅如此,因了这一点, 还让兔坐了生肖中第四把交椅,可见这一点是多么至关重要。又说它是嫦娥唯一的宠物,人们在感叹寂寞的美人孤芳自赏时,对它也顿生怜悯之心。还有很多赞美之词如月亮的别称(兔魄,兔轮,兔月) ,说它聪明(狡兔三窟),说它温顺而敏捷(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等。也有把它作为奉供祖先的祭品叫做“明视”的、兔丝燕麦是说兔(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有名无实的,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兽》中的回答更绝:“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真让人啼笑皆非。
  “兔”字少了一点则成了“免”,《康熙字典》说“从兔而脫其足”,《说文解字》说“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见,故免省一画”。也就是说少了的这一“点”是兔的足。这就有意思了,“免”多了一点,成了单指一种动物的的名词,而“兔”因少了一点,少了足,成了“免”,这看似相似却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字,其用意也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有笑话讲一位聋哑人在餐馆点菜,“兔肉”误写成“免肉”,服务员给他端来一盘素菜,聋哑人大恼,怒砸餐厅;还有一贪官上诉请求“免于死罪”写成“兔与死罪”,法官哭笑不得。由此可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人们在生活中,一“点”又何尝不是决定是非曲直、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关键时候努力“点”,你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你冲动时冷静“点”,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与人交往中多付出“点”,少讨“点”便宜,双方就会成为朋友,多“点”忍让,少“点”积怨,就会四通八达,海阔天空,多“点”仁爱,少“点”杂念,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论“口”字的包容和大度
  识字初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口、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这是“口”。老师的嘴红润皮薄,张得方方正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四四方方的“口”字。
  简单来说,“口”就是嘴,嘴就是“口”,是人体的最主要器官,“张口就来”是说话,“张口就吃”是进食。“甲骨文”中的“口”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弯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说文解字》里注,口本义为嘴,人所言食也,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康熙字典》里更是把“口”字说了个深奥无比,甚至引经据典,还表有《诗经》一段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口”字不仅仅只表示说和吃,既可单用,也可以作偏旁,详细释义,“口”字的含义尽然有象形、出入通过的地方、器皿锋利的 刃、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的数量等十七八处之多,造字者给了“口”字鲜活的生命,同时赋予它大度和包容的特性。
  先来说说它的包容,口中插了一棒子,成了等分左右的“中”,横插一棒子掐头去尾再便是“申”,口中一横为普照大地的“日”,两横为观察一切的“目”,把口割成四瓣是农民的“田”,分成两瓣变成捣蒜的“臼”,用口包裹着的十字是“由”,举着口包裹着的十字的是“甲”,口里含刀千万不要用力,“叼”着就行,小口吃禾苗为“和”,是说有庄稼吃才能和和气气;明明是暖洋洋的“日”,偏偏要按倒、压扁成为“曰”,口里横加一杠竖插一根是“由”倒还罢了,可非要再插进去一根,你说“口”冤不冤,“曲”不“曲”?……总之,任凭你横插竖割,旁敲侧击,“口”,大腹便便,不声不响,你说包容不包容?
  大口含着小口是“回”,可理解为到家了人多嘴也多了;把人圈起来就成了“囚”,不免想到姜子牙的弟子武吉误伤守门军士王相“画地为牢”的典故(参看《《封神演义》第二三回);口像垫席的外形,人有了依靠便舒舒展展躺在席上是“因”,把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能打善战的“团”,口里有女为“囡”,口里有男则是“囝”;国家实施《文物保护法》,口里的古人、古物基本定型,所以就稳了、坚“固”了,遇到难题倒吸了一口如三九天的冷气是“图”。韦是熟牛皮,用口环绕起来表示“攻城部队的人墙像牛皮猪皮那样紧紧贴住城墙”就是“围”,让你嘴里含着一根木头累也不累?“困”也不“困”?
  秦始皇和刘邦、洪秀全、郭沫若开会,争议有诸侯占有的邦国的“国”字到底该怎么写。周晚期的国字是口里有人(口),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写作“國”。秦皇霸气,说:诺!天下皆属秦,三个秦叠加,“䆐”为“國”最妥,商周时期人们表示國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刘邦出身市侩,说:奶奶的,我姓刘名邦,叫什么都行,但务必要避讳“邦”字;洪秀全信奉基督教,说我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应有一个表示“疑惑”之意的“或”字,必须将“或”字改为“王”字,写成“囯”,这样才与我的“天王”二字相符,后来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王变成玉,书写成“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看官,你说说,这“口”字是不是大度的很?泱泱大中华,承载了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何等气宇轩扬昂,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单单一个“口”字便能演变出无限的意境,那七扭八拐的26个字母的英文,那盗得汉字又怎么也不会写,只好照葫芦画瓢写了少胳膊没腿的日文,岂能与汉字同日而语焉?汉字是我华夏安邦定国的利器,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酒”“酉”“酋”的思考
  连续两天造访朋友,酒席是必不少的,本来就不胜酒力的我迷迷瞪瞪拿起酒瓶,发现老友给我喝的是一瓶老酒,标签泛黄,还缺了半边,一个“酒”字少了三点水,剩下的“酉”字还算完整,我嬉笑说喝了一瓶“酉水”。朋友绕着舌头说“酒”就是“酉”,“酉”就是“酒”。回头打开电脑,果然,“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引申指“酒”(周伯琦《六书正讹·有韵》:酉,古“酒”字)。乖乖,这奇妙无比的汉字,能让人疯,能让人狂,能让人拙,能让人痴。
  我曾经跟着历史寻找酒水的源头,但苦于源于视野不宽,知识有限,大致撸了如下的文字,权且当做笑谈。
  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樵夫进山砍柴,偶然发现了上古猿猴的巢穴,从巢穴飘出一种芬芳的气味,他循着气味寻找,忽见一汪清水,多至数石,樵夫正当又饥又渴,便捧了那水喝,饮后感觉香美异常,又饮顿觉精神百倍,再饮便头重脚轻,倒地而鼾。次日醒来,便盛了些献给舜帝,舜帝尝过大喜,问从何得来,樵夫如实禀报,舜帝推断许是猿猴以采野果为生,森林果实丰盈,果实成熟季节,猿猴将吃剩的果皮果核等随便扔在岩洞中,果实腐烂时糖分自然发酵便形成了琼浆玉液。遂赐名“猿酒”(《粤西偶记》)。后又令我运城人仪狄为负责造酒的官员监管做酒。仪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让夏禹品尝,夏禹喝了觉得太好了,又怕沉迷于此,所以戒酒,并且疏远仪狄。还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吕氏春秋》)。
  也有说酒是杜康制作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朱翼中《酒经》:“杜康作秫酒。”究竟是仪狄还是杜康为酒的始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姑且不论杜康是陕西人还是河南人,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的创始人。无论从民间传说,或是文字记载,我华夏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其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从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人善酒,酿酒技术世界第一。大凡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物种,都可以用来制酒,或发酵,或蒸馏,或配制,工艺千锤百炼,技术炉火纯青,门类繁多如白酒,黄酒,果酒,薯酒,药酒等,品相上成,远胜彼岸泊来的啤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清酒。
  国人喜酒,《周礼·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如今,四大喜事喝,一日三餐喝,楼堂馆所喝,大街小巷喝,不分昼夜喝,喜也喝,悲也喝,苦也喝,累也喝,老也喝,少也喝,男也喝,女也喝,名目各种各样,理由千条万条,只有想不到,没有喝不到,滔滔不绝的酒水,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波涛汹涌,惊涛拍岸,从未枯竭。
  国人斗酒。初饮为品,中饮为喝,豪饮则醺。国人不仅“文喝”,酒与文化交融,如刘伶一醉三年,苏轼把酒问青天,李白酒后作诗,白居易宁把衣裳当了也要喝,而且“武喝”,侠客义士以酒为伴,如曹刘煮酒论英雄,汉高祖酒后斩白蛇,西楚霸王大摆鸿门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景阳冈打虎等。还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开酒店,夫妻俩自家淘酒,对坐双饮,弹琴嬉笑,吟诗作赋的“浪漫喝”。当然,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以为是为当今社会的上佳之道。
  国人爱酒。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但酒又是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有魂的,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它似火如锦如梦,有时又像冰似魔如刀;它是消费是礼仪是气氛是情趣是心境,更是文化符号;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叫人忘记痛苦忧愁和烦恼,在自由的时空中放飞自我,在忘我的天地间为所欲为,它也能叫人肆无忌胆,心甘情愿走上罪恶之途。爱之深,恨之切的酒呀,真让人嗜酒如命,留恋不舍,欲罢不能,又让人弃如敝屣,恨之入骨,该封该杀!
  我不好酒,但不厌酒,觉得北方的酒如北方汉子彪悍刚烈,一口下去,热辣辣的情,火辣辣的恨顿时显现,而南方的酒如南方人委婉含蓄,回味无常,要慢嘬细品,北方人写出的“酒”字横竖撇捺刚劲有力,南方人写“酒”字则一笔一画细描慢画。
  有了酒就要有盛酒的器皿,于是便有了“酉”。“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酉”字是尖底酒坛形状,战国楚文字中的尖底酒坛上部多了一道,许是怕酒撒了,或者怕酒精发挥了。从水到酉,“酒”和“酉”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连体儿了。“酉”可以是爵,是坛,是缸,是碗,是壶,是瓢,是皮囊,而酒则随酉从酒,酉圆而酒水圆,酉方而酒水方,酉破则酒水泄,静时安谧淡定,动时酒花万盏,是否可以引申为无论再刚烈,再火爆的人和物,一旦禁锢在规矩中就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一旦没了方圆就再无价值?
  着实佩服的是造字人把“酉”在十二地支中与鸡对应,酉时为下午五时到七时,正是鸡群归笼上架,人们收工回家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人可以放松心身,炒几个小菜,烫一壶老酒,呼儿唤女,说长道短,细嚼慢咽,好不惬意。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和现在的“朝九晚五”何尝不是同出一辙?
  有了酒有了盛酒的容器,就要有人管理酒,于是便有了“酋”,有了女酋。酋,酉字上面多了两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指“酋”是掌管酒的大官,造酒的女奴(酋者,久遠之稱。久熟者善,故名酒官爲大酋。摘自《康熙字典》)、(妇人以为舂酋。《墨子》)、(《礼》:有大酋,掌酒官也。据此,则酒官为之酋者,以其掌酒也。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国语,辞典》中则单一表诉“酋”为首领。我推想,凡沾“酋”字者必是达官贵人,大富大贵,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酋长国,那个不是富得流油。而掌管酒的女人更厉害,想想看,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再如公元前188年至180年的吕后,公元690年至705年的武则天,公元1643年至1687年的孝庄皇太后以及垂帘听政慈禧,那个不喜酒,不爱酒?那个不厉害?皆可称之为“女酋长”。汉字,方方正正,苍劲雄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七体”“六书”度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和风霜雪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满满当当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兔与免
  从仓颉造字起,汉字形于商(夏),成于秦,盛于汉,不仅寓意无限,而且奇妙无穷。如“王”“主”“玉”三个字,本来王就够大了,上面加了一点,就成了掌管一切的主了,下面加一点,又成了价值无限的宝物;“刀”和“刃”,刀加了一点,告诉你那是锋利无比的刀刃,要千万小心;“上”与“下”,一条直线,立在上面是上,站在下面就是下,而上与下中间的结合部就是“卡”了,“卡”又有两种读音,“ka”、“qia”都是关口之意;“鱼”和“羊”结合在一起,那种“鲜”美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至于在土地里出力的“男”啦、门口硬生生“闯”进一匹马啦、男女结合就是“好”啦、心字头上一把刀,告诉人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啦。一人二从三众、一木二林三森、一口二吕三品啦,等等等等,少至一划就是一个字,多至五六十划一个字(如陕西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则有五十九笔),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吟唱着古老但不朽的歌谣。这如梦如幻,千变万化的汉字无穷无尽,你可以任意去品味,去揣摩,去寻思,去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你大脑足够强大,胸怀足够敞亮,视野足够宽阔。
  今年是“兔”年,我绞尽脑汁试图了解“兔”与“免”这十分相似的两个字的关联,至今无果。《韵会》欧阳氏曰:“兔从免字加一點。俗作兎。”古文中与“突”互训,是兔的形容词,如兔子一般逃开,幸免于难。在此不免疑惑,造字者先造的“免”还是先造的“兔”?“免”字加了一点,成就了“兔”,把那个头部像鼠,长耳朵,三瓣嘴的小东西抬举的人见人爱,不仅如此,因了这一点, 还让兔坐了生肖中第四把交椅,可见这一点是多么至关重要。又说它是嫦娥唯一的宠物,人们在感叹寂寞的美人孤芳自赏时,对它也顿生怜悯之心。还有很多赞美之词如月亮的别称(兔魄,兔轮,兔月) ,说它聪明(狡兔三窟),说它温顺而敏捷(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等。也有把它作为奉供祖先的祭品叫做“明视”的、兔丝燕麦是说兔(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有名无实的,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兽》中的回答更绝:“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真让人啼笑皆非。
  “兔”字少了一点则成了“免”,《康熙字典》说“从兔而脫其足”,《说文解字》说“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见,故免省一画”。也就是说少了的这一“点”是兔的足。这就有意思了,“免”多了一点,成了单指一种动物的的名词,而“兔”因少了一点,少了足,成了“免”,这看似相似却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字,其用意也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有笑话讲一位聋哑人在餐馆点菜,“兔肉”误写成“免肉”,服务员给他端来一盘素菜,聋哑人大恼,怒砸餐厅;还有一贪官上诉请求“免于死罪”写成“兔与死罪”,法官哭笑不得。由此可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人们在生活中,一“点”又何尝不是决定是非曲直、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关键时候努力“点”,你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你冲动时冷静“点”,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与人交往中多付出“点”,少讨“点”便宜,双方就会成为朋友,多“点”忍让,少“点”积怨,就会四通八达,海阔天空,多“点”仁爱,少“点”杂念,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论“口”字的包容和大度
  识字初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口、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这是“口”。老师的嘴红润皮薄,张得方方正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四四方方的“口”字。
  简单来说,“口”就是嘴,嘴就是“口”,是人体的最主要器官,“张口就来”是说话,“张口就吃”是进食。“甲骨文”中的“口”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弯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说文解字》里注,口本义为嘴,人所言食也,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康熙字典》里更是把“口”字说了个深奥无比,甚至引经据典,还表有《诗经》一段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口”字不仅仅只表示说和吃,既可单用,也可以作偏旁,详细释义,“口”字的含义尽然有象形、出入通过的地方、器皿锋利的 刃、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的数量等十七八处之多,造字者给了“口”字鲜活的生命,同时赋予它大度和包容的特性。
  先来说说它的包容,口中插了一棒子,成了等分左右的“中”,横插一棒子掐头去尾再便是“申”,口中一横为普照大地的“日”,两横为观察一切的“目”,把口割成四瓣是农民的“田”,分成两瓣变成捣蒜的“臼”,用口包裹着的十字是“由”,举着口包裹着的十字的是“甲”,口里含刀千万不要用力,“叼”着就行,小口吃禾苗为“和”,是说有庄稼吃才能和和气气;明明是暖洋洋的“日”,偏偏要按倒、压扁成为“曰”,口里横加一杠竖插一根是“由”倒还罢了,可非要再插进去一根,你说“口”冤不冤,“曲”不“曲”?……总之,任凭你横插竖割,旁敲侧击,“口”,大腹便便,不声不响,你说包容不包容?
  大口含着小口是“回”,可理解为到家了人多嘴也多了;把人圈起来就成了“囚”,不免想到姜子牙的弟子武吉误伤守门军士王相“画地为牢”的典故(参看《《封神演义》第二三回);口像垫席的外形,人有了依靠便舒舒展展躺在席上是“因”,把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能打善战的“团”,口里有女为“囡”,口里有男则是“囝”;国家实施《文物保护法》,口里的古人、古物基本定型,所以就稳了、坚“固”了,遇到难题倒吸了一口如三九天的冷气是“图”。韦是熟牛皮,用口环绕起来表示“攻城部队的人墙像牛皮猪皮那样紧紧贴住城墙”就是“围”,让你嘴里含着一根木头累也不累?“困”也不“困”?
  秦始皇和刘邦、洪秀全、郭沫若开会,争议有诸侯占有的邦国的“国”字到底该怎么写。周晚期的国字是口里有人(口),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写作“國”。秦皇霸气,说:诺!天下皆属秦,三个秦叠加,“䆐”为“國”最妥,商周时期人们表示國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刘邦出身市侩,说:奶奶的,我姓刘名邦,叫什么都行,但务必要避讳“邦”字;洪秀全信奉基督教,说我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应有一个表示“疑惑”之意的“或”字,必须将“或”字改为“王”字,写成“囯”,这样才与我的“天王”二字相符,后来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王变成玉,书写成“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看官,你说说,这“口”字是不是大度的很?泱泱大中华,承载了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何等气宇轩扬昂,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单单一个“口”字便能演变出无限的意境,那七扭八拐的26个字母的英文,那盗得汉字又怎么也不会写,只好照葫芦画瓢写了少胳膊没腿的日文,岂能与汉字同日而语焉?汉字是我华夏安邦定国的利器,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酒”“酉”“酋”的思考
  连续两天造访朋友,酒席是必不少的,本来就不胜酒力的我迷迷瞪瞪拿起酒瓶,发现老友给我喝的是一瓶老酒,标签泛黄,还缺了半边,一个“酒”字少了三点水,剩下的“酉”字还算完整,我嬉笑说喝了一瓶“酉水”。朋友绕着舌头说“酒”就是“酉”,“酉”就是“酒”。回头打开电脑,果然,“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引申指“酒”(周伯琦《六书正讹·有韵》:酉,古“酒”字)。乖乖,这奇妙无比的汉字,能让人疯,能让人狂,能让人拙,能让人痴。
  我曾经跟着历史寻找酒水的源头,但苦于源于视野不宽,知识有限,大致撸了如下的文字,权且当做笑谈。
  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樵夫进山砍柴,偶然发现了上古猿猴的巢穴,从巢穴飘出一种芬芳的气味,他循着气味寻找,忽见一汪清水,多至数石,樵夫正当又饥又渴,便捧了那水喝,饮后感觉香美异常,又饮顿觉精神百倍,再饮便头重脚轻,倒地而鼾。次日醒来,便盛了些献给舜帝,舜帝尝过大喜,问从何得来,樵夫如实禀报,舜帝推断许是猿猴以采野果为生,森林果实丰盈,果实成熟季节,猿猴将吃剩的果皮果核等随便扔在岩洞中,果实腐烂时糖分自然发酵便形成了琼浆玉液。遂赐名“猿酒”(《粤西偶记》)。后又令我运城人仪狄为负责造酒的官员监管做酒。仪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让夏禹品尝,夏禹喝了觉得太好了,又怕沉迷于此,所以戒酒,并且疏远仪狄。还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吕氏春秋》)。
  也有说酒是杜康制作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朱翼中《酒经》:“杜康作秫酒。”究竟是仪狄还是杜康为酒的始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姑且不论杜康是陕西人还是河南人,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的创始人。无论从民间传说,或是文字记载,我华夏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其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从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人善酒,酿酒技术世界第一。大凡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物种,都可以用来制酒,或发酵,或蒸馏,或配制,工艺千锤百炼,技术炉火纯青,门类繁多如白酒,黄酒,果酒,薯酒,药酒等,品相上成,远胜彼岸泊来的啤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清酒。
  国人喜酒,《周礼·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如今,四大喜事喝,一日三餐喝,楼堂馆所喝,大街小巷喝,不分昼夜喝,喜也喝,悲也喝,苦也喝,累也喝,老也喝,少也喝,男也喝,女也喝,名目各种各样,理由千条万条,只有想不到,没有喝不到,滔滔不绝的酒水,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波涛汹涌,惊涛拍岸,从未枯竭。
  国人斗酒。初饮为品,中饮为喝,豪饮则醺。国人不仅“文喝”,酒与文化交融,如刘伶一醉三年,苏轼把酒问青天,李白酒后作诗,白居易宁把衣裳当了也要喝,而且“武喝”,侠客义士以酒为伴,如曹刘煮酒论英雄,汉高祖酒后斩白蛇,西楚霸王大摆鸿门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景阳冈打虎等。还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开酒店,夫妻俩自家淘酒,对坐双饮,弹琴嬉笑,吟诗作赋的“浪漫喝”。当然,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以为是为当今社会的上佳之道。
  国人爱酒。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但酒又是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有魂的,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它似火如锦如梦,有时又像冰似魔如刀;它是消费是礼仪是气氛是情趣是心境,更是文化符号;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叫人忘记痛苦忧愁和烦恼,在自由的时空中放飞自我,在忘我的天地间为所欲为,它也能叫人肆无忌胆,心甘情愿走上罪恶之途。爱之深,恨之切的酒呀,真让人嗜酒如命,留恋不舍,欲罢不能,又让人弃如敝屣,恨之入骨,该封该杀!
  我不好酒,但不厌酒,觉得北方的酒如北方汉子彪悍刚烈,一口下去,热辣辣的情,火辣辣的恨顿时显现,而南方的酒如南方人委婉含蓄,回味无常,要慢嘬细品,北方人写出的“酒”字横竖撇捺刚劲有力,南方人写“酒”字则一笔一画细描慢画。
  有了酒就要有盛酒的器皿,于是便有了“酉”。“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酉”字是尖底酒坛形状,战国楚文字中的尖底酒坛上部多了一道,许是怕酒撒了,或者怕酒精发挥了。从水到酉,“酒”和“酉”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连体儿了。“酉”可以是爵,是坛,是缸,是碗,是壶,是瓢,是皮囊,而酒则随酉从酒,酉圆而酒水圆,酉方而酒水方,酉破则酒水泄,静时安谧淡定,动时酒花万盏,是否可以引申为无论再刚烈,再火爆的人和物,一旦禁锢在规矩中就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一旦没了方圆就再无价值?
  着实佩服的是造字人把“酉”在十二地支中与鸡对应,酉时为下午五时到七时,正是鸡群归笼上架,人们收工回家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人可以放松心身,炒几个小菜,烫一壶老酒,呼儿唤女,说长道短,细嚼慢咽,好不惬意。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和现在的“朝九晚五”何尝不是同出一辙?
  有了酒有了盛酒的容器,就要有人管理酒,于是便有了“酋”,有了女酋。酋,酉字上面多了两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指“酋”是掌管酒的大官,造酒的女奴(酋者,久遠之稱。久熟者善,故名酒官爲大酋。摘自《康熙字典》)、(妇人以为舂酋。《墨子》)、(《礼》:有大酋,掌酒官也。据此,则酒官为之酋者,以其掌酒也。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国语,辞典》中则单一表诉“酋”为首领。我推想,凡沾“酋”字者必是达官贵人,大富大贵,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酋长国,那个不是富得流油。而掌管酒的女人更厉害,想想看,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再如公元前188年至180年的吕后,公元690年至705年的武则天,公元1643年至1687年的孝庄皇太后以及垂帘听政慈禧,那个不喜酒,不爱酒?那个不厉害?皆可称之为“女酋长”。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酒不再是酒,酉不在是酒的容器,已成为商人运作的资本,行贿受贿的品牌,贪污腐化的温泉,人们挖空心思用“酒”和“酉”去结识“酋”,讨好“酋”,巴结“酋”,“酋”再拿利用职权得来的“酒”和“酉”去结识、讨好、巴结更大的“酋”,这一环套一环,一环扣一环的“魔力转圈圈”,把“酒”本身也转得晕乎乎,醉醺醺了。何日返璞归真,还“酒”和“酉”的本来面目,我们拭目以待。
  
  四、描“神”画“鬼”
  大凡农村盖房上梁,主梁正中总要贴一红纸,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接着鞭炮齐鸣,杀猪宰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热闹非凡。
  儿时不知太公何人,诸神是谁,只觉得有酒有肉有白面馍,还有末炸响的小鞭炮可捡足够了。后识文断字,学会了写“神”字,也学会了用“神”字组合的词语如“精神”“神秘”“神经”“神气”等,尤其“神仙”敬仰,想假如我有神仙帮助,我会让神仙带我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上天入地,周游四方,想咋神仙让我咋,想甚神仙给我甚,嘿嘿,每天过神仙的日子。可惜,一辈子没有一个神仙帮我一个忙,从来没见祖坟飘过紫烟。
  近日与旧友讨教人生,对“神”有了重新的认识。大概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或夜晚休息时,突然不知何物当头走过,“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动静由近到远,“扑呲呲——”明晃晃的,还留下稍纵即逝的一道亮光。人们对这无形无相、稍纵即逝、惊天动地的庞然大物又怕又敬,于是顶礼膜拜。有人问,咱们这又磕头又祭奠的是什么?智者说是“申”,即“神”(《说文解字》卷十四:申,神也。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神具有超级能量和智慧,无所不能,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是先天自然产生的、先天就存有的真圣(《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人们又把这庞然大物闹出的的动静叫做“雷”,把那亮光叫做“电”,将电的尾巴扭成直的叫做“申”,又在“申”字左边设置了一个供台“示”,右边的申字表声也表义 ,两相结合,表示尊崇的、人看不到、摸不着的“神”是一个精神的圣物。
  先天一炁化生出来的元始天尊有个弟子姜子牙,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后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又奉昊天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被尊为众神之王,也就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一说。
  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变化莫测,威力无穷,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于华夏大地,是人非人,也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易经》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综上,我理解父是阳,母是阴,阳是德,阴是气,阳是精,阴是卵,阴阳结合而生成了人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了魂魄,有了魂魄就有了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心产生了意,意即是志,志就是信仰 (志,意也。《说文》)
  神,就是阴阳两股无法测量、无法抗拒的信仰。是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不然人在危急时刻总会说“求神保佑”;神既虚幻,谁也没见过,又客观存在,都说头顶三尺有神灵。由此想到姜子牙不多不少封了365路正神,大概365天每天都有一路神神在昼夜值班,奉劝人们要有信仰,有愿望,监督人们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然会受到当班值日的正神会惩戒。如果鱼龙混杂,混沌不清,世态炎凉,人人自危,物欲横纵,见钱眼开,没有了愿望,坍塌信仰,活着就是一副皮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有人的地方,就有神。相亲相爱的人有“爱神”,拼搏人生的人有“巨灵神”,战士心中有“战神”,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一直保持对心目中的信仰的崇拜和敬畏,从心灵到肉体的洗礼,心存大爱,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神”会引导你登上天堂。
  那么,鬼又是何物?相信很多小朋友与我一样,小时候调皮捣蛋,晚上不想睡觉时大人总是说“鬼来了”,其表情也装作极其恐惧,小顽童也就会紧张的收敛许多。人们说鬼是披头散发,红眉绿眼,青面獠牙,口吐长舌,十指尖尖,吃人肉,喝人血,来无影,去无踪的怪物,其有代表性的是黑白无常二鬼,黑无常手拿勾魂链,白无常高举哭丧棒,专门索拿人命。
  甲骨文【】者,“鬼”也。上面像一个可怕的脑袋,下面是个“儿”字,头大身小,似人非人。看着就害怕。《说文解字》:“从儿,甶象鬼頭。”。甲骨文“鬼”是没有“厶”字的,后来人们觉得鬼是阴曹地府里的妖怪,祸害百姓,无恶不作,所以又在“鬼”身上画了一个勾,意喻鬼勾魂索命,所以人劝做坏事的人时会说“看鬼把你的魂勾走了”。“厶”是今天的“私”字,说明鬼除了作恶多端,还自私自利(《说文解字》说“鬼陰气賊害,从厶”)。后人又在鬼头上加了一撇,比喻鬼还长着角,这头上张角,脑袋奇大,身子瘦小,是人非人的怪物更显狰狞可怕。
  “鬼”“归”同音,“自儿而歸於鬼也”,有生便有死,人死后“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谓之鬼,鬼,歸也。歸其眞宅”(《列子·天瑞篇》)。就有了人“死后变成鬼”一说,人死之后还有鬼魂存在,既然是人死后的还有魂魄,那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和天上的神一样,也被认为是神,只不过鬼是具有邪恶色彩、恐惧色彩阴暗的神灵,也就有了“神神鬼鬼”“鬼鬼祟祟”“妖魔鬼怪”之说。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如魈魃魖鬾,魑魅魑魅等。“魈”则是许许多多孤魂野鬼的首领。传说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白天下谷如雨,晚上则鬼哭魂嚎。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人脑洞顿开,能完美表达心意、记载事情,上苍撒下谷子表示祝贺;又因为人掌握了文字就明白了事理,鬼不能为所欲为,鬼害怕了就哭。还因为有了文字,人心难测,欺伪狡诈、争夺杀戮,天下不得太平,连鬼也不得安宁,更是痛哭流涕。《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由此想,古人仓颉造字使愚民开化,大都行有规,言有信,今有法制法规,不论做官为民,都应依法从事。
  人有善恶之分,鬼有好劣之别,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红玉、祝生、聂政,《地藏经》中的无毒鬼王等,这些鬼在人间忠良向善,做鬼之后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好鬼;吸血鬼,勾魂鬼、罗刹鬼等恶鬼,也有吊死鬼、饿死鬼、屈死鬼等;还有日本鬼,他们邪恶、阴暗的心理和不齿与人类的龌龊行为,更歹毒,更十恶不赦!
  如今,人间不乏有酒鬼、烟鬼、色鬼,醉鬼,懒鬼、贪鬼等的牛鬼蛇神,特别是依仗手中的权利,贪得无厌的贪鬼。很想问问“魈”,他那里是不是有编制名额、有岗位定员,为什么打压一个不久就会又滋生出一个,这些贪污腐化的贪鬼难道就打不尽,杀不完呢?能不能布个天罗地网,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贪鬼一并收纳?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每一笔都是蘸着华夏儿女的碧血写就的,是普天下华人的精神家园和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灵魂的纽带,哪怕在遥远的太空,在深邃的海底,都有汉字的存在;哪怕在异国他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怕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一块牌匾、一个字条,一个汉字,都能魔幻般地吸引到你,让你感受到华人一族的亲切和浓浓的情思,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渴望,几缕乡愁,几许寄托,几分慰藉。
  畅游在浩瀚的汉字海洋里,有说不尽的神奇,道不完的瑰异,想不到的古怪,猜不完的玄妙。让人感到如扑朔迷离的迷宫,如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一会儿令人头晕眼花,一会儿让你豁然开朗,那简单的横竖撇捺,妙趣横生,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汉字,方方正正,苍劲雄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七体”“六书”度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和风霜雪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满满当当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兔与免
  从仓颉造字起,汉字形于商(夏),成于秦,盛于汉,不仅寓意无限,而且奇妙无穷。如“王”“主”“玉”三个字,本来王就够大了,上面加了一点,就成了掌管一切的主了,下面加一点,又成了价值无限的宝物;“刀”和“刃”,刀加了一点,告诉你那是锋利无比的刀刃,要千万小心;“上”与“下”,一条直线,立在上面是上,站在下面就是下,而上与下中间的结合部就是“卡”了,“卡”又有两种读音,“ka”、“qia”都是关口之意;“鱼”和“羊”结合在一起,那种“鲜”美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至于在土地里出力的“男”啦、门口硬生生“闯”进一匹马啦、男女结合就是“好”啦、心字头上一把刀,告诉人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啦。一人二从三众、一木二林三森、一口二吕三品啦,等等等等,少至一划就是一个字,多至五六十划一个字(如陕西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则有五十九笔),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吟唱着古老但不朽的歌谣。这如梦如幻,千变万化的汉字无穷无尽,你可以任意去品味,去揣摩,去寻思,去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你大脑足够强大,胸怀足够敞亮,视野足够宽阔。
  今年是“兔”年,我绞尽脑汁试图了解“兔”与“免”这十分相似的两个字的关联,至今无果。《韵会》欧阳氏曰:“兔从免字加一點。俗作兎。”古文中与“突”互训,是兔的形容词,如兔子一般逃开,幸免于难。在此不免疑惑,造字者先造的“免”还是先造的“兔”?“免”字加了一点,成就了“兔”,把那个头部像鼠,长耳朵,三瓣嘴的小东西抬举的人见人爱,不仅如此,因了这一点, 还让兔坐了生肖中第四把交椅,可见这一点是多么至关重要。又说它是嫦娥唯一的宠物,人们在感叹寂寞的美人孤芳自赏时,对它也顿生怜悯之心。还有很多赞美之词如月亮的别称(兔魄,兔轮,兔月) ,说它聪明(狡兔三窟),说它温顺而敏捷(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等。也有把它作为奉供祖先的祭品叫做“明视”的、兔丝燕麦是说兔(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有名无实的,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兽》中的回答更绝:“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真让人啼笑皆非。
  “兔”字少了一点则成了“免”,《康熙字典》说“从兔而脫其足”,《说文解字》说“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见,故免省一画”。也就是说少了的这一“点”是兔的足。这就有意思了,“免”多了一点,成了单指一种动物的的名词,而“兔”因少了一点,少了足,成了“免”,这看似相似却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字,其用意也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有笑话讲一位聋哑人在餐馆点菜,“兔肉”误写成“免肉”,服务员给他端来一盘素菜,聋哑人大恼,怒砸餐厅;还有一贪官上诉请求“免于死罪”写成“兔与死罪”,法官哭笑不得。由此可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人们在生活中,一“点”又何尝不是决定是非曲直、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关键时候努力“点”,你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你冲动时冷静“点”,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与人交往中多付出“点”,少讨“点”便宜,双方就会成为朋友,多“点”忍让,少“点”积怨,就会四通八达,海阔天空,多“点”仁爱,少“点”杂念,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论“口”字的包容和大度
  识字初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口、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这是“口”。老师的嘴红润皮薄,张得方方正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四四方方的“口”字。
  简单来说,“口”就是嘴,嘴就是“口”,是人体的最主要器官,“张口就来”是说话,“张口就吃”是进食。“甲骨文”中的“口”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弯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说文解字》里注,口本义为嘴,人所言食也,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康熙字典》里更是把“口”字说了个深奥无比,甚至引经据典,还表有《诗经》一段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口”字不仅仅只表示说和吃,既可单用,也可以作偏旁,详细释义,“口”字的含义尽然有象形、出入通过的地方、器皿锋利的 刃、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的数量等十七八处之多,造字者给了“口”字鲜活的生命,同时赋予它大度和包容的特性。
  先来说说它的包容,口中插了一棒子,成了等分左右的“中”,横插一棒子掐头去尾再便是“申”,口中一横为普照大地的“日”,两横为观察一切的“目”,把口割成四瓣是农民的“田”,分成两瓣变成捣蒜的“臼”,用口包裹着的十字是“由”,举着口包裹着的十字的是“甲”,口里含刀千万不要用力,“叼”着就行,小口吃禾苗为“和”,是说有庄稼吃才能和和气气;明明是暖洋洋的“日”,偏偏要按倒、压扁成为“曰”,口里横加一杠竖插一根是“由”倒还罢了,可非要再插进去一根,你说“口”冤不冤,“曲”不“曲”?……总之,任凭你横插竖割,旁敲侧击,“口”,大腹便便,不声不响,你说包容不包容?
  大口含着小口是“回”,可理解为到家了人多嘴也多了;把人圈起来就成了“囚”,不免想到姜子牙的弟子武吉误伤守门军士王相“画地为牢”的典故(参看《《封神演义》第二三回);口像垫席的外形,人有了依靠便舒舒展展躺在席上是“因”,把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能打善战的“团”,口里有女为“囡”,口里有男则是“囝”;国家实施《文物保护法》,口里的古人、古物基本定型,所以就稳了、坚“固”了,遇到难题倒吸了一口如三九天的冷气是“图”。韦是熟牛皮,用口环绕起来表示“攻城部队的人墙像牛皮猪皮那样紧紧贴住城墙”就是“围”,让你嘴里含着一根木头累也不累?“困”也不“困”?
  秦始皇和刘邦、洪秀全、郭沫若开会,争议有诸侯占有的邦国的“国”字到底该怎么写。周晚期的国字是口里有人(口),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写作“國”。秦皇霸气,说:诺!天下皆属秦,三个秦叠加,“䆐”为“國”最妥,商周时期人们表示國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刘邦出身市侩,说:奶奶的,我姓刘名邦,叫什么都行,但务必要避讳“邦”字;洪秀全信奉基督教,说我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应有一个表示“疑惑”之意的“或”字,必须将“或”字改为“王”字,写成“囯”,这样才与我的“天王”二字相符,后来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王变成玉,书写成“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看官,你说说,这“口”字是不是大度的很?泱泱大中华,承载了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何等气宇轩扬昂,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单单一个“口”字便能演变出无限的意境,那七扭八拐的26个字母的英文,那盗得汉字又怎么也不会写,只好照葫芦画瓢写了少胳膊没腿的日文,岂能与汉字同日而语焉?汉字是我华夏安邦定国的利器,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酒”“酉”“酋”的思考
  连续两天造访朋友,酒席是必不少的,本来就不胜酒力的我迷迷瞪瞪拿起酒瓶,发现老友给我喝的是一瓶老酒,标签泛黄,还缺了半边,一个“酒”字少了三点水,剩下的“酉”字还算完整,我嬉笑说喝了一瓶“酉水”。朋友绕着舌头说“酒”就是“酉”,“酉”就是“酒”。回头打开电脑,果然,“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引申指“酒”(周伯琦《六书正讹·有韵》:酉,古“酒”字)。乖乖,这奇妙无比的汉字,能让人疯,能让人狂,能让人拙,能让人痴。
  我曾经跟着历史寻找酒水的源头,但苦于源于视野不宽,知识有限,大致撸了如下的文字,权且当做笑谈。
  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樵夫进山砍柴,偶然发现了上古猿猴的巢穴,从巢穴飘出一种芬芳的气味,他循着气味寻找,忽见一汪清水,多至数石,樵夫正当又饥又渴,便捧了那水喝,饮后感觉香美异常,又饮顿觉精神百倍,再饮便头重脚轻,倒地而鼾。次日醒来,便盛了些献给舜帝,舜帝尝过大喜,问从何得来,樵夫如实禀报,舜帝推断许是猿猴以采野果为生,森林果实丰盈,果实成熟季节,猿猴将吃剩的果皮果核等随便扔在岩洞中,果实腐烂时糖分自然发酵便形成了琼浆玉液。遂赐名“猿酒”(《粤西偶记》)。后又令我运城人仪狄为负责造酒的官员监管做酒。仪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让夏禹品尝,夏禹喝了觉得太好了,又怕沉迷于此,所以戒酒,并且疏远仪狄。还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吕氏春秋》)。
  也有说酒是杜康制作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朱翼中《酒经》:“杜康作秫酒。”究竟是仪狄还是杜康为酒的始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姑且不论杜康是陕西人还是河南人,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的创始人。无论从民间传说,或是文字记载,我华夏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其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从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人善酒,酿酒技术世界第一。大凡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物种,都可以用来制酒,或发酵,或蒸馏,或配制,工艺千锤百炼,技术炉火纯青,门类繁多如白酒,黄酒,果酒,薯酒,药酒等,品相上成,远胜彼岸泊来的啤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清酒。
  国人喜酒,《周礼·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如今,四大喜事喝,一日三餐喝,楼堂馆所喝,大街小巷喝,不分昼夜喝,喜也喝,悲也喝,苦也喝,累也喝,老也喝,少也喝,男也喝,女也喝,名目各种各样,理由千条万条,只有想不到,没有喝不到,滔滔不绝的酒水,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波涛汹涌,惊涛拍岸,从未枯竭。
  国人斗酒。初饮为品,中饮为喝,豪饮则醺。国人不仅“文喝”,酒与文化交融,如刘伶一醉三年,苏轼把酒问青天,李白酒后作诗,白居易宁把衣裳当了也要喝,而且“武喝”,侠客义士以酒为伴,如曹刘煮酒论英雄,汉高祖酒后斩白蛇,西楚霸王大摆鸿门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景阳冈打虎等。还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开酒店,夫妻俩自家淘酒,对坐双饮,弹琴嬉笑,吟诗作赋的“浪漫喝”。当然,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以为是为当今社会的上佳之道。
  国人爱酒。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但酒又是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有魂的,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它似火如锦如梦,有时又像冰似魔如刀;它是消费是礼仪是气氛是情趣是心境,更是文化符号;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叫人忘记痛苦忧愁和烦恼,在自由的时空中放飞自我,在忘我的天地间为所欲为,它也能叫人肆无忌胆,心甘情愿走上罪恶之途。爱之深,恨之切的酒呀,真让人嗜酒如命,留恋不舍,欲罢不能,又让人弃如敝屣,恨之入骨,该封该杀!
  我不好酒,但不厌酒,觉得北方的酒如北方汉子彪悍刚烈,一口下去,热辣辣的情,火辣辣的恨顿时显现,而南方的酒如南方人委婉含蓄,回味无常,要慢嘬细品,北方人写出的“酒”字横竖撇捺刚劲有力,南方人写“酒”字则一笔一画细描慢画。
  有了酒就要有盛酒的器皿,于是便有了“酉”。“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酉”字是尖底酒坛形状,战国楚文字中的尖底酒坛上部多了一道,许是怕酒撒了,或者怕酒精发挥了。从水到酉,“酒”和“酉”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连体儿了。“酉”可以是爵,是坛,是缸,是碗,是壶,是瓢,是皮囊,而酒则随酉从酒,酉圆而酒水圆,酉方而酒水方,酉破则酒水泄,静时安谧淡定,动时酒花万盏,是否可以引申为无论再刚烈,再火爆的人和物,一旦禁锢在规矩中就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一旦没了方圆就再无价值?
  着实佩服的是造字人把“酉”在十二地支中与鸡对应,酉时为下午五时到七时,正是鸡群归笼上架,人们收工回家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人可以放松心身,炒几个小菜,烫一壶老酒,呼儿唤女,说长道短,细嚼慢咽,好不惬意。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和现在的“朝九晚五”何尝不是同出一辙?
  有了酒有了盛酒的容器,就要有人管理酒,于是便有了“酋”,有了女酋。酋,酉字上面多了两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指“酋”是掌管酒的大官,造酒的女奴(酋者,久遠之稱。久熟者善,故名酒官爲大酋。摘自《康熙字典》)、(妇人以为舂酋。《墨子》)、(《礼》:有大酋,掌酒官也。据此,则酒官为之酋者,以其掌酒也。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国语,辞典》中则单一表诉“酋”为首领。我推想,凡沾“酋”字者必是达官贵人,大富大贵,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酋长国,那个不是富得流油。而掌管酒的女人更厉害,想想看,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再如公元前188年至180年的吕后,公元690年至705年的武则天,公元1643年至1687年的孝庄皇太后以及垂帘听政慈禧,那个不喜酒,不爱酒?那个不厉害?皆可称之为“女酋长”。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酒不再是酒,酉不在是酒的容器,已成为商人运作的资本,行贿受贿的品牌,贪污腐化的温泉,人们挖空心思用“酒”和“酉”去结识“酋”,讨好“酋”,巴结“酋”,“酋”再拿利用职权得来的“酒”和“酉”去结识、讨好、巴结更大的“酋”,这一环套一环,一环扣一环的“魔力转圈圈”,把“酒”本身也转得晕乎乎,醉醺醺了。何日返璞归真,还“酒”和“酉”的本来面目,我们拭目以待。
  
  四、描“神”画“鬼”
  大凡农村盖房上梁,主梁正中总要贴一红纸,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接着鞭炮齐鸣,杀猪宰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热闹非凡。
  儿时不知太公何人,诸神是谁,只觉得有酒有肉有白面馍,还有末炸响的小鞭炮可捡足够了。后识文断字,学会了写“神”字,也学会了用“神”字组合的词语如“精神”“神秘”“神经”“神气”等,尤其“神仙”敬仰,想假如我有神仙帮助,我会让神仙带我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上天入地,周游四方,想咋神仙让我咋,想甚神仙给我甚,嘿嘿,每天过神仙的日子。可惜,一辈子没有一个神仙帮我一个忙,从来没见祖坟飘过紫烟。
  近日与旧友讨教人生,对“神”有了重新的认识。大概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或夜晚休息时,突然不知何物当头走过,“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动静由近到远,“扑呲呲——”明晃晃的,还留下稍纵即逝的一道亮光。人们对这无形无相、稍纵即逝、惊天动地的庞然大物又怕又敬,于是顶礼膜拜。有人问,咱们这又磕头又祭奠的是什么?智者说是“申”,即“神”(《说文解字》卷十四:申,神也。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神具有超级能量和智慧,无所不能,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是先天自然产生的、先天就存有的真圣(《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人们又把这庞然大物闹出的的动静叫做“雷”,把那亮光叫做“电”,将电的尾巴扭成直的叫做“申”,又在“申”字左边设置了一个供台“示”,右边的申字表声也表义 ,两相结合,表示尊崇的、人看不到、摸不着的“神”是一个精神的圣物。
  先天一炁化生出来的元始天尊有个弟子姜子牙,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后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又奉昊天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被尊为众神之王,也就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一说。
  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变化莫测,威力无穷,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于华夏大地,是人非人,也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易经》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综上,我理解父是阳,母是阴,阳是德,阴是气,阳是精,阴是卵,阴阳结合而生成了人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了魂魄,有了魂魄就有了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心产生了意,意即是志,志就是信仰 (志,意也。《说文》)
  神,就是阴阳两股无法测量、无法抗拒的信仰。是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不然人在危急时刻总会说“求神保佑”;神既虚幻,谁也没见过,又客观存在,都说头顶三尺有神灵。由此想到姜子牙不多不少封了365路正神,大概365天每天都有一路神神在昼夜值班,奉劝人们要有信仰,有愿望,监督人们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然会受到当班值日的正神会惩戒。如果鱼龙混杂,混沌不清,世态炎凉,人人自危,物欲横纵,见钱眼开,没有了愿望,坍塌信仰,活着就是一副皮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有人的地方,就有神。相亲相爱的人有“爱神”,拼搏人生的人有“巨灵神”,战士心中有“战神”,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一直保持对心目中的信仰的崇拜和敬畏,从心灵到肉体的洗礼,心存大爱,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神”会引导你登上天堂。
  那么,鬼又是何物?相信很多小朋友与我一样,小时候调皮捣蛋,晚上不想睡觉时大人总是说“鬼来了”,其表情也装作极其恐惧,小顽童也就会紧张的收敛许多。人们说鬼是披头散发,红眉绿眼,青面獠牙,口吐长舌,十指尖尖,吃人肉,喝人血,来无影,去无踪的怪物,其有代表性的是黑白无常二鬼,黑无常手拿勾魂链,白无常高举哭丧棒,专门索拿人命。
  甲骨文【】者,“鬼”也。上面像一个可怕的脑袋,下面是个“儿”字,头大身小,似人非人。看着就害怕。《说文解字》:“从儿,甶象鬼頭。”。甲骨文“鬼”是没有“厶”字的,后来人们觉得鬼是阴曹地府里的妖怪,祸害百姓,无恶不作,所以又在“鬼”身上画了一个勾,意喻鬼勾魂索命,所以人劝做坏事的人时会说“看鬼把你的魂勾走了”。“厶”是今天的“私”字,说明鬼除了作恶多端,还自私自利(《说文解字》说“鬼陰气賊害,从厶”)。后人又在鬼头上加了一撇,比喻鬼还长着角,这头上张角,脑袋奇大,身子瘦小,是人非人的怪物更显狰狞可怕。
  “鬼”“归”同音,“自儿而歸於鬼也”,有生便有死,人死后“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谓之鬼,鬼,歸也。歸其眞宅”(《列子·天瑞篇》)。就有了人“死后变成鬼”一说,人死之后还有鬼魂存在,既然是人死后的还有魂魄,那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和天上的神一样,也被认为是神,只不过鬼是具有邪恶色彩、恐惧色彩阴暗的神灵,也就有了“神神鬼鬼”“鬼鬼祟祟”“妖魔鬼怪”之说。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如魈魃魖鬾,魑魅魑魅等。“魈”则是许许多多孤魂野鬼的首领。传说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白天下谷如雨,晚上则鬼哭魂嚎。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人脑洞顿开,能完美表达心意、记载事情,上苍撒下谷子表示祝贺;又因为人掌握了文字就明白了事理,鬼不能为所欲为,鬼害怕了就哭。还因为有了文字,人心难测,欺伪狡诈、争夺杀戮,天下不得太平,连鬼也不得安宁,更是痛哭流涕。《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由此想,古人仓颉造字使愚民开化,大都行有规,言有信,今有法制法规,不论做官为民,都应依法从事。
  人有善恶之分,鬼有好劣之别,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红玉、祝生、聂政,《地藏经》中的无毒鬼王等,这些鬼在人间忠良向善,做鬼之后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好鬼;吸血鬼,勾魂鬼、罗刹鬼等恶鬼,也有吊死鬼、饿死鬼、屈死鬼等;还有日本鬼,他们邪恶、阴暗的心理和不齿与人类的龌龊行为,更歹毒,更十恶不赦!
  如今,人间不乏有酒鬼、烟鬼、色鬼,醉鬼,懒鬼、贪鬼等的牛鬼蛇神,特别是依仗手中的权利,贪得无厌的贪鬼。很想问问“魈”,他那里是不是有编制名额、有岗位定员,为什么打压一个不久就会又滋生出一个,这些贪污腐化的贪鬼难道就打不尽,杀不完呢?能不能布个天罗地网,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贪鬼一并收纳?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每一笔都是蘸着华夏儿女的碧血写就的,是普天下华人的精神家园和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灵魂的纽带,哪怕在遥远的太空,在深邃的海底,都有汉字的存在;哪怕在异国他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怕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一块牌匾、一个字条,一个汉字,都能魔幻般地吸引到你,让你感受到华人一族的亲切和浓浓的情思,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渴望,几缕乡愁,几许寄托,几分慰藉。
  畅游在浩瀚的汉字海洋里,有说不尽的神奇,道不完的瑰异,想不到的古怪,猜不完的玄妙。让人感到如扑朔迷离的迷宫,如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一会儿令人头晕眼花,一会儿让你豁然开朗,那简单的横竖撇捺,妙趣横生,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汉字,方方正正,苍劲雄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七体”“六书”度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和风霜雪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满满当当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兔与免
  从仓颉造字起,汉字形于商(夏),成于秦,盛于汉,不仅寓意无限,而且奇妙无穷。如“王”“主”“玉”三个字,本来王就够大了,上面加了一点,就成了掌管一切的主了,下面加一点,又成了价值无限的宝物;“刀”和“刃”,刀加了一点,告诉你那是锋利无比的刀刃,要千万小心;“上”与“下”,一条直线,立在上面是上,站在下面就是下,而上与下中间的结合部就是“卡”了,“卡”又有两种读音,“ka”、“qia”都是关口之意;“鱼”和“羊”结合在一起,那种“鲜”美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至于在土地里出力的“男”啦、门口硬生生“闯”进一匹马啦、男女结合就是“好”啦、心字头上一把刀,告诉人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啦。一人二从三众、一木二林三森、一口二吕三品啦,等等等等,少至一划就是一个字,多至五六十划一个字(如陕西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则有五十九笔),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吟唱着古老但不朽的歌谣。这如梦如幻,千变万化的汉字无穷无尽,你可以任意去品味,去揣摩,去寻思,去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你大脑足够强大,胸怀足够敞亮,视野足够宽阔。
  今年是“兔”年,我绞尽脑汁试图了解“兔”与“免”这十分相似的两个字的关联,至今无果。《韵会》欧阳氏曰:“兔从免字加一點。俗作兎。”古文中与“突”互训,是兔的形容词,如兔子一般逃开,幸免于难。在此不免疑惑,造字者先造的“免”还是先造的“兔”?“免”字加了一点,成就了“兔”,把那个头部像鼠,长耳朵,三瓣嘴的小东西抬举的人见人爱,不仅如此,因了这一点, 还让兔坐了生肖中第四把交椅,可见这一点是多么至关重要。又说它是嫦娥唯一的宠物,人们在感叹寂寞的美人孤芳自赏时,对它也顿生怜悯之心。还有很多赞美之词如月亮的别称(兔魄,兔轮,兔月) ,说它聪明(狡兔三窟),说它温顺而敏捷(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等。也有把它作为奉供祖先的祭品叫做“明视”的、兔丝燕麦是说兔(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有名无实的,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兽》中的回答更绝:“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真让人啼笑皆非。
  “兔”字少了一点则成了“免”,《康熙字典》说“从兔而脫其足”,《说文解字》说“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见,故免省一画”。也就是说少了的这一“点”是兔的足。这就有意思了,“免”多了一点,成了单指一种动物的的名词,而“兔”因少了一点,少了足,成了“免”,这看似相似却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字,其用意也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有笑话讲一位聋哑人在餐馆点菜,“兔肉”误写成“免肉”,服务员给他端来一盘素菜,聋哑人大恼,怒砸餐厅;还有一贪官上诉请求“免于死罪”写成“兔与死罪”,法官哭笑不得。由此可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人们在生活中,一“点”又何尝不是决定是非曲直、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关键时候努力“点”,你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你冲动时冷静“点”,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与人交往中多付出“点”,少讨“点”便宜,双方就会成为朋友,多“点”忍让,少“点”积怨,就会四通八达,海阔天空,多“点”仁爱,少“点”杂念,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论“口”字的包容和大度
  识字初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口、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这是“口”。老师的嘴红润皮薄,张得方方正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四四方方的“口”字。
  简单来说,“口”就是嘴,嘴就是“口”,是人体的最主要器官,“张口就来”是说话,“张口就吃”是进食。“甲骨文”中的“口”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弯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说文解字》里注,口本义为嘴,人所言食也,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康熙字典》里更是把“口”字说了个深奥无比,甚至引经据典,还表有《诗经》一段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口”字不仅仅只表示说和吃,既可单用,也可以作偏旁,详细释义,“口”字的含义尽然有象形、出入通过的地方、器皿锋利的 刃、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的数量等十七八处之多,造字者给了“口”字鲜活的生命,同时赋予它大度和包容的特性。
  先来说说它的包容,口中插了一棒子,成了等分左右的“中”,横插一棒子掐头去尾再便是“申”,口中一横为普照大地的“日”,两横为观察一切的“目”,把口割成四瓣是农民的“田”,分成两瓣变成捣蒜的“臼”,用口包裹着的十字是“由”,举着口包裹着的十字的是“甲”,口里含刀千万不要用力,“叼”着就行,小口吃禾苗为“和”,是说有庄稼吃才能和和气气;明明是暖洋洋的“日”,偏偏要按倒、压扁成为“曰”,口里横加一杠竖插一根是“由”倒还罢了,可非要再插进去一根,你说“口”冤不冤,“曲”不“曲”?……总之,任凭你横插竖割,旁敲侧击,“口”,大腹便便,不声不响,你说包容不包容?
  大口含着小口是“回”,可理解为到家了人多嘴也多了;把人圈起来就成了“囚”,不免想到姜子牙的弟子武吉误伤守门军士王相“画地为牢”的典故(参看《《封神演义》第二三回);口像垫席的外形,人有了依靠便舒舒展展躺在席上是“因”,把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能打善战的“团”,口里有女为“囡”,口里有男则是“囝”;国家实施《文物保护法》,口里的古人、古物基本定型,所以就稳了、坚“固”了,遇到难题倒吸了一口如三九天的冷气是“图”。韦是熟牛皮,用口环绕起来表示“攻城部队的人墙像牛皮猪皮那样紧紧贴住城墙”就是“围”,让你嘴里含着一根木头累也不累?“困”也不“困”?
  秦始皇和刘邦、洪秀全、郭沫若开会,争议有诸侯占有的邦国的“国”字到底该怎么写。周晚期的国字是口里有人(口),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写作“國”。秦皇霸气,说:诺!天下皆属秦,三个秦叠加,“䆐”为“國”最妥,商周时期人们表示國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刘邦出身市侩,说:奶奶的,我姓刘名邦,叫什么都行,但务必要避讳“邦”字;洪秀全信奉基督教,说我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应有一个表示“疑惑”之意的“或”字,必须将“或”字改为“王”字,写成“囯”,这样才与我的“天王”二字相符,后来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王变成玉,书写成“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看官,你说说,这“口”字是不是大度的很?泱泱大中华,承载了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何等气宇轩扬昂,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单单一个“口”字便能演变出无限的意境,那七扭八拐的26个字母的英文,那盗得汉字又怎么也不会写,只好照葫芦画瓢写了少胳膊没腿的日文,岂能与汉字同日而语焉?汉字是我华夏安邦定国的利器,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酒”“酉”“酋”的思考
  连续两天造访朋友,酒席是必不少的,本来就不胜酒力的我迷迷瞪瞪拿起酒瓶,发现老友给我喝的是一瓶老酒,标签泛黄,还缺了半边,一个“酒”字少了三点水,剩下的“酉”字还算完整,我嬉笑说喝了一瓶“酉水”。朋友绕着舌头说“酒”就是“酉”,“酉”就是“酒”。回头打开电脑,果然,“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引申指“酒”(周伯琦《六书正讹·有韵》:酉,古“酒”字)。乖乖,这奇妙无比的汉字,能让人疯,能让人狂,能让人拙,能让人痴。
  我曾经跟着历史寻找酒水的源头,但苦于源于视野不宽,知识有限,大致撸了如下的文字,权且当做笑谈。
  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樵夫进山砍柴,偶然发现了上古猿猴的巢穴,从巢穴飘出一种芬芳的气味,他循着气味寻找,忽见一汪清水,多至数石,樵夫正当又饥又渴,便捧了那水喝,饮后感觉香美异常,又饮顿觉精神百倍,再饮便头重脚轻,倒地而鼾。次日醒来,便盛了些献给舜帝,舜帝尝过大喜,问从何得来,樵夫如实禀报,舜帝推断许是猿猴以采野果为生,森林果实丰盈,果实成熟季节,猿猴将吃剩的果皮果核等随便扔在岩洞中,果实腐烂时糖分自然发酵便形成了琼浆玉液。遂赐名“猿酒”(《粤西偶记》)。后又令我运城人仪狄为负责造酒的官员监管做酒。仪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让夏禹品尝,夏禹喝了觉得太好了,又怕沉迷于此,所以戒酒,并且疏远仪狄。还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吕氏春秋》)。
  也有说酒是杜康制作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朱翼中《酒经》:“杜康作秫酒。”究竟是仪狄还是杜康为酒的始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姑且不论杜康是陕西人还是河南人,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的创始人。无论从民间传说,或是文字记载,我华夏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其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从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人善酒,酿酒技术世界第一。大凡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物种,都可以用来制酒,或发酵,或蒸馏,或配制,工艺千锤百炼,技术炉火纯青,门类繁多如白酒,黄酒,果酒,薯酒,药酒等,品相上成,远胜彼岸泊来的啤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清酒。
  国人喜酒,《周礼·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如今,四大喜事喝,一日三餐喝,楼堂馆所喝,大街小巷喝,不分昼夜喝,喜也喝,悲也喝,苦也喝,累也喝,老也喝,少也喝,男也喝,女也喝,名目各种各样,理由千条万条,只有想不到,没有喝不到,滔滔不绝的酒水,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波涛汹涌,惊涛拍岸,从未枯竭。
  国人斗酒。初饮为品,中饮为喝,豪饮则醺。国人不仅“文喝”,酒与文化交融,如刘伶一醉三年,苏轼把酒问青天,李白酒后作诗,白居易宁把衣裳当了也要喝,而且“武喝”,侠客义士以酒为伴,如曹刘煮酒论英雄,汉高祖酒后斩白蛇,西楚霸王大摆鸿门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景阳冈打虎等。还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开酒店,夫妻俩自家淘酒,对坐双饮,弹琴嬉笑,吟诗作赋的“浪漫喝”。当然,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以为是为当今社会的上佳之道。
  国人爱酒。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但酒又是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有魂的,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它似火如锦如梦,有时又像冰似魔如刀;它是消费是礼仪是气氛是情趣是心境,更是文化符号;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叫人忘记痛苦忧愁和烦恼,在自由的时空中放飞自我,在忘我的天地间为所欲为,它也能叫人肆无忌胆,心甘情愿走上罪恶之途。爱之深,恨之切的酒呀,真让人嗜酒如命,留恋不舍,欲罢不能,又让人弃如敝屣,恨之入骨,该封该杀!
  我不好酒,但不厌酒,觉得北方的酒如北方汉子彪悍刚烈,一口下去,热辣辣的情,火辣辣的恨顿时显现,而南方的酒如南方人委婉含蓄,回味无常,要慢嘬细品,北方人写出的“酒”字横竖撇捺刚劲有力,南方人写“酒”字则一笔一画细描慢画。
  有了酒就要有盛酒的器皿,于是便有了“酉”。“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酉”字是尖底酒坛形状,战国楚文字中的尖底酒坛上部多了一道,许是怕酒撒了,或者怕酒精发挥了。从水到酉,“酒”和“酉”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连体儿了。“酉”可以是爵,是坛,是缸,是碗,是壶,是瓢,是皮囊,而酒则随酉从酒,酉圆而酒水圆,酉方而酒水方,酉破则酒水泄,静时安谧淡定,动时酒花万盏,是否可以引申为无论再刚烈,再火爆的人和物,一旦禁锢在规矩中就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一旦没了方圆就再无价值?
  着实佩服的是造字人把“酉”在十二地支中与鸡对应,酉时为下午五时到七时,正是鸡群归笼上架,人们收工回家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人可以放松心身,炒几个小菜,烫一壶老酒,呼儿唤女,说长道短,细嚼慢咽,好不惬意。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和现在的“朝九晚五”何尝不是同出一辙?
  有了酒有了盛酒的容器,就要有人管理酒,于是便有了“酋”,有了女酋。酋,酉字上面多了两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指“酋”是掌管酒的大官,造酒的女奴(酋者,久遠之稱。久熟者善,故名酒官爲大酋。摘自《康熙字典》)、(妇人以为舂酋。《墨子》)、(《礼》:有大酋,掌酒官也。据此,则酒官为之酋者,以其掌酒也。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国语,辞典》中则单一表诉“酋”为首领。我推想,凡沾“酋”字者必是达官贵人,大富大贵,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酋长国,那个不是富得流油。而掌管酒的女人更厉害,想想看,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再如公元前188年至180年的吕后,公元690年至705年的武则天,公元1643年至1687年的孝庄皇太后以及垂帘听政慈禧,那个不喜酒,不爱酒?那个不厉害?皆可称之为“女酋长”。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酒不再是酒,酉不在是酒的容器,已成为商人运作的资本,行贿受贿的品牌,贪污腐化的温泉,人们挖空心思用“酒”和“酉”去结识“酋”,讨好“酋”,巴结“酋”,“酋”再拿利用职权得来的“酒”和“酉”去结识、讨好、巴结更大的“酋”,这一环套一环,一环扣一环的“魔力转圈圈”,把“酒”本身也转得晕乎乎,醉醺醺了。何日返璞归真,还“酒”和“酉”的本来面目,我们拭目以待。
  
  四、描“神”画“鬼”
  大凡农村盖房上梁,主梁正中总要贴一红纸,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接着鞭炮齐鸣,杀猪宰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热闹非凡。
  儿时不知太公何人,诸神是谁,只觉得有酒有肉有白面馍,还有末炸响的小鞭炮可捡足够了。后识文断字,学会了写“神”字,也学会了用“神”字组合的词语如“精神”“神秘”“神经”“神气”等,尤其“神仙”敬仰,想假如我有神仙帮助,我会让神仙带我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上天入地,周游四方,想咋神仙让我咋,想甚神仙给我甚,嘿嘿,每天过神仙的日子。可惜,一辈子没有一个神仙帮我一个忙,从来没见祖坟飘过紫烟。
  近日与旧友讨教人生,对“神”有了重新的认识。大概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或夜晚休息时,突然不知何物当头走过,“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动静由近到远,“扑呲呲——”明晃晃的,还留下稍纵即逝的一道亮光。人们对这无形无相、稍纵即逝、惊天动地的庞然大物又怕又敬,于是顶礼膜拜。有人问,咱们这又磕头又祭奠的是什么?智者说是“申”,即“神”(《说文解字》卷十四:申,神也。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神具有超级能量和智慧,无所不能,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是先天自然产生的、先天就存有的真圣(《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人们又把这庞然大物闹出的的动静叫做“雷”,把那亮光叫做“电”,将电的尾巴扭成直的叫做“申”,又在“申”字左边设置了一个供台“示”,右边的申字表声也表义 ,两相结合,表示尊崇的、人看不到、摸不着的“神”是一个精神的圣物。
  先天一炁化生出来的元始天尊有个弟子姜子牙,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后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又奉昊天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被尊为众神之王,也就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一说。
  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变化莫测,威力无穷,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于华夏大地,是人非人,也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易经》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综上,我理解父是阳,母是阴,阳是德,阴是气,阳是精,阴是卵,阴阳结合而生成了人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了魂魄,有了魂魄就有了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心产生了意,意即是志,志就是信仰 (志,意也。《说文》)
  神,就是阴阳两股无法测量、无法抗拒的信仰。是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不然人在危急时刻总会说“求神保佑”;神既虚幻,谁也没见过,又客观存在,都说头顶三尺有神灵。由此想到姜子牙不多不少封了365路正神,大概365天每天都有一路神神在昼夜值班,奉劝人们要有信仰,有愿望,监督人们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然会受到当班值日的正神会惩戒。如果鱼龙混杂,混沌不清,世态炎凉,人人自危,物欲横纵,见钱眼开,没有了愿望,坍塌信仰,活着就是一副皮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有人的地方,就有神。相亲相爱的人有“爱神”,拼搏人生的人有“巨灵神”,战士心中有“战神”,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一直保持对心目中的信仰的崇拜和敬畏,从心灵到肉体的洗礼,心存大爱,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神”会引导你登上天堂。
  那么,鬼又是何物?相信很多小朋友与我一样,小时候调皮捣蛋,晚上不想睡觉时大人总是说“鬼来了”,其表情也装作极其恐惧,小顽童也就会紧张的收敛许多。人们说鬼是披头散发,红眉绿眼,青面獠牙,口吐长舌,十指尖尖,吃人肉,喝人血,来无影,去无踪的怪物,其有代表性的是黑白无常二鬼,黑无常手拿勾魂链,白无常高举哭丧棒,专门索拿人命。
  甲骨文【】者,“鬼”也。上面像一个可怕的脑袋,下面是个“儿”字,头大身小,似人非人。看着就害怕。《说文解字》:“从儿,甶象鬼頭。”。甲骨文“鬼”是没有“厶”字的,后来人们觉得鬼是阴曹地府里的妖怪,祸害百姓,无恶不作,所以又在“鬼”身上画了一个勾,意喻鬼勾魂索命,所以人劝做坏事的人时会说“看鬼把你的魂勾走了”。“厶”是今天的“私”字,说明鬼除了作恶多端,还自私自利(《说文解字》说“鬼陰气賊害,从厶”)。后人又在鬼头上加了一撇,比喻鬼还长着角,这头上张角,脑袋奇大,身子瘦小,是人非人的怪物更显狰狞可怕。
  “鬼”“归”同音,“自儿而歸於鬼也”,有生便有死,人死后“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谓之鬼,鬼,歸也。歸其眞宅”(《列子·天瑞篇》)。就有了人“死后变成鬼”一说,人死之后还有鬼魂存在,既然是人死后的还有魂魄,那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和天上的神一样,也被认为是神,只不过鬼是具有邪恶色彩、恐惧色彩阴暗的神灵,也就有了“神神鬼鬼”“鬼鬼祟祟”“妖魔鬼怪”之说。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如魈魃魖鬾,魑魅魑魅等。“魈”则是许许多多孤魂野鬼的首领。传说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白天下谷如雨,晚上则鬼哭魂嚎。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人脑洞顿开,能完美表达心意、记载事情,上苍撒下谷子表示祝贺;又因为人掌握了文字就明白了事理,鬼不能为所欲为,鬼害怕了就哭。还因为有了文字,人心难测,欺伪狡诈、争夺杀戮,天下不得太平,连鬼也不得安宁,更是痛哭流涕。《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由此想,古人仓颉造字使愚民开化,大都行有规,言有信,今有法制法规,不论做官为民,都应依法从事。
  人有善恶之分,鬼有好劣之别,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红玉、祝生、聂政,《地藏经》中的无毒鬼王等,这些鬼在人间忠良向善,做鬼之后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好鬼;吸血鬼,勾魂鬼、罗刹鬼等恶鬼,也有吊死鬼、饿死鬼、屈死鬼等;还有日本鬼,他们邪恶、阴暗的心理和不齿与人类的龌龊行为,更歹毒,更十恶不赦!
  如今,人间不乏有酒鬼、烟鬼、色鬼,醉鬼,懒鬼、贪鬼等的牛鬼蛇神,特别是依仗手中的权利,贪得无厌的贪鬼。很想问问“魈”,他那里是不是有编制名额、有岗位定员,为什么打压一个不久就会又滋生出一个,这些贪污腐化的贪鬼难道就打不尽,杀不完呢?能不能布个天罗地网,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贪鬼一并收纳?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每一笔都是蘸着华夏儿女的碧血写就的,是普天下华人的精神家园和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灵魂的纽带,哪怕在遥远的太空,在深邃的海底,都有汉字的存在;哪怕在异国他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怕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一块牌匾、一个字条,一个汉字,都能魔幻般地吸引到你,让你感受到华人一族的亲切和浓浓的情思,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渴望,几缕乡愁,几许寄托,几分慰藉。
  畅游在浩瀚的汉字海洋里,有说不尽的神奇,道不完的瑰异,想不到的古怪,猜不完的玄妙。让人感到如扑朔迷离的迷宫,如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一会儿令人头晕眼花,一会儿让你豁然开朗,那简单的横竖撇捺,妙趣横生,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汉字,方方正正,苍劲雄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七体”“六书”度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和风霜雪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满满当当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兔与免
  从仓颉造字起,汉字形于商(夏),成于秦,盛于汉,不仅寓意无限,而且奇妙无穷。如“王”“主”“玉”三个字,本来王就够大了,上面加了一点,就成了掌管一切的主了,下面加一点,又成了价值无限的宝物;“刀”和“刃”,刀加了一点,告诉你那是锋利无比的刀刃,要千万小心;“上”与“下”,一条直线,立在上面是上,站在下面就是下,而上与下中间的结合部就是“卡”了,“卡”又有两种读音,“ka”、“qia”都是关口之意;“鱼”和“羊”结合在一起,那种“鲜”美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至于在土地里出力的“男”啦、门口硬生生“闯”进一匹马啦、男女结合就是“好”啦、心字头上一把刀,告诉人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啦。一人二从三众、一木二林三森、一口二吕三品啦,等等等等,少至一划就是一个字,多至五六十划一个字(如陕西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则有五十九笔),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吟唱着古老但不朽的歌谣。这如梦如幻,千变万化的汉字无穷无尽,你可以任意去品味,去揣摩,去寻思,去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你大脑足够强大,胸怀足够敞亮,视野足够宽阔。
  今年是“兔”年,我绞尽脑汁试图了解“兔”与“免”这十分相似的两个字的关联,至今无果。《韵会》欧阳氏曰:“兔从免字加一點。俗作兎。”古文中与“突”互训,是兔的形容词,如兔子一般逃开,幸免于难。在此不免疑惑,造字者先造的“免”还是先造的“兔”?“免”字加了一点,成就了“兔”,把那个头部像鼠,长耳朵,三瓣嘴的小东西抬举的人见人爱,不仅如此,因了这一点, 还让兔坐了生肖中第四把交椅,可见这一点是多么至关重要。又说它是嫦娥唯一的宠物,人们在感叹寂寞的美人孤芳自赏时,对它也顿生怜悯之心。还有很多赞美之词如月亮的别称(兔魄,兔轮,兔月) ,说它聪明(狡兔三窟),说它温顺而敏捷(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等。也有把它作为奉供祖先的祭品叫做“明视”的、兔丝燕麦是说兔(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有名无实的,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兽》中的回答更绝:“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真让人啼笑皆非。
  “兔”字少了一点则成了“免”,《康熙字典》说“从兔而脫其足”,《说文解字》说“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见,故免省一画”。也就是说少了的这一“点”是兔的足。这就有意思了,“免”多了一点,成了单指一种动物的的名词,而“兔”因少了一点,少了足,成了“免”,这看似相似却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字,其用意也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有笑话讲一位聋哑人在餐馆点菜,“兔肉”误写成“免肉”,服务员给他端来一盘素菜,聋哑人大恼,怒砸餐厅;还有一贪官上诉请求“免于死罪”写成“兔与死罪”,法官哭笑不得。由此可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人们在生活中,一“点”又何尝不是决定是非曲直、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关键时候努力“点”,你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你冲动时冷静“点”,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与人交往中多付出“点”,少讨“点”便宜,双方就会成为朋友,多“点”忍让,少“点”积怨,就会四通八达,海阔天空,多“点”仁爱,少“点”杂念,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论“口”字的包容和大度
  识字初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口、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这是“口”。老师的嘴红润皮薄,张得方方正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四四方方的“口”字。
  简单来说,“口”就是嘴,嘴就是“口”,是人体的最主要器官,“张口就来”是说话,“张口就吃”是进食。“甲骨文”中的“口”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弯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说文解字》里注,口本义为嘴,人所言食也,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康熙字典》里更是把“口”字说了个深奥无比,甚至引经据典,还表有《诗经》一段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口”字不仅仅只表示说和吃,既可单用,也可以作偏旁,详细释义,“口”字的含义尽然有象形、出入通过的地方、器皿锋利的 刃、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的数量等十七八处之多,造字者给了“口”字鲜活的生命,同时赋予它大度和包容的特性。
  先来说说它的包容,口中插了一棒子,成了等分左右的“中”,横插一棒子掐头去尾再便是“申”,口中一横为普照大地的“日”,两横为观察一切的“目”,把口割成四瓣是农民的“田”,分成两瓣变成捣蒜的“臼”,用口包裹着的十字是“由”,举着口包裹着的十字的是“甲”,口里含刀千万不要用力,“叼”着就行,小口吃禾苗为“和”,是说有庄稼吃才能和和气气;明明是暖洋洋的“日”,偏偏要按倒、压扁成为“曰”,口里横加一杠竖插一根是“由”倒还罢了,可非要再插进去一根,你说“口”冤不冤,“曲”不“曲”?……总之,任凭你横插竖割,旁敲侧击,“口”,大腹便便,不声不响,你说包容不包容?
  大口含着小口是“回”,可理解为到家了人多嘴也多了;把人圈起来就成了“囚”,不免想到姜子牙的弟子武吉误伤守门军士王相“画地为牢”的典故(参看《《封神演义》第二三回);口像垫席的外形,人有了依靠便舒舒展展躺在席上是“因”,把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能打善战的“团”,口里有女为“囡”,口里有男则是“囝”;国家实施《文物保护法》,口里的古人、古物基本定型,所以就稳了、坚“固”了,遇到难题倒吸了一口如三九天的冷气是“图”。韦是熟牛皮,用口环绕起来表示“攻城部队的人墙像牛皮猪皮那样紧紧贴住城墙”就是“围”,让你嘴里含着一根木头累也不累?“困”也不“困”?
  秦始皇和刘邦、洪秀全、郭沫若开会,争议有诸侯占有的邦国的“国”字到底该怎么写。周晚期的国字是口里有人(口),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写作“國”。秦皇霸气,说:诺!天下皆属秦,三个秦叠加,“䆐”为“國”最妥,商周时期人们表示國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刘邦出身市侩,说:奶奶的,我姓刘名邦,叫什么都行,但务必要避讳“邦”字;洪秀全信奉基督教,说我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应有一个表示“疑惑”之意的“或”字,必须将“或”字改为“王”字,写成“囯”,这样才与我的“天王”二字相符,后来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王变成玉,书写成“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看官,你说说,这“口”字是不是大度的很?泱泱大中华,承载了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何等气宇轩扬昂,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单单一个“口”字便能演变出无限的意境,那七扭八拐的26个字母的英文,那盗得汉字又怎么也不会写,只好照葫芦画瓢写了少胳膊没腿的日文,岂能与汉字同日而语焉?汉字是我华夏安邦定国的利器,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酒”“酉”“酋”的思考
  连续两天造访朋友,酒席是必不少的,本来就不胜酒力的我迷迷瞪瞪拿起酒瓶,发现老友给我喝的是一瓶老酒,标签泛黄,还缺了半边,一个“酒”字少了三点水,剩下的“酉”字还算完整,我嬉笑说喝了一瓶“酉水”。朋友绕着舌头说“酒”就是“酉”,“酉”就是“酒”。回头打开电脑,果然,“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引申指“酒”(周伯琦《六书正讹·有韵》:酉,古“酒”字)。乖乖,这奇妙无比的汉字,能让人疯,能让人狂,能让人拙,能让人痴。
  我曾经跟着历史寻找酒水的源头,但苦于源于视野不宽,知识有限,大致撸了如下的文字,权且当做笑谈。
  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樵夫进山砍柴,偶然发现了上古猿猴的巢穴,从巢穴飘出一种芬芳的气味,他循着气味寻找,忽见一汪清水,多至数石,樵夫正当又饥又渴,便捧了那水喝,饮后感觉香美异常,又饮顿觉精神百倍,再饮便头重脚轻,倒地而鼾。次日醒来,便盛了些献给舜帝,舜帝尝过大喜,问从何得来,樵夫如实禀报,舜帝推断许是猿猴以采野果为生,森林果实丰盈,果实成熟季节,猿猴将吃剩的果皮果核等随便扔在岩洞中,果实腐烂时糖分自然发酵便形成了琼浆玉液。遂赐名“猿酒”(《粤西偶记》)。后又令我运城人仪狄为负责造酒的官员监管做酒。仪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让夏禹品尝,夏禹喝了觉得太好了,又怕沉迷于此,所以戒酒,并且疏远仪狄。还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吕氏春秋》)。
  也有说酒是杜康制作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朱翼中《酒经》:“杜康作秫酒。”究竟是仪狄还是杜康为酒的始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姑且不论杜康是陕西人还是河南人,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的创始人。无论从民间传说,或是文字记载,我华夏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其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从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人善酒,酿酒技术世界第一。大凡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物种,都可以用来制酒,或发酵,或蒸馏,或配制,工艺千锤百炼,技术炉火纯青,门类繁多如白酒,黄酒,果酒,薯酒,药酒等,品相上成,远胜彼岸泊来的啤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清酒。
  国人喜酒,《周礼·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如今,四大喜事喝,一日三餐喝,楼堂馆所喝,大街小巷喝,不分昼夜喝,喜也喝,悲也喝,苦也喝,累也喝,老也喝,少也喝,男也喝,女也喝,名目各种各样,理由千条万条,只有想不到,没有喝不到,滔滔不绝的酒水,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波涛汹涌,惊涛拍岸,从未枯竭。
  国人斗酒。初饮为品,中饮为喝,豪饮则醺。国人不仅“文喝”,酒与文化交融,如刘伶一醉三年,苏轼把酒问青天,李白酒后作诗,白居易宁把衣裳当了也要喝,而且“武喝”,侠客义士以酒为伴,如曹刘煮酒论英雄,汉高祖酒后斩白蛇,西楚霸王大摆鸿门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景阳冈打虎等。还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开酒店,夫妻俩自家淘酒,对坐双饮,弹琴嬉笑,吟诗作赋的“浪漫喝”。当然,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以为是为当今社会的上佳之道。
  国人爱酒。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但酒又是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有魂的,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它似火如锦如梦,有时又像冰似魔如刀;它是消费是礼仪是气氛是情趣是心境,更是文化符号;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叫人忘记痛苦忧愁和烦恼,在自由的时空中放飞自我,在忘我的天地间为所欲为,它也能叫人肆无忌胆,心甘情愿走上罪恶之途。爱之深,恨之切的酒呀,真让人嗜酒如命,留恋不舍,欲罢不能,又让人弃如敝屣,恨之入骨,该封该杀!
  我不好酒,但不厌酒,觉得北方的酒如北方汉子彪悍刚烈,一口下去,热辣辣的情,火辣辣的恨顿时显现,而南方的酒如南方人委婉含蓄,回味无常,要慢嘬细品,北方人写出的“酒”字横竖撇捺刚劲有力,南方人写“酒”字则一笔一画细描慢画。
  有了酒就要有盛酒的器皿,于是便有了“酉”。“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酉”字是尖底酒坛形状,战国楚文字中的尖底酒坛上部多了一道,许是怕酒撒了,或者怕酒精发挥了。从水到酉,“酒”和“酉”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连体儿了。“酉”可以是爵,是坛,是缸,是碗,是壶,是瓢,是皮囊,而酒则随酉从酒,酉圆而酒水圆,酉方而酒水方,酉破则酒水泄,静时安谧淡定,动时酒花万盏,是否可以引申为无论再刚烈,再火爆的人和物,一旦禁锢在规矩中就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一旦没了方圆就再无价值?
  着实佩服的是造字人把“酉”在十二地支中与鸡对应,酉时为下午五时到七时,正是鸡群归笼上架,人们收工回家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人可以放松心身,炒几个小菜,烫一壶老酒,呼儿唤女,说长道短,细嚼慢咽,好不惬意。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和现在的“朝九晚五”何尝不是同出一辙?
  有了酒有了盛酒的容器,就要有人管理酒,于是便有了“酋”,有了女酋。酋,酉字上面多了两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指“酋”是掌管酒的大官,造酒的女奴(酋者,久遠之稱。久熟者善,故名酒官爲大酋。摘自《康熙字典》)、(妇人以为舂酋。《墨子》)、(《礼》:有大酋,掌酒官也。据此,则酒官为之酋者,以其掌酒也。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国语,辞典》中则单一表诉“酋”为首领。我推想,凡沾“酋”字者必是达官贵人,大富大贵,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酋长国,那个不是富得流油。而掌管酒的女人更厉害,想想看,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再如公元前188年至180年的吕后,公元690年至705年的武则天,公元1643年至1687年的孝庄皇太后以及垂帘听政慈禧,那个不喜酒,不爱酒?那个不厉害?皆可称之为“女酋长”。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酒不再是酒,酉不在是酒的容器,已成为商人运作的资本,行贿受贿的品牌,贪污腐化的温泉,人们挖空心思用“酒”和“酉”去结识“酋”,讨好“酋”,巴结“酋”,“酋”再拿利用职权得来的“酒”和“酉”去结识、讨好、巴结更大的“酋”,这一环套一环,一环扣一环的“魔力转圈圈”,把“酒”本身也转得晕乎乎,醉醺醺了。何日返璞归真,还“酒”和“酉”的本来面目,我们拭目以待。
  
  四、描“神”画“鬼”
  大凡农村盖房上梁,主梁正中总要贴一红纸,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接着鞭炮齐鸣,杀猪宰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热闹非凡。
  儿时不知太公何人,诸神是谁,只觉得有酒有肉有白面馍,还有末炸响的小鞭炮可捡足够了。后识文断字,学会了写“神”字,也学会了用“神”字组合的词语如“精神”“神秘”“神经”“神气”等,尤其“神仙”敬仰,想假如我有神仙帮助,我会让神仙带我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上天入地,周游四方,想咋神仙让我咋,想甚神仙给我甚,嘿嘿,每天过神仙的日子。可惜,一辈子没有一个神仙帮我一个忙,从来没见祖坟飘过紫烟。
  近日与旧友讨教人生,对“神”有了重新的认识。大概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或夜晚休息时,突然不知何物当头走过,“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动静由近到远,“扑呲呲——”明晃晃的,还留下稍纵即逝的一道亮光。人们对这无形无相、稍纵即逝、惊天动地的庞然大物又怕又敬,于是顶礼膜拜。有人问,咱们这又磕头又祭奠的是什么?智者说是“申”,即“神”(《说文解字》卷十四:申,神也。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神具有超级能量和智慧,无所不能,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是先天自然产生的、先天就存有的真圣(《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人们又把这庞然大物闹出的的动静叫做“雷”,把那亮光叫做“电”,将电的尾巴扭成直的叫做“申”,又在“申”字左边设置了一个供台“示”,右边的申字表声也表义 ,两相结合,表示尊崇的、人看不到、摸不着的“神”是一个精神的圣物。
  先天一炁化生出来的元始天尊有个弟子姜子牙,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后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又奉昊天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被尊为众神之王,也就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一说。
  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变化莫测,威力无穷,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于华夏大地,是人非人,也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易经》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综上,我理解父是阳,母是阴,阳是德,阴是气,阳是精,阴是卵,阴阳结合而生成了人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了魂魄,有了魂魄就有了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心产生了意,意即是志,志就是信仰 (志,意也。《说文》)
  神,就是阴阳两股无法测量、无法抗拒的信仰。是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不然人在危急时刻总会说“求神保佑”;神既虚幻,谁也没见过,又客观存在,都说头顶三尺有神灵。由此想到姜子牙不多不少封了365路正神,大概365天每天都有一路神神在昼夜值班,奉劝人们要有信仰,有愿望,监督人们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然会受到当班值日的正神会惩戒。如果鱼龙混杂,混沌不清,世态炎凉,人人自危,物欲横纵,见钱眼开,没有了愿望,坍塌信仰,活着就是一副皮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有人的地方,就有神。相亲相爱的人有“爱神”,拼搏人生的人有“巨灵神”,战士心中有“战神”,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一直保持对心目中的信仰的崇拜和敬畏,从心灵到肉体的洗礼,心存大爱,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神”会引导你登上天堂。
  那么,鬼又是何物?相信很多小朋友与我一样,小时候调皮捣蛋,晚上不想睡觉时大人总是说“鬼来了”,其表情也装作极其恐惧,小顽童也就会紧张的收敛许多。人们说鬼是披头散发,红眉绿眼,青面獠牙,口吐长舌,十指尖尖,吃人肉,喝人血,来无影,去无踪的怪物,其有代表性的是黑白无常二鬼,黑无常手拿勾魂链,白无常高举哭丧棒,专门索拿人命。
  甲骨文【】者,“鬼”也。上面像一个可怕的脑袋,下面是个“儿”字,头大身小,似人非人。看着就害怕。《说文解字》:“从儿,甶象鬼頭。”。甲骨文“鬼”是没有“厶”字的,后来人们觉得鬼是阴曹地府里的妖怪,祸害百姓,无恶不作,所以又在“鬼”身上画了一个勾,意喻鬼勾魂索命,所以人劝做坏事的人时会说“看鬼把你的魂勾走了”。“厶”是今天的“私”字,说明鬼除了作恶多端,还自私自利(《说文解字》说“鬼陰气賊害,从厶”)。后人又在鬼头上加了一撇,比喻鬼还长着角,这头上张角,脑袋奇大,身子瘦小,是人非人的怪物更显狰狞可怕。
  “鬼”“归”同音,“自儿而歸於鬼也”,有生便有死,人死后“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谓之鬼,鬼,歸也。歸其眞宅”(《列子·天瑞篇》)。就有了人“死后变成鬼”一说,人死之后还有鬼魂存在,既然是人死后的还有魂魄,那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和天上的神一样,也被认为是神,只不过鬼是具有邪恶色彩、恐惧色彩阴暗的神灵,也就有了“神神鬼鬼”“鬼鬼祟祟”“妖魔鬼怪”之说。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如魈魃魖鬾,魑魅魑魅等。“魈”则是许许多多孤魂野鬼的首领。传说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白天下谷如雨,晚上则鬼哭魂嚎。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人脑洞顿开,能完美表达心意、记载事情,上苍撒下谷子表示祝贺;又因为人掌握了文字就明白了事理,鬼不能为所欲为,鬼害怕了就哭。还因为有了文字,人心难测,欺伪狡诈、争夺杀戮,天下不得太平,连鬼也不得安宁,更是痛哭流涕。《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由此想,古人仓颉造字使愚民开化,大都行有规,言有信,今有法制法规,不论做官为民,都应依法从事。
  人有善恶之分,鬼有好劣之别,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红玉、祝生、聂政,《地藏经》中的无毒鬼王等,这些鬼在人间忠良向善,做鬼之后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好鬼;吸血鬼,勾魂鬼、罗刹鬼等恶鬼,也有吊死鬼、饿死鬼、屈死鬼等;还有日本鬼,他们邪恶、阴暗的心理和不齿与人类的龌龊行为,更歹毒,更十恶不赦!
  如今,人间不乏有酒鬼、烟鬼、色鬼,醉鬼,懒鬼、贪鬼等的牛鬼蛇神,特别是依仗手中的权利,贪得无厌的贪鬼。很想问问“魈”,他那里是不是有编制名额、有岗位定员,为什么打压一个不久就会又滋生出一个,这些贪污腐化的贪鬼难道就打不尽,杀不完呢?能不能布个天罗地网,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贪鬼一并收纳?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每一笔都是蘸着华夏儿女的碧血写就的,是普天下华人的精神家园和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灵魂的纽带,哪怕在遥远的太空,在深邃的海底,都有汉字的存在;哪怕在异国他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怕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一块牌匾、一个字条,一个汉字,都能魔幻般地吸引到你,让你感受到华人一族的亲切和浓浓的情思,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渴望,几缕乡愁,几许寄托,几分慰藉。
  畅游在浩瀚的汉字海洋里,有说不尽的神奇,道不完的瑰异,想不到的古怪,猜不完的玄妙。让人感到如扑朔迷离的迷宫,如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一会儿令人头晕眼花,一会儿让你豁然开朗,那简单的横竖撇捺,妙趣横生,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汉字,方方正正,苍劲雄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魅力,“七体”“六书”度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和风霜雪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满满当当的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一、兔与免
  从仓颉造字起,汉字形于商(夏),成于秦,盛于汉,不仅寓意无限,而且奇妙无穷。如“王”“主”“玉”三个字,本来王就够大了,上面加了一点,就成了掌管一切的主了,下面加一点,又成了价值无限的宝物;“刀”和“刃”,刀加了一点,告诉你那是锋利无比的刀刃,要千万小心;“上”与“下”,一条直线,立在上面是上,站在下面就是下,而上与下中间的结合部就是“卡”了,“卡”又有两种读音,“ka”、“qia”都是关口之意;“鱼”和“羊”结合在一起,那种“鲜”美的滋味,让人垂涎欲滴,至于在土地里出力的“男”啦、门口硬生生“闯”进一匹马啦、男女结合就是“好”啦、心字头上一把刀,告诉人能“忍”则忍,退一步海阔天空啦。一人二从三众、一木二林三森、一口二吕三品啦,等等等等,少至一划就是一个字,多至五六十划一个字(如陕西的“biangbiang面”的“biang”字,则有五十九笔),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在吟唱着古老但不朽的歌谣。这如梦如幻,千变万化的汉字无穷无尽,你可以任意去品味,去揣摩,去寻思,去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只要你大脑足够强大,胸怀足够敞亮,视野足够宽阔。
  今年是“兔”年,我绞尽脑汁试图了解“兔”与“免”这十分相似的两个字的关联,至今无果。《韵会》欧阳氏曰:“兔从免字加一點。俗作兎。”古文中与“突”互训,是兔的形容词,如兔子一般逃开,幸免于难。在此不免疑惑,造字者先造的“免”还是先造的“兔”?“免”字加了一点,成就了“兔”,把那个头部像鼠,长耳朵,三瓣嘴的小东西抬举的人见人爱,不仅如此,因了这一点, 还让兔坐了生肖中第四把交椅,可见这一点是多么至关重要。又说它是嫦娥唯一的宠物,人们在感叹寂寞的美人孤芳自赏时,对它也顿生怜悯之心。还有很多赞美之词如月亮的别称(兔魄,兔轮,兔月) ,说它聪明(狡兔三窟),说它温顺而敏捷(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等。也有把它作为奉供祖先的祭品叫做“明视”的、兔丝燕麦是说兔(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有名无实的,宋代陆佃在《埤雅·释兽》中的回答更绝:“兔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谓之兔。兔,吐也”,真让人啼笑皆非。
  “兔”字少了一点则成了“免”,《康熙字典》说“从兔而脫其足”,《说文解字》说“兔之走最迅速,其足不可諟见,故免省一画”。也就是说少了的这一“点”是兔的足。这就有意思了,“免”多了一点,成了单指一种动物的的名词,而“兔”因少了一点,少了足,成了“免”,这看似相似却风马牛不相干的两个字,其用意也大相径庭,天差地别。有笑话讲一位聋哑人在餐馆点菜,“兔肉”误写成“免肉”,服务员给他端来一盘素菜,聋哑人大恼,怒砸餐厅;还有一贪官上诉请求“免于死罪”写成“兔与死罪”,法官哭笑不得。由此可见,这一“点”,至关重要。而人们在生活中,一“点”又何尝不是决定是非曲直、成败与否的关键之处?关键时候努力“点”,你就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你冲动时冷静“点”,也许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与人交往中多付出“点”,少讨“点”便宜,双方就会成为朋友,多“点”忍让,少“点”积怨,就会四通八达,海阔天空,多“点”仁爱,少“点”杂念,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二、论“口”字的包容和大度
  识字初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人、口、手”,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这是“口”。老师的嘴红润皮薄,张得方方正正,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四四方方的“口”字。
  简单来说,“口”就是嘴,嘴就是“口”,是人体的最主要器官,“张口就来”是说话,“张口就吃”是进食。“甲骨文”中的“口”像一个向上的嘴形,上面部分有弯出的意思,所以多用于指发音说话。《说文解字》里注,口本义为嘴,人所言食也,引申为容器通外边的部分,出入通过的地方等;《康熙字典》里更是把“口”字说了个深奥无比,甚至引经据典,还表有《诗经》一段曰:“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忧心愈愈,是以有侮”。“口”字不仅仅只表示说和吃,既可单用,也可以作偏旁,详细释义,“口”字的含义尽然有象形、出入通过的地方、器皿锋利的 刃、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的数量等十七八处之多,造字者给了“口”字鲜活的生命,同时赋予它大度和包容的特性。
  先来说说它的包容,口中插了一棒子,成了等分左右的“中”,横插一棒子掐头去尾再便是“申”,口中一横为普照大地的“日”,两横为观察一切的“目”,把口割成四瓣是农民的“田”,分成两瓣变成捣蒜的“臼”,用口包裹着的十字是“由”,举着口包裹着的十字的是“甲”,口里含刀千万不要用力,“叼”着就行,小口吃禾苗为“和”,是说有庄稼吃才能和和气气;明明是暖洋洋的“日”,偏偏要按倒、压扁成为“曰”,口里横加一杠竖插一根是“由”倒还罢了,可非要再插进去一根,你说“口”冤不冤,“曲”不“曲”?……总之,任凭你横插竖割,旁敲侧击,“口”,大腹便便,不声不响,你说包容不包容?
  大口含着小口是“回”,可理解为到家了人多嘴也多了;把人圈起来就成了“囚”,不免想到姜子牙的弟子武吉误伤守门军士王相“画地为牢”的典故(参看《《封神演义》第二三回);口像垫席的外形,人有了依靠便舒舒展展躺在席上是“因”,把有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能打善战的“团”,口里有女为“囡”,口里有男则是“囝”;国家实施《文物保护法》,口里的古人、古物基本定型,所以就稳了、坚“固”了,遇到难题倒吸了一口如三九天的冷气是“图”。韦是熟牛皮,用口环绕起来表示“攻城部队的人墙像牛皮猪皮那样紧紧贴住城墙”就是“围”,让你嘴里含着一根木头累也不累?“困”也不“困”?
  秦始皇和刘邦、洪秀全、郭沫若开会,争议有诸侯占有的邦国的“国”字到底该怎么写。周晚期的国字是口里有人(口),有土地(一),有保卫城池土地的武力“戈”,写作“國”。秦皇霸气,说:诺!天下皆属秦,三个秦叠加,“䆐”为“國”最妥,商周时期人们表示國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刘邦出身市侩,说:奶奶的,我姓刘名邦,叫什么都行,但务必要避讳“邦”字;洪秀全信奉基督教,说我所建立的“國家”的“國”字中,不应有一个表示“疑惑”之意的“或”字,必须将“或”字改为“王”字,写成“囯”,这样才与我的“天王”二字相符,后来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王变成玉,书写成“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看官,你说说,这“口”字是不是大度的很?泱泱大中华,承载了上下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何等气宇轩扬昂,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单单一个“口”字便能演变出无限的意境,那七扭八拐的26个字母的英文,那盗得汉字又怎么也不会写,只好照葫芦画瓢写了少胳膊没腿的日文,岂能与汉字同日而语焉?汉字是我华夏安邦定国的利器,试看天下谁能敌?!
  
  三、“酒”“酉”“酋”的思考
  连续两天造访朋友,酒席是必不少的,本来就不胜酒力的我迷迷瞪瞪拿起酒瓶,发现老友给我喝的是一瓶老酒,标签泛黄,还缺了半边,一个“酒”字少了三点水,剩下的“酉”字还算完整,我嬉笑说喝了一瓶“酉水”。朋友绕着舌头说“酒”就是“酉”,“酉”就是“酒”。回头打开电脑,果然,“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引申指“酒”(周伯琦《六书正讹·有韵》:酉,古“酒”字)。乖乖,这奇妙无比的汉字,能让人疯,能让人狂,能让人拙,能让人痴。
  我曾经跟着历史寻找酒水的源头,但苦于源于视野不宽,知识有限,大致撸了如下的文字,权且当做笑谈。
  很久很久以前,一名樵夫进山砍柴,偶然发现了上古猿猴的巢穴,从巢穴飘出一种芬芳的气味,他循着气味寻找,忽见一汪清水,多至数石,樵夫正当又饥又渴,便捧了那水喝,饮后感觉香美异常,又饮顿觉精神百倍,再饮便头重脚轻,倒地而鼾。次日醒来,便盛了些献给舜帝,舜帝尝过大喜,问从何得来,樵夫如实禀报,舜帝推断许是猿猴以采野果为生,森林果实丰盈,果实成熟季节,猿猴将吃剩的果皮果核等随便扔在岩洞中,果实腐烂时糖分自然发酵便形成了琼浆玉液。遂赐名“猿酒”(《粤西偶记》)。后又令我运城人仪狄为负责造酒的官员监管做酒。仪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完善了酿造方法,酿出了质地优良的酒醪,让夏禹品尝,夏禹喝了觉得太好了,又怕沉迷于此,所以戒酒,并且疏远仪狄。还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吕氏春秋》)。
  也有说酒是杜康制作的。许慎《说文解字》:“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朱翼中《酒经》:“杜康作秫酒。”究竟是仪狄还是杜康为酒的始作者至今尚无定论。姑且不论杜康是陕西人还是河南人,如果硬要将仪狄或杜康确定为酒的创始人的话,只能说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则是高梁酒的创始人。无论从民间传说,或是文字记载,我华夏具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其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从文学艺术、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国人善酒,酿酒技术世界第一。大凡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物种,都可以用来制酒,或发酵,或蒸馏,或配制,工艺千锤百炼,技术炉火纯青,门类繁多如白酒,黄酒,果酒,薯酒,药酒等,品相上成,远胜彼岸泊来的啤酒,威士忌、白兰地,朗姆酒,清酒。
  国人喜酒,《周礼·天官·酒正》曰:“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淸酒。事酒,有事而飮也。昔酒,无事而飮也。淸酒,祭祀之酒”。如今,四大喜事喝,一日三餐喝,楼堂馆所喝,大街小巷喝,不分昼夜喝,喜也喝,悲也喝,苦也喝,累也喝,老也喝,少也喝,男也喝,女也喝,名目各种各样,理由千条万条,只有想不到,没有喝不到,滔滔不绝的酒水,从远古时代流淌至今,波涛汹涌,惊涛拍岸,从未枯竭。
  国人斗酒。初饮为品,中饮为喝,豪饮则醺。国人不仅“文喝”,酒与文化交融,如刘伶一醉三年,苏轼把酒问青天,李白酒后作诗,白居易宁把衣裳当了也要喝,而且“武喝”,侠客义士以酒为伴,如曹刘煮酒论英雄,汉高祖酒后斩白蛇,西楚霸王大摆鸿门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景阳冈打虎等。还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开酒店,夫妻俩自家淘酒,对坐双饮,弹琴嬉笑,吟诗作赋的“浪漫喝”。当然,花看半开,饮酒微醺,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我以为是为当今社会的上佳之道。
  国人爱酒。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但酒又是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酒是有魂的,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有时它似火如锦如梦,有时又像冰似魔如刀;它是消费是礼仪是气氛是情趣是心境,更是文化符号;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它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叫人忘记痛苦忧愁和烦恼,在自由的时空中放飞自我,在忘我的天地间为所欲为,它也能叫人肆无忌胆,心甘情愿走上罪恶之途。爱之深,恨之切的酒呀,真让人嗜酒如命,留恋不舍,欲罢不能,又让人弃如敝屣,恨之入骨,该封该杀!
  我不好酒,但不厌酒,觉得北方的酒如北方汉子彪悍刚烈,一口下去,热辣辣的情,火辣辣的恨顿时显现,而南方的酒如南方人委婉含蓄,回味无常,要慢嘬细品,北方人写出的“酒”字横竖撇捺刚劲有力,南方人写“酒”字则一笔一画细描慢画。
  有了酒就要有盛酒的器皿,于是便有了“酉”。“酉”字的本义是“酒器(酒坛子)”,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酉”字是尖底酒坛形状,战国楚文字中的尖底酒坛上部多了一道,许是怕酒撒了,或者怕酒精发挥了。从水到酉,“酒”和“酉”自然是不可分割的连体儿了。“酉”可以是爵,是坛,是缸,是碗,是壶,是瓢,是皮囊,而酒则随酉从酒,酉圆而酒水圆,酉方而酒水方,酉破则酒水泄,静时安谧淡定,动时酒花万盏,是否可以引申为无论再刚烈,再火爆的人和物,一旦禁锢在规矩中就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一旦没了方圆就再无价值?
  着实佩服的是造字人把“酉”在十二地支中与鸡对应,酉时为下午五时到七时,正是鸡群归笼上架,人们收工回家之时,劳作了一天的人可以放松心身,炒几个小菜,烫一壶老酒,呼儿唤女,说长道短,细嚼慢咽,好不惬意。古代官府到酉时不再办公,挂出上写“酉”字的牌子,和现在的“朝九晚五”何尝不是同出一辙?
  有了酒有了盛酒的容器,就要有人管理酒,于是便有了“酋”,有了女酋。酋,酉字上面多了两点,《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指“酋”是掌管酒的大官,造酒的女奴(酋者,久遠之稱。久熟者善,故名酒官爲大酋。摘自《康熙字典》)、(妇人以为舂酋。《墨子》)、(《礼》:有大酋,掌酒官也。据此,则酒官为之酋者,以其掌酒也。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国语,辞典》中则单一表诉“酋”为首领。我推想,凡沾“酋”字者必是达官贵人,大富大贵,如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卡塔尔酋长国,那个不是富得流油。而掌管酒的女人更厉害,想想看,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的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女性在社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负责公共事务的酋长;再如公元前188年至180年的吕后,公元690年至705年的武则天,公元1643年至1687年的孝庄皇太后以及垂帘听政慈禧,那个不喜酒,不爱酒?那个不厉害?皆可称之为“女酋长”。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酒不再是酒,酉不在是酒的容器,已成为商人运作的资本,行贿受贿的品牌,贪污腐化的温泉,人们挖空心思用“酒”和“酉”去结识“酋”,讨好“酋”,巴结“酋”,“酋”再拿利用职权得来的“酒”和“酉”去结识、讨好、巴结更大的“酋”,这一环套一环,一环扣一环的“魔力转圈圈”,把“酒”本身也转得晕乎乎,醉醺醺了。何日返璞归真,还“酒”和“酉”的本来面目,我们拭目以待。
  
  四、描“神”画“鬼”
  大凡农村盖房上梁,主梁正中总要贴一红纸,上书“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接着鞭炮齐鸣,杀猪宰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热闹非凡。
  儿时不知太公何人,诸神是谁,只觉得有酒有肉有白面馍,还有末炸响的小鞭炮可捡足够了。后识文断字,学会了写“神”字,也学会了用“神”字组合的词语如“精神”“神秘”“神经”“神气”等,尤其“神仙”敬仰,想假如我有神仙帮助,我会让神仙带我腾云驾雾,翻江倒海,上天入地,周游四方,想咋神仙让我咋,想甚神仙给我甚,嘿嘿,每天过神仙的日子。可惜,一辈子没有一个神仙帮我一个忙,从来没见祖坟飘过紫烟。
  近日与旧友讨教人生,对“神”有了重新的认识。大概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或夜晚休息时,突然不知何物当头走过,“轰隆隆——”震耳欲聋的动静由近到远,“扑呲呲——”明晃晃的,还留下稍纵即逝的一道亮光。人们对这无形无相、稍纵即逝、惊天动地的庞然大物又怕又敬,于是顶礼膜拜。有人问,咱们这又磕头又祭奠的是什么?智者说是“申”,即“神”(《说文解字》卷十四:申,神也。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曰:申即引也,天主降气,以感万物,故言引出万物)。神具有超级能量和智慧,无所不能,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是先天自然产生的、先天就存有的真圣(《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人们又把这庞然大物闹出的的动静叫做“雷”,把那亮光叫做“电”,将电的尾巴扭成直的叫做“申”,又在“申”字左边设置了一个供台“示”,右边的申字表声也表义 ,两相结合,表示尊崇的、人看不到、摸不着的“神”是一个精神的圣物。
  先天一炁化生出来的元始天尊有个弟子姜子牙,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后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又奉昊天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被尊为众神之王,也就有了“姜太公在此,诸神退避”一说。
  神,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变化莫测,威力无穷,作为一种信仰存在于华夏大地,是人非人,也是自然现象的拟人化,《易经》说“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说“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灵枢·本神》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综上,我理解父是阳,母是阴,阳是德,阴是气,阳是精,阴是卵,阴阳结合而生成了人的生命运动叫做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了魂魄,有了魂魄就有了心(《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心产生了意,意即是志,志就是信仰 (志,意也。《说文》)
  神,就是阴阳两股无法测量、无法抗拒的信仰。是一切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不然人在危急时刻总会说“求神保佑”;神既虚幻,谁也没见过,又客观存在,都说头顶三尺有神灵。由此想到姜子牙不多不少封了365路正神,大概365天每天都有一路神神在昼夜值班,奉劝人们要有信仰,有愿望,监督人们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不然会受到当班值日的正神会惩戒。如果鱼龙混杂,混沌不清,世态炎凉,人人自危,物欲横纵,见钱眼开,没有了愿望,坍塌信仰,活着就是一副皮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有人的地方,就有神。相亲相爱的人有“爱神”,拼搏人生的人有“巨灵神”,战士心中有“战神”,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地去信“神”,无论这个神叫什么,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一直保持对心目中的信仰的崇拜和敬畏,从心灵到肉体的洗礼,心存大爱,无论身在何处,“神”就与你同在,“神”会引导你登上天堂。
  那么,鬼又是何物?相信很多小朋友与我一样,小时候调皮捣蛋,晚上不想睡觉时大人总是说“鬼来了”,其表情也装作极其恐惧,小顽童也就会紧张的收敛许多。人们说鬼是披头散发,红眉绿眼,青面獠牙,口吐长舌,十指尖尖,吃人肉,喝人血,来无影,去无踪的怪物,其有代表性的是黑白无常二鬼,黑无常手拿勾魂链,白无常高举哭丧棒,专门索拿人命。
  甲骨文【】者,“鬼”也。上面像一个可怕的脑袋,下面是个“儿”字,头大身小,似人非人。看着就害怕。《说文解字》:“从儿,甶象鬼頭。”。甲骨文“鬼”是没有“厶”字的,后来人们觉得鬼是阴曹地府里的妖怪,祸害百姓,无恶不作,所以又在“鬼”身上画了一个勾,意喻鬼勾魂索命,所以人劝做坏事的人时会说“看鬼把你的魂勾走了”。“厶”是今天的“私”字,说明鬼除了作恶多端,还自私自利(《说文解字》说“鬼陰气賊害,从厶”)。后人又在鬼头上加了一撇,比喻鬼还长着角,这头上张角,脑袋奇大,身子瘦小,是人非人的怪物更显狰狞可怕。
  “鬼”“归”同音,“自儿而歸於鬼也”,有生便有死,人死后“精神離形。各歸其眞,故谓之鬼,鬼,歸也。歸其眞宅”(《列子·天瑞篇》)。就有了人“死后变成鬼”一说,人死之后还有鬼魂存在,既然是人死后的还有魂魄,那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因此和天上的神一样,也被认为是神,只不过鬼是具有邪恶色彩、恐惧色彩阴暗的神灵,也就有了“神神鬼鬼”“鬼鬼祟祟”“妖魔鬼怪”之说。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如魈魃魖鬾,魑魅魑魅等。“魈”则是许许多多孤魂野鬼的首领。传说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白天下谷如雨,晚上则鬼哭魂嚎。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人脑洞顿开,能完美表达心意、记载事情,上苍撒下谷子表示祝贺;又因为人掌握了文字就明白了事理,鬼不能为所欲为,鬼害怕了就哭。还因为有了文字,人心难测,欺伪狡诈、争夺杀戮,天下不得太平,连鬼也不得安宁,更是痛哭流涕。《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由此想,古人仓颉造字使愚民开化,大都行有规,言有信,今有法制法规,不论做官为民,都应依法从事。
  人有善恶之分,鬼有好劣之别,如《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红玉、祝生、聂政,《地藏经》中的无毒鬼王等,这些鬼在人间忠良向善,做鬼之后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好鬼;吸血鬼,勾魂鬼、罗刹鬼等恶鬼,也有吊死鬼、饿死鬼、屈死鬼等;还有日本鬼,他们邪恶、阴暗的心理和不齿与人类的龌龊行为,更歹毒,更十恶不赦!
  如今,人间不乏有酒鬼、烟鬼、色鬼,醉鬼,懒鬼、贪鬼等的牛鬼蛇神,特别是依仗手中的权利,贪得无厌的贪鬼。很想问问“魈”,他那里是不是有编制名额、有岗位定员,为什么打压一个不久就会又滋生出一个,这些贪污腐化的贪鬼难道就打不尽,杀不完呢?能不能布个天罗地网,把这些大大小小的贪鬼一并收纳?
  汉字是世界文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每一笔都是蘸着华夏儿女的碧血写就的,是普天下华人的精神家园和华夏民族世世代代灵魂的纽带,哪怕在遥远的太空,在深邃的海底,都有汉字的存在;哪怕在异国他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怕语言不通,习俗不同,一块牌匾、一个字条,一个汉字,都能魔幻般地吸引到你,让你感受到华人一族的亲切和浓浓的情思,无论你功成名就还是漂泊沦丧,只要有方块字的伴随,你就会有几多渴望,几缕乡愁,几许寄托,几分慰藉。
  畅游在浩瀚的汉字海洋里,有说不尽的神奇,道不完的瑰异,想不到的古怪,猜不完的玄妙。让人感到如扑朔迷离的迷宫,如眼花缭乱的万花筒,一会儿令人头晕眼花,一会儿让你豁然开朗,那简单的横竖撇捺,妙趣横生,让人思绪万千,感慨不已。
汉字心语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