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王维的诗是禅诗。
何为禅?禅,源自古印度“禅那”(音)一词,印度教一支的修行用语,中国的佛教翻译家译为“静思虑”,直译----安静的思考。思考什么?大问题,如:我自何处来,又往何处去?如和通透人生乃至宇宙是怎么回事,摆脱人生烦恼,得以永生等等。大白话,所谓禅那,就是去努力想,把烦人的事情想明白了,就能离苦得乐,去哪永生的彼岸。
禅那被佛教接了过来,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和尚们的一种主要修行方法,名曰禅修。又经时日,中国又有了以禅命名的佛教宗派,谓之“禅宗”。禅宗到了六祖慧能宗门兴盛,几乎压到了所有的宗派,悟道修行也不光是静坐冥想,变得简单又简单:日常生活,砍柴担水,游山玩水......无论你在干什么,心里想着就行,想明白,就算悟道了,立马成佛,比如你在观赏王维的画,品王维的诗时,大可一边观赏一边参佛悟道。
“佛陀拈花,迦叶微笑”是禅宗发源之说,据说是禅宗“以心传心,不落言辞”修行的开端。没人知道这师徒二人想了什么,但禅宗告诉我们:佛陀拈花是传了道,迦叶微笑乃悟了道。
王维好佛,人称诗佛,是因为人们觉得王维的诗在画意中伴有隽永而清新的禅意。诗中有禅,具体在哪儿?难说,因为悟道是说不明白的,能说出来的就不是悟道。石板青苔,苍天绿水,曲径通幽,犹如一幅画,景在眼中,意呢?需要你琢磨,想明白了,叫悟道,如迦叶般会意微笑。
禅宗北祖神秀的心住于菩提,明镜台和尘埃这些个名相上。从明月,松间,清泉......来看,王维的禅机也还是落在这些名相上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禅意何在,王大诗人悟道了?说是不是,不是也是。
向佛修行,有缘即成;悟道成佛,没有慧根是寸步难行。
王维的诗是给王龙溪这样有慧根的人读的。
苏东坡好不好佛?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此公集儒道佛三家于一身,早年得意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乌台诗案被贬,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玩起了道家;受爱妾王朝云影响,晚年有心向佛,据说是了悟生死,是佛家。从《三言两拍》里几段苏轼和法印和尚参禅而引起的言语机锋故事来看,虽屡败屡战,终究悟性不足,参禅之事,不了了之。
最近读了东坡的《定风坡·莫听穿林打叶声》心中一亮。
如果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是摆脱了富贵与贫贱名相的挂碍,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则道出了佛法之精髓。
佛陀一生说法,始终贯穿不执著和中道。
不执著,是不执著于任何名相,用现代话说是不执着于任何事物。任何事物-----佛教称“有为法”----因缘(缘,条件)而生的事物,正如《金刚经》最后一句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把你看到,听到,感觉到和想到的(如菩提树,明镜台和灰尘,或明月,松间,清泉)当成长久存在去依附,叫执着,亦称着相。
何谓中道?即不落事物两端。一切事物(有为法)都有两端,《心经》有浓缩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生灭,垢净,增减等等都是事物的两极端。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说的更详细。
执着于事物两端,即着相。
苏东坡拿竹杖芒鞋和马比较,虽“不怕”,但还是着了竹杖芒鞋和马的相了,与神秀有一比。
南宗慧能宣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何处染尘埃,于是五祖把衣钵传给了慧能。
风雨,晴是两自然现象,东坡拿来暗喻人生的顺与不顺。现在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是慧能徒孙。
东坡的“禅诗”是钱德洪们能读懂的。
2022捱夏随笔----禅和悟
2022捱夏随笔----禅和悟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