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导读1.细读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一本了不起的、伟大的小说,我们怎么去读呢?
  我们今天一起走进“红楼梦导读”。
  我自己是小学5年级开始读《红楼梦》的,一经入目,便不能释手。今天,引领大家共读,又唤起我多年前的读书热情和乐趣。
  
  01
  文本细读。
  《红楼梦》一书蕴含的人情世故、妙想哲思,体味不尽,也述说不尽。我们只有细读,通过咬文嚼字,深刻细致分析,才能入乎其内,获得出乎其外的超妙体悟。关于文本细读,我们以前有专题讲座,这里不再赘述。我自己在细读《红楼梦》时,虽然对红书故事早已熟知,但除了享受之外依然心怀“好奇”,因此在阅读时自然多了几分乐趣。所谓“好奇”,是文本细读的常用方法,即我们常说的“猜读”、“鉴赏”、“叙事”策略,这些大家并不陌生。
  私意以为,我们读红书,若能读其故事,又能赏其意蕴,实乃欣幸之事。
  那我们为什么要共读《红楼梦》这本书呢?原因有三点:
  《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其哲学思想深刻沉厚、宗教意识高超宏大、心理分析曲折幽微、艺术形式巧妙多变,要看懂这部经典必须正襟危坐,全神贯注,那是费神且愉悦的阅读享受。
  《红楼梦》非常“好看”。无论翻开任何一回,都叫人无法释手,想追看下去。
  《红楼梦》雅俗共赏。十八世纪乾隆盛世中国文学冒出了《红楼梦》这座巍巍高峰,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集大成的旷世杰作,我们应当感到无比骄傲,更应当全力呵护、珍惜这部天下第一书。
  最重要的一点,《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举足轻重。
  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十九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的小说,似乎没有一部能超越《红楼梦》,即使在今天,在我阅读的范围内要我选出五本“枕边书”,一定会包括《红楼梦》。《红楼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隐林林总总,兴起“红学”、“曹学”,至今方兴未艾。
  
  02
  读懂小说。
  《红楼梦》版本很多,我们以程乙本为蓝本,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等,学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
  曹雪芹是天才,他成长在十八世纪的乾隆时代,中国文化由盛入衰,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传统,在《红楼梦》中样样推陈出新,以他的极度敏感,谱下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枯荣的无常,以及人生命运的变幻起伏,成就一阕史诗式、千古绝唱的时代挽歌。我们要深度解析曹雪芹的“全知”叙事方法:
  其一,作者隐形。
  神龙见首不见尾,脱离开中国小说的说书传统,也没有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小说作者现身说教。
  其二,视角转换。
  叙事观点的转换灵活,因时制宜。例如大观园的呈现:大观园是《红楼梦》最主要的场景,如何介绍这些主景?读者第一次游大观园是跟贾政进去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落成,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宝玉,到园内巡视题咏,因此大观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随着贾政的视角而涌现。贾政是《红楼梦》中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观园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园林场所,是皇妃女儿的省亲别墅、家庭聚会的地方。功能意义完全合乎儒家伦理的社会性,因此透过贾政视角的大观园是写实的、静态的,读者这时看到的大观园就如同一幅中规中矩的工笔画。我们再游大观园,导游换成了刘姥姥,从刘姥姥的观点看出去,大观园完全换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由于刘姥姥的出现,大观园突然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热闹起来。刘姥姥是个乡下老妪,她眼中看到的大观园无一处不新奇,大观园变成了游乐园,如同哈哈镜中折射出来的夸大了数倍的景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尽了园中的奇花异草,但刘姥姥这个人物远不止于一位乡下老妪,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说是一个“土地神”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机带进了大观园,使得大观园的贵族居民个个喜上眉梢,笑声不绝。刘姥姥把“省亲别墅”的牌坊看成“玉皇宝殿”,事实上大观园的设计本来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只是天上的“太虚幻境”时间是停顿的,草木长春,而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春去秋来,时间不停运转,最后终于倾颓,百花凋谢。利用不同的叙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大观园多层次的意义,一一展现出来,这是《红楼梦》的“现代性”之一,也是我们细读《红楼梦》的意义所在。
  其三,主旨宏大。
  《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是贾府的兴衰,也就是大观园的枯荣,最后指向人世的沧桑、无常,以及“浮生若梦”的佛道思想。大观园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的家宴上,刘姥姥这位土地神仙把人间欢乐带进了贾府,她在宴会上把贾府上下逗得欢天喜地,乐得人仰马翻。那一段,描写各人的笑态是《红楼梦》最精彩的片段,整个大观园都充满了太平盛世的笑声。第一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死缠绵潇湘闻鬼哭”,此时贾府已被抄家,黛玉泪尽人亡,贾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贾母为了补偿宝钗仓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宝钗举行一场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怀心思,强颜欢笑,鼓不起劲来。一场尴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贾府的颓势败象,宝玉独自进到大观园中,“只见满目凄凉”,几个月不到,大观园已瞬息荒凉,宝玉经过潇湘馆,闻有哭声,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于是宝玉大恸。荒凉颓废的大观园里,这时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两场家宴,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尽了贾府及大观园的繁盛与衰落,一笑一哭,大观园由人间仙境沉沦为幽魂鬼域。大观园走向败落的关键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贾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画、四儿等人皆被赶出大观园,芳官等几个小伶人也被发放,连宝钗避嫌也搬出大观园,一夕间,大观园顷刻萧条,黯然失色。抄大观园的起因是在大观园中,贾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只绣春囊,一只绣春囊颠覆了贾府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整个道德秩序,这只绣春囊不过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两人互赠的纪念物,可是在贾府长辈王夫人、邢夫人眼中,就如同“伊甸园中爬进了那条大毒蛇”(夏志清语),危及了大观园内小姐们的纯真。这就牵涉到儒家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主张,斫伤了人的自然天性,这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提出的抗议。曹雪芹是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会将绣春囊交在一个十四岁的傻大姐手里,傻大姐没有任何道德偏见,也无从做任何道德判断,绣春囊上那对赤条条抱在一起的男女,在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里,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图”。这对王夫人、邢夫人这些冥顽不化的卫道者是多大的讽刺。
  其四,景观如幻。
  多年来,一些红学家四处勘查、寻找《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址,有人认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断定是南京江宁织造府的花园,还有人说是袁枚的随园,但很可能大观园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园”,是他创造的人间“太虚幻境”。大观园是一个隐喻,隐喻我们这个红尘滚滚的人世。其实,我们都在红尘中的大观园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最后宝玉出家,连他几曾留连不舍的大观园,也只是镜花水月的一个幻境罢了。
  
  03
  比较阅读。
  《红楼梦》的版本是门大学问。在众多版本中,可分两大类,即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的手抄本,止于前八十回,简称脂本;另一大类是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伟元与高鹗整理出来印刻成书,世称程高本,第一版成于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甲本一问世,几十年间广为流传,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适用新式标点标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获得《红楼梦》“标准版”的地位。我们细读的就是程乙本,但也结合其他版本进行拓展阅读,特别是庚辰本《红楼梦》,其注释十分详细,有助于初读《红楼梦》者对照阅读。庚辰本是诸脂本中比较完整的一个,共七十八回,其底本年代早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认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
  一是捕捉人物语言。
  人物塑造是《红楼梦》小说艺术最成功的地方,无论主要、次要人物,无一不个性鲜明,举止言谈,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钟,这是一个次要角色,出场甚短,但对宝玉意义非凡。宝玉认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浊臭逼人”,尤其厌恶一心讲究文章、追求功的男人,如贾雨村之流,连与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宝玉,他也斥之为“禄蠹”。但秦钟是《红楼梦》中极少数受宝玉珍惜的男性角色,两人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同进同出,关系亲密。秦钟夭折,宝玉奔往探视,庚辰本中秦钟临终留给宝玉这样一段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这段临终忏悔,完全不符秦钟这个人物的个性口吻,破坏了人物的统一性。秦钟这番老气横秋、立志功名的话,恰恰是宝玉最憎恶的。如果秦钟真有这番利禄之心,宝玉一定会把他归为“禄蠹”,不可能对秦钟还思念不已。再深一层,秦钟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又具有象征意义,秦钟与“情种”谐音,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警幻仙姑《红楼梦》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便成为《红楼梦》的关键词,秦钟与姐姐秦可卿其实是启发贾宝玉对男女动情的象征人物,两人是“情”的一体两面。“情”是《红楼梦》的核心,秦钟这个人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禄蠹”,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程乙本没有这一段,秦钟并未醒转留言。脂本多为手抄本,抄书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识见解,庚辰本那几句话很可能是抄书者自己加进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制造这种矛盾。
  二是解析人物行为。
  比较严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红楼梦》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独树一帜,最为突出,可以说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画上一大异彩。在描述过十二金钗、众丫鬟等人物后,小说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场,这两个人物横空而出,从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六回间二尤的故事多姿多彩,把《红楼梦》的剧情推往另一个高潮。尤二姐柔顺,尤三姐刚烈,这是作者有意设计出来一对强烈对比的人物。二姐与姐夫贾珍有染,后被贾琏收为二房。三姐“风流标致”,贾珍亦有垂涎之意,但她不似二姐随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五回,贾珍欲勾引三姐,贾琏在一旁怂恿,未料却被三姐将两人指斥痛骂一场。这是《红楼梦》写得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片段之一,三姐声容并茂,活跃于纸上。但庚辰本这一回却把尤三姐写成了一个水性淫荡之人,早已失足于贾珍,这完全误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贞烈女子的企图。庚辰本如此描写: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他出来,只剩小丫头们。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这里尤二姐支开母亲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设局让贾珍得逞,与三姐狎昵。而刚烈如尤三姐竟然随贾珍“百般轻薄”、“挨肩擦脸”,连小丫头们都看不过,躲了出去。这一段把三姐糟蹋得够呛,而且文字拙劣,态度轻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笔。程乙本这一段这样写: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致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傍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尤二姐离桌是有理由的,怕贾琏闯来看见她陪贾珍饮酒,有些尴尬,因为二姐与贾珍有过一段私情。这一段程乙本写得合情合理,三姐与贾珍之间,并无勾当。如果按照庚辰本,贾珍百般轻薄,三姐并不在意,而且还有所逢迎,那么下一段贾琏劝酒,企图拉拢三姐与贾珍,三姐就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红楼梦》这一幕最精彩的场景也就站不住脚了。后来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不贞,索回聘礼鸳鸯剑,三姐羞愤用鸳鸯剑刎颈自杀。如果三姐本来就是水性妇人,与姐夫贾珍早有私情,那么柳湘莲怀疑她乃“淫奔无耻之流”并不冤枉,三姐就更没有自杀以示贞节的理由了。那么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妇,她的惨死才博得读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这个人物写岔了,这绝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恐怕是抄书的人动了手脚。
  《红楼梦》作为一本了不起的、伟大的小说,我们怎么去读呢?
  我们今天一起走进“红楼梦导读”。
  我自己是小学5年级开始读《红楼梦》的,一经入目,便不能释手。今天,引领大家共读,又唤起我多年前的读书热情和乐趣。
  
  01
  文本细读。
  《红楼梦》一书蕴含的人情世故、妙想哲思,体味不尽,也述说不尽。我们只有细读,通过咬文嚼字,深刻细致分析,才能入乎其内,获得出乎其外的超妙体悟。关于文本细读,我们以前有专题讲座,这里不再赘述。我自己在细读《红楼梦》时,虽然对红书故事早已熟知,但除了享受之外依然心怀“好奇”,因此在阅读时自然多了几分乐趣。所谓“好奇”,是文本细读的常用方法,即我们常说的“猜读”、“鉴赏”、“叙事”策略,这些大家并不陌生。
  私意以为,我们读红书,若能读其故事,又能赏其意蕴,实乃欣幸之事。
  那我们为什么要共读《红楼梦》这本书呢?原因有三点:
  《红楼梦》是天下第一书。其哲学思想深刻沉厚、宗教意识高超宏大、心理分析曲折幽微、艺术形式巧妙多变,要看懂这部经典必须正襟危坐,全神贯注,那是费神且愉悦的阅读享受。
  《红楼梦》非常“好看”。无论翻开任何一回,都叫人无法释手,想追看下去。
  《红楼梦》雅俗共赏。十八世纪乾隆盛世中国文学冒出了《红楼梦》这座巍巍高峰,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集大成的旷世杰作,我们应当感到无比骄傲,更应当全力呵护、珍惜这部天下第一书。
  最重要的一点,《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举足轻重。
  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十九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的小说,似乎没有一部能超越《红楼梦》,即使在今天,在我阅读的范围内要我选出五本“枕边书”,一定会包括《红楼梦》。《红楼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隐林林总总,兴起“红学”、“曹学”,至今方兴未艾。
  
  02
  读懂小说。
  《红楼梦》版本很多,我们以程乙本为蓝本,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等,学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
  曹雪芹是天才,他成长在十八世纪的乾隆时代,中国文化由盛入衰,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传统,在《红楼梦》中样样推陈出新,以他的极度敏感,谱下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枯荣的无常,以及人生命运的变幻起伏,成就一阕史诗式、千古绝唱的时代挽歌。我们要深度解析曹雪芹的“全知”叙事方法:
  其一,作者隐形。
  神龙见首不见尾,脱离开中国小说的说书传统,也没有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小说作者现身说教。
  其二,视角转换。
  叙事观点的转换灵活,因时制宜。例如大观园的呈现:大观园是《红楼梦》最主要的场景,如何介绍这些主景?读者第一次游大观园是跟贾政进去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落成,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宝玉,到园内巡视题咏,因此大观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随着贾政的视角而涌现。贾政是《红楼梦》中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观园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园林场所,是皇妃女儿的省亲别墅、家庭聚会的地方。功能意义完全合乎儒家伦理的社会性,因此透过贾政视角的大观园是写实的、静态的,读者这时看到的大观园就如同一幅中规中矩的工笔画。我们再游大观园,导游换成了刘姥姥,从刘姥姥的观点看出去,大观园完全换了一幅景象。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由于刘姥姥的出现,大观园突然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热闹起来。刘姥姥是个乡下老妪,她眼中看到的大观园无一处不新奇,大观园变成了游乐园,如同哈哈镜中折射出来的夸大了数倍的景物。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尽了园中的奇花异草,但刘姥姥这个人物远不止于一位乡下老妪,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说是一个“土地神”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机带进了大观园,使得大观园的贵族居民个个喜上眉梢,笑声不绝。刘姥姥把“省亲别墅”的牌坊看成“玉皇宝殿”,事实上大观园的设计本来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只是天上的“太虚幻境”时间是停顿的,草木长春,而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春去秋来,时间不停运转,最后终于倾颓,百花凋谢。利用不同的叙事观点,作者巧妙地把大观园多层次的意义,一一展现出来,这是《红楼梦》的“现代性”之一,也是我们细读《红楼梦》的意义所在。
  其三,主旨宏大。
  《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是贾府的兴衰,也就是大观园的枯荣,最后指向人世的沧桑、无常,以及“浮生若梦”的佛道思想。大观园鼎盛的一刻在第四十回,贾母两宴大观的家宴上,刘姥姥这位土地神仙把人间欢乐带进了贾府,她在宴会上把贾府上下逗得欢天喜地,乐得人仰马翻。那一段,描写各人的笑态是《红楼梦》最精彩的片段,整个大观园都充满了太平盛世的笑声。第一百零八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死缠绵潇湘闻鬼哭”,此时贾府已被抄家,黛玉泪尽人亡,贾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贾母为了补偿宝钗仓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宝钗举行一场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怀心思,强颜欢笑,鼓不起劲来。一场尴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贾府的颓势败象,宝玉独自进到大观园中,“只见满目凄凉”,几个月不到,大观园已瞬息荒凉,宝玉经过潇湘馆,闻有哭声,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于是宝玉大恸。荒凉颓废的大观园里,这时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两场家宴,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尽了贾府及大观园的繁盛与衰落,一笑一哭,大观园由人间仙境沉沦为幽魂鬼域。大观园走向败落的关键在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贾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画、四儿等人皆被赶出大观园,芳官等几个小伶人也被发放,连宝钗避嫌也搬出大观园,一夕间,大观园顷刻萧条,黯然失色。抄大观园的起因是在大观园中,贾母丫鬟傻大姐拾到了一只绣春囊,一只绣春囊颠覆了贾府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整个道德秩序,这只绣春囊不过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两人互赠的纪念物,可是在贾府长辈王夫人、邢夫人眼中,就如同“伊甸园中爬进了那条大毒蛇”(夏志清语),危及了大观园内小姐们的纯真。这就牵涉到儒家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主张,斫伤了人的自然天性,这是曹雪芹借宝玉之口提出的抗议。曹雪芹是天才中的天才,他竟然会将绣春囊交在一个十四岁的傻大姐手里,傻大姐没有任何道德偏见,也无从做任何道德判断,绣春囊上那对赤条条抱在一起的男女,在这位天真痴傻的女孩眼里,竟是一幅“妖精打架图”。这对王夫人、邢夫人这些冥顽不化的卫道者是多大的讽刺。
  其四,景观如幻。
  多年来,一些红学家四处勘查、寻找《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原址,有人认定是北京恭王府,也有人断定是南京江宁织造府的花园,还有人说是袁枚的随园,但很可能大观园只存在曹雪芹的心中,是他的“心园”,是他创造的人间“太虚幻境”。大观园是一个隐喻,隐喻我们这个红尘滚滚的人世。其实,我们都在红尘中的大观园里,“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最后宝玉出家,连他几曾留连不舍的大观园,也只是镜花水月的一个幻境罢了。
  
  03
  比较阅读。
  《红楼梦》的版本是门大学问。在众多版本中,可分两大类,即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的手抄本,止于前八十回,简称脂本;另一大类是一百二十回全本,最先由程伟元与高鹗整理出来印刻成书,世称程高本,第一版成于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即程甲本,翌年(一七九二)又改版重印程乙本。程甲本一问世,几十年间广为流传,直至一九二七年,胡适用新式标点标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的程乙本出版,才取代程甲本,获得《红楼梦》“标准版”的地位。我们细读的就是程乙本,但也结合其他版本进行拓展阅读,特别是庚辰本《红楼梦》,其注释十分详细,有助于初读《红楼梦》者对照阅读。庚辰本是诸脂本中比较完整的一个,共七十八回,其底本年代早在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〇),认为是最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子。
  一是捕捉人物语言。
  人物塑造是《红楼梦》小说艺术最成功的地方,无论主要、次要人物,无一不个性鲜明,举止言谈,莫不恰如其分。例如秦钟,这是一个次要角色,出场甚短,但对宝玉意义非凡。宝玉认为“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浊臭逼人”,尤其厌恶一心讲究文章、追求功的男人,如贾雨村之流,连与他形貌相似而心性不同的甄宝玉,他也斥之为“禄蠹”。但秦钟是《红楼梦》中极少数受宝玉珍惜的男性角色,两人气味相投,惺惺相惜,同进同出,关系亲密。秦钟夭折,宝玉奔往探视,庚辰本中秦钟临终留给宝玉这样一段话:“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这段临终忏悔,完全不符秦钟这个人物的个性口吻,破坏了人物的统一性。秦钟这番老气横秋、立志功名的话,恰恰是宝玉最憎恶的。如果秦钟真有这番利禄之心,宝玉一定会把他归为“禄蠹”,不可能对秦钟还思念不已。再深一层,秦钟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又具有象征意义,秦钟与“情种”谐音,第五回贾宝玉游太虚幻境,听警幻仙姑《红楼梦》曲子第一支《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情种”便成为《红楼梦》的关键词,秦钟与姐姐秦可卿其实是启发贾宝玉对男女动情的象征人物,两人是“情”的一体两面。“情”是《红楼梦》的核心,秦钟这个人物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庚辰本中秦钟临终那几句“励志”遗言,把秦钟变成了一个庸俗“禄蠹”,对《红楼梦》有主题性的伤害。程乙本没有这一段,秦钟并未醒转留言。脂本多为手抄本,抄书的人不一定都有很好的学识见解,庚辰本那几句话很可能是抄书者自己加进去的。作者曹雪芹不可能制造这种矛盾。
  二是解析人物行为。
  比较严重的是尤三姐一案。《红楼梦》次要人物榜上,尤三姐独树一帜,最为突出,可以说是曹雪芹在人物刻画上一大异彩。在描述过十二金钗、众丫鬟等人物后,小说中段,尤氏姐妹二姐、三姐登场,这两个人物横空而出,从第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六回间二尤的故事多姿多彩,把《红楼梦》的剧情推往另一个高潮。尤二姐柔顺,尤三姐刚烈,这是作者有意设计出来一对强烈对比的人物。二姐与姐夫贾珍有染,后被贾琏收为二房。三姐“风流标致”,贾珍亦有垂涎之意,但她不似二姐随和,因而不敢造次。第六十五回,贾珍欲勾引三姐,贾琏在一旁怂恿,未料却被三姐将两人指斥痛骂一场。这是《红楼梦》写得最精彩、最富戏剧性的片段之一,三姐声容并茂,活跃于纸上。但庚辰本这一回却把尤三姐写成了一个水性淫荡之人,早已失足于贾珍,这完全误解了作者有意把三姐塑造成贞烈女子的企图。庚辰本如此描写:当下四人一处吃酒。尤二姐知局,便邀他母亲说:“我怪怕的,妈同我到那边走走来。”尤老也会意,便真个同他出来,只剩小丫头们。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小丫头子们看不过,也都躲了出去,凭他两个自在取乐,不知作些什么勾当。这里尤二姐支开母亲尤老娘,母女二人好像故意设局让贾珍得逞,与三姐狎昵。而刚烈如尤三姐竟然随贾珍“百般轻薄”、“挨肩擦脸”,连小丫头们都看不过,躲了出去。这一段把三姐糟蹋得够呛,而且文字拙劣,态度轻浮,全然不像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笔。程乙本这一段这样写: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他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致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傍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尤二姐离桌是有理由的,怕贾琏闯来看见她陪贾珍饮酒,有些尴尬,因为二姐与贾珍有过一段私情。这一段程乙本写得合情合理,三姐与贾珍之间,并无勾当。如果按照庚辰本,贾珍百般轻薄,三姐并不在意,而且还有所逢迎,那么下一段贾琏劝酒,企图拉拢三姐与贾珍,三姐就没有理由,也没有立场暴怒起身,痛斥二人。《红楼梦》这一幕最精彩的场景也就站不住脚了。后来柳湘莲因怀疑尤三姐不贞,索回聘礼鸳鸯剑,三姐羞愤用鸳鸯剑刎颈自杀。如果三姐本来就是水性妇人,与姐夫贾珍早有私情,那么柳湘莲怀疑她乃“淫奔无耻之流”并不冤枉,三姐就更没有自杀以示贞节的理由了。那么尤三姐与柳湘莲的爱情悲剧也就无法自圆其说。尤三姐是烈女,不是淫妇,她的惨死才博得读者的同情。庚辰本把尤三姐这个人物写岔了,这绝不是曹雪芹的本意恐怕是抄书的人动了手脚。
  三是揣摩人物心理。
  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写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全书最动人的章节之一。晴雯与宝玉的关系非比一般,她在宝玉的心中地位可与袭人分庭抗礼,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中,两人的感情有细腻的描写。晴雯貌美自负,“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像林妹妹”,可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后来遭谗被逐出大观园,含冤而死。临终前宝玉到晴雯姑舅哥哥家探望她,晴雯睡在芦席土炕上:
  幸而被褥还是旧日铺盖的,心内不知自己怎么才好,因上来含泪伸手,轻轻拉他,悄唤两声。当下晴雯又因着了风,又受了哥嫂的歹话,病上加病,嗽了一日,才朦胧睡了。忽闻有人唤他,强展双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一把死攥住他的手,哽咽了半日,方说道:“我只道不得见你了!”接着便嗽个不住。宝玉也只有哽咽之分。晴雯道:“阿弥陀佛!你来得好,且把那茶倒半碗我喝。渴了半日,叫半个人也叫不着。”宝玉听说,忙拭泪问:“茶在那里?”晴雯道:“在炉台上。”宝玉看时,虽有个黑煤乌嘴的吊子,也不像个茶壶,只得桌上去拿一个碗,未到手内,先闻得油膻之气。宝玉只得拿了来,先拿些水,洗了两次,复用自己的绢子拭了,闻了闻,还有些气味,没奈何,提起壶来斟了半碗,看时,绛红的,也不大像茶。晴雯扶枕道:“快给我喝一口罢!这就是茶了。那里比得咱们的茶呢!”宝玉听说,先自己尝了一尝,并无茶味,咸涩不堪,只得递给晴雯。只见晴雯如得了甘露一般,一气都灌下去了。
  这一段宝玉目睹晴雯悲惨处境,心生无限怜惜,写得细致缠绵,语调哀婉,可是庚辰本下面突然接上这么一段:宝玉心下暗道:“往常那样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处;今日这样。看来,可知古人说的‘饱饫烹宰,饥餍糟糠’,又道是‘饭饱弄粥’,可见都不错了。”这段有暗贬晴雯之意,语调十分突兀。此时宝玉心中只有疼怜晴雯,哪里还舍得暗暗批评她,这几句话,破坏了整节的气氛,根本不像宝玉的想法,倒像手抄本脂砚斋等人的评语,被抄书的人把这些眉批、夹批抄入正文中去了。程乙本没有这一段,只接到下一段:宝玉看着,眼中泪直流下来,连自己的身子都不知为何物了……
  
  04
  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是曹雪芹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是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全书充满了对过去繁华的追念,尤其后半部写到贾府的衰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哀悯之情,跃然纸上,不能自已。后四十回作者高鹗,与曹雪芹家世不同,个人遭遇迥异,很难写出如此真挚的个人情感来。通读全书,《红楼梦》前大半部是写贾府之盛,文字华丽,后四十回是写贾府之衰,文字萧疏,这是应情节所需,非功力不逮。
  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其实,后四十回写得精彩异常的场景真还不少。试举一两个例子:一是宝玉出家,二是黛玉之死。
  宝玉出家。
  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这个画龙点睛式的结尾,恰恰将整本小说撑了起来,其意境之高、其意象之美,是中国抒情文字的极致。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低昂。
  黛玉之死。
  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两回写黛玉之死又是另一座高峰,是作者精心设计、仔细描写的一幕摧人心肝的悲剧。黛玉夭寿、泪尽人亡的命运,作者明示暗示,早有铺排,可是真正写到苦绛珠临终一刻,作者须煞费苦心,将前面铺排累积的能量一股脑儿全部释放出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十分聪明地用黛玉焚稿比喻自焚,林黛玉本来就是“诗魂”,焚诗稿等于毁灭自我,尤其黛玉将宝玉所赠的手帕(上面题有黛玉的情诗)一并掷入火中,手帕是宝玉用过的旧物,是宝玉的一部分,手帕上斑斑点点还有黛玉的泪痕,这是两个人最亲密的结合,两人爱情的信物。如今黛玉如此决绝将手帕扔进火里,霎时间,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形象突然暴涨成为一个刚烈如火的殉情女子。手帕的再度出现,体现了曹雪芹善用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高妙手法。
  宝玉出家,黛玉之死,这两场是全书的关键,可以说是《红楼梦》的两根柱子,把整本书像一座大厦牢牢撑住。如果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就会像座大厦轰然倾颓。应该说,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此生幸事。
  《红楼梦》雅俗共赏,所得自是各有深浅。细读,体大思精,掌握全书真意,在一字一句、一段一落之中,可谓巨细靡遗,中边俱甜。忍不住要说:
  “慢慢走,好好欣赏啊!”
  
《红楼梦》导读1.细读红楼梦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