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读后,叫我至今忘记不得,这篇课文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作的《卖炭翁》。这首诗用一个典型的独特事例来表现普遍的民生状况。诗中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生活,通过他到集市卖炭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腐败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腐败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开头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南山里艰辛的劳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老人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木炭,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他的希望。“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只要他把木炭按照市价卖出去,自己的衣食就有了。他就满足了,自己能养活自己就够了,他就在没有其他欲望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为了让炭有个好价钱,老人就在一个风雪天,赶着牛车到集市去卖炭。“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该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吧。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可是就在这“牛困人饥”时后,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得到毫无用处的一匹红纱一丈绫,没有得到一分钱来钱换衣食,饿着肚子,走回南山,可是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这情景真是叫人悲哀。
假若那些“宫使”发发慈悲,就是压点价钱,给卖炭翁几两银子 ,也许就解决了他眼前的危急,他还可以继续回去烧炭。你给他“一匹红纱,一丈绫,”,他拿去是一点作用就没有,也许这个卖炭老人会冻死饿死在“南山。”天啊,自食其力的百姓,为何一点点微薄的要求为啥就得不到呢?
高尔基说:“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小时候读《卖炭翁》,只是感觉文中的老人太凄凉,官吏太霸道。人到中年,再读《卖炭翁》,忽然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和文中类似的老人,时代变了,但是生活在底层的老人,仍旧很困苦。因为老人跟不上时代的车轮。很多人呼吁让时代的列车等一等老人,让老人都跟上来。现实却告诉我们,时代不可能等待任何人,时代要淘汰那些老人,连招呼都不会打一个的。我这里且举一例,就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如今的
诸多的智能化,让老人们不知所措,加上社会规则太多,就更加把老人逼到了狭窄的空间里。比如用手机微信收付款,就把许多老人逼到了“卖炭翁”的境地。
端午节,一个50多岁的农村老大娘,到集镇去销售自己辛苦进山摘来的粽子叶,她要价不高。只要二元钱一把,(一把十张粽叶)一个公务员模样的来买三把,一共六元钱。老大娘很高兴的让他挑选好叶子,可是这个公务员身上没有零钱,却要用“微信”支付。老大娘不会用微信,一个智能二手手机,老是“卡顿”,就是打不开。结果公务员发急了,就抛下粽子叶走了。老大娘顿时怄气起来,好容易等个顾客,又被倒霉的“微信”弄掉了。
还有一个古稀老人,推着60来斤的一小车黄瓜去集镇去销售。老人知道今年的黄瓜虽然丰收,但是毫不值钱,2角一斤算是好的。老人打算把黄瓜贱价卖掉,给家里买点油盐,给自己打一斤酒喝。老人在街头等啊更啊,等了好久好久,才见到一个时髦女子来问他的黄瓜,说好价格就2角一斤,女子选了八斤,合计一元六角钱。老人心想,今天买盐的钱有了。谁知那时髦女子身上也没有零钱,要用微信支付。老人傻眼了,他是老样式的手机,只会通话用,无法接收钱,再说他也不会提去微信里的款。老人哀求女子给现金,可是那个女子就是没有一元六角钱……结果双方不欢而散,卖黄瓜的老人连声叹气……“如今是要把老人逼上绝路啰!”
对于这一类卖粽叶,卖黄瓜的老人,他们跟不上时代,就需要社会去关爱。这个社会最大的善良,就是“雪中送炭”。 “勿以善小而不为”,假若我们人人出门时都在身上带一点零钱,那就是天大的善举,因为你的零钱可能就是底层人急需的“口粮”。就是卖粽叶大娘的福音,就是卖黄瓜老人的盐钱……
假如对方是卖炭翁,您是来卖炭的,你看上老人的炭,老人遇到要买炭的人,但是不知道如何收钱,因此小小生意没做成。那就意味着他要继续饿着,继续在寒风里冻着。俗话说:“因为自己淋了雨,所以懂得给别人撑伞。”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角色,带点零钱出门,遇到乡下来的老人、遇到靠做小生意过活的老人,才能顺溜地做成买卖。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在偏远乡下的时候,手机可能没有信号,老人的生意就更难做了。我们直接施舍老人,也许老人会拒绝,但是你通过买卖的形式,予以关爱,就是给了老人体面,也发了一次善心。若是你要帮助老人,那就顺从老人的本意,做正规的买卖。花钱不多,但是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卖炭翁的牛车到了城里,老人忍住饥饿冒着寒冷卖炭,还没有赚到钱,却遇到了趾高气扬的官差,强行把炭拉到宫里,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作为报酬。官吏做的是锦上添花。可是老人很厌恶,因为这些富贵人家的东西,老人用不上也卖不掉,他心疼自己的一车炭。你若是要帮助老人,那就顺从老人的本意,做正规的买卖。给他现实的几钱银子,这样双方都是雪中送炭。作为先富起来的你,有钱,也在花钱,你在高端店铺消费,在大型广场花钱——金钱流入富人的口袋,而不是穷人的口袋。钱给了不缺钱的人,厄运却专找苦命人。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幕。但是底层的人,难以受益。看清了老人的“买卖”困难,你就会理解什么这年头,为什么还要记得身上随时带点零钱。
人的这一生,与其趾高气扬地做善事,不如默默无闻地帮助身边困难的老人,带点小钱出门,(一定不要带假币,避免误伤老人)每天都可以有举手之劳的善举。
《光明日报》上有一句话说得好:“老年人过得体面,生活得便捷,是社会正义的一部分。”关爱老人,不是口号,而是要从小事一步步做起,你的身边带点零钱,给做小生意的老人,善举虽小,但也是人间的一盏灯,是时代的一抹亮光。
2023年8月2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为人做善举也很简单
为人做善举也很简单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