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杂文 > 文化旅行记

文化旅行记

前记:当听到老舍文学院要送文学到基层的消息,内心是难掩激动之情的,虽然经常写一写小文,仅限于自主写作,就文字的质量而言,充其量也就仅限于文学爱好者。能被批准参加如此专业化的培训,内心怎能不激动呢?五天的学习,全封闭式管理,再看看满负荷的课程安排,内心也有忐忑,既来之,则学之,内心无数次告诫自己:要珍惜!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晴
  为了参加这次培训,昨天晚上就进入了状态。早早休息,连读书打卡,日记都差点耽搁了,全力以赴,只为了保持身体无恙。
  要参加这次培训,恰好赶上老公出差,儿子极不情愿地说:“你们都走了,我就成了留守儿童,像我这个年纪,很容易学坏的,变成一个坏孩子”。已经成年的儿子说的虽是玩笑,但是,心里还是有点忐忑: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把儿子一个人放家好几天时间。临行,给他准备了早饭、午饭、第二天上班要带的饭;要吃的零食,要吃的水果。儿子看着我忙活,笑着说:“您备这么多吃的,会把我撑死的,我这也不知饥饱的,等警察一问案情,敢情是让亲妈撑死的。这让警察很为难。”听了这话,有点心安了。
  原是十点报道,司机路熟,半个小时就到了青龙湖的天湖会议中心。疫情期间,防控措施不能放松,办理入住,戴口罩,扫健康码,一样都不能少。办好入住手续,从签到处到宿舍,要沿着栈道穿湖而过,秋日的青龙湖,水波如皱,湖光山色,野鸭成群结队,惬意地游荡,心情一下子就松弛了。
  上午简单的开班准备会后,下午2:00,培训在嘹亮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隆重开始。北京市文联,房山文联领导悉数到会。开班典礼,领导讲话简明扼要。
  第一课,由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老师隆重开讲《文学创作的根与魂》,两个小时的课程,教室及其安静,陈宁书记就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讲得条清理晰,通俗易懂,接地气。她在讲述一些文学作品以偏概全时,用了忙人摸象的例子,生动形象。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很有岁月逆转的感觉。
  混迹在一大群文化人中,感觉自己像那个《滥竽充数》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嗨!先悄悄地混着,反正,班里很多人只知道我的网名,就连凸凹主席都喊我“守山人”,估计,真名实姓,没几个人知道。
  希望五天后,自己的文学水平有所长进,文化文学修养,能再进一步。这样想着,眼前的青龙湖,愈加静谧,深邃的魅力。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晴
  培训进入第二天,青龙湖秋高气爽,湖光秋色甚是靓丽。早起(其实也没有早),在湖边的步道散步后,正是进入培训的节奏。
  今天的课程是《新诗的鉴赏与写作》,由北京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德领老师主讲,王老师利用一天的时间,把中国新诗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梳理。这个跨越百年的诗歌之旅,犹如穿越时空,在每一个诗歌历史的驿站驻足、浏览,陶醉在中国新诗的字里行间。诗表情,诗言志,是中华诗文化的根基,有了牢固的文化基石,长短句子就是顺应心声的流淌。
  一天课程结束,被陈主席临时抓差,要在晚上的小说,诗歌作品讨论会上发言。
  陈主席话一出,我的心紧张得缩小了一号。晚饭时间,赶紧临时抱佛脚,以最快的速度,把三篇小说再次通读了一遍。不过,当面说人不是,还真有点难堪。那就只能拿陈主席作品说事儿,因为自认为和陈主席私交还可以,就像相声里说的:就得拿熟人开挂!不过,另一位学员的作品,也顺便提了一些意见。而最后专家点评环节,对另一位学员的点评,我说得还算准确。心里暗自得意了一下,就这么短的时间,可以准确看出不足,说明我的眼力还不错呢!
  下课后,直接回宿舍,把自己放平,然后蜷在床上,对照着今天的课程,整理笔记,一天结束,满满的收获,有感而发,既然今天的课程是讲诗,那就凑四句,学以致用:
  天湖谙把秋心醉,字里文中把梦寻。
  最是潸然情动处,良师娓娓点迷津。
  
  2020年10月23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是封闭培训的三天,早晨起床,手抄论语,准备读书打卡。然后从宿舍出发,沿青龙湖步道绕大弯去吃早饭。
  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蓝天,朗日,青龙湖微波荡漾,满目蔚蓝。许是早起,意识还未完全清醒,竟然分不清是天映蓝了湖,还是湖映蓝了天,天水一色的景致,一下子让心宁静了。九点课程在歌声中开始,今天的课程分两部分,上午由北京文学执行主编杨晓升老师主讲《报告文学选题的意义及其策划》,杨老师用实操的技巧,讲述报告文学的创作:选题和策划在成功的报告文学中的意义和作用。老师重点强调,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必须有一个好的选题和静心的策划。用实例说明好的报告文学如何选题,策划。这对于如我一样的文学爱好者而言,如沐甘霖。连时间,似乎比往日过得快了许多。
  下午的课程,是著名作家叶梅老师主讲《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三个关键词上》。对于文学重要的题材之一的小说,很多人都在说,小说就是讲故事。如何讲好故事,也是有手段的,下午三个小时,跟着老师学手段,那真是一件幸事。
  如果说一天的课程是理论知识,那么,晚上的点评课则是真刀真枪的实战演练。王升山老师讲的很透彻,对于学员的作品,一针见血指出好与不好的关键点。两个半小时的点评时间,大家意犹未尽,课程结束,很多文友簇拥着王老师提问,那情形,学员们俨然成了追星族。追星,有什么不好呢?追着星光,会在文学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
  一天满负荷的课程下来,感觉体力有点吃不消。晚饭,刻意多吃了几块肉,听说,吃肉可以健脑,给自己补给能量,是非常必要的。晚上回到宿舍,躺在床上,一动都不想动,想起老师们说的话:文学创作是一个体力活。信矣!还是动了一下脑子,写下今天的感想:
  天湖丽日水浮烟,心共群俦话秋篇。
  谁引文思寻好句?聆师钦赠点睛言。
  
  2020年10月24日 星期六 晴
  封闭培训第四天,今天的课程继续由叶梅老师讲授《中短篇小说的创作》,老师根据学员们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在讲到短篇小说部分,老师现场对一位学员的小说进行点评,老师在点评中用另一篇微小说做对比,其中的问题便一目了然。今天老师的金句是:小说就是讲故事,讲熟悉的生活故事。要善于把不熟悉的生活变成熟悉的生活。这是今天的重要收获!
  今天的另一个收获,便是下午的散文创作课,由刘大先老师主讲。说起刘大先老师,只觉得名字特别熟,却想不起来为什么熟。听轻轻院主一说,恍然大悟,原来,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首都职工文学创作研修班,听过大先老师的课。当时赶上两会期间,安保加强,七拐八绕赶到课堂,已经迟到一半课时,还没挺过瘾,就下课了,和大先老师算是“半节课之师”。一看课表,大先老师要用两个半天时间讲散文创作,难掩喜悦的心情,真是老天眷顾。
  悄悄和学友调换座位,坐在教室第一排,听老师讲他路上的所思所想,老师的看似闲言碎语中,道出了散文的特性:形散神不散。在对中西文学发展史进行对比中,系统了解散文的发展历史。在大先老师介绍的阅读书目中,有一本《古文观止》是我眼下正在读的。心里有点小确幸,误打误撞,居然和老师的推荐不谋而合。
  晚饭后,先学习老舍文学院的专题片,内容是中外文学的论坛,系统介绍了了京味文学。老舍文学院,已经成为向国内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能参加老舍文学院的学习培训,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晚上的诗歌朗诵会,是学员原创作品的部分展示,氛围轻松热烈,使一天紧张的神经得到最大的疏解。朗诵会,薆来院主被委以主持人的重任。而我,也是平生第一次在那么多陌生人面前朗诵,我有多么紧张呀!篡改一句歌词来形容:只见握麦的手在台上颤抖。不管怎样,总是顺利地把一篇作品进行了展示,这,又是一个收获。
  金秋十月,果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晴(有轻雾)
  早起,室友轻轻去跑步,我在屋里象往天一样,抄书,阅读打卡。看到手机的备忘录,才意识到今天是培训的最后一天。时间过得好快,几天的培训课程,老师反复强调,文学创作语言要有新意,不能讲套话,可是我还是想用一句套话,时光荏苒,突然就有些不舍。
  自从爱好文学以来,零星地也参加过这样、那样的培训,讲座,但象这么综合性集中学习,还是第一次。因为几年的退休生活,让自己变得懒散,这么大强度的课程安排,有点紧张,在课堂上时常走神,有时恍惚回到了学生时代,有一点备战高考的感觉。老师们恐怕知识有遗漏,进行填鸭式地灌输;每晚升山老师的讲评,就是怕大家消化不良给喂的“健胃消食片”。
  上午的课程继续跟着大先老师去漫游散文世界,与各个时代的名人名家邂逅。然后欣赏他们的文学作品,洞悉他们在文学道路上浓墨重彩的痕迹。大先老师很幽默,他对新世纪散文的研究,评判独具特色。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下午的结业式,领导讲话,同学们分享学习心得,每个人的收获和心得都是独到的。必须得用一句文学的套话来概括,那就是“百家争鸣”。颁发结业证书时,真是难掩喜悦,这种心情不仅仅是我,可能每个人的感受都如我一般,因为他们的面容泄露了他们的内心。
  结业完毕,大家合影留念,挥手告别,依依不舍,这些也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套话,可是必须要用,似乎只有这些词语,句子,才可以表达完整的心情。
  返回的路上,我们几个同来者意犹未尽地谈学习收获。虽然都是一把年纪,谈笑风生如朗朗少年。想用散文课大先老师对一路风光后的结语:匆匆走过,归来依旧少年!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对不起,我又一次用了文学的套话。
文化旅行记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