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一生的学习励志句子

只有不断的拼搏才懂得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一段励志的文案让正在迷茫的学生找到方向。励志的口号可以加强我们的毅力,生活中有那些满满励志的文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受益一生的学习励志句子》,希望对您有帮助。

受益一生的学习励志句子【篇一】

1.我拼我搏,付出定有回报;为复兴中华,誓读名牌大学。

2.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3.今天选择努力,明天成功选择你。

4.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5.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常笑脸,轻松迎高考!

6.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7.含泪播种,含笑收获。

8.奋斗的双脚在踏碎自己的温床时,却开拓了一条创造之路。

9.长蔓植物依附着支物向上爬,当它爬到比支撑它的支物不高时,它又窥伺着另一株支物。

10.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11.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12.细节决定成功,点滴铸就辉煌。

13.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

14.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15.团结拼搏,求实进取!

16.梅花香自苦寒来,状元之花年年开

17.作为一次经历,失败有时比成功更有价值。失败可以给我们留下更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思考。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充满光明。

19.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20.腰板挺得笔直的人,终究不会走在攀登者队伍的前列。

受益一生的学习励志句子【篇二】

21.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22.为了开一次花,它付出了比别的树种更长久的努力。

23.没有失败,只有停止成功。

24.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25.弱者认命,强者抗命。

26.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惟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27.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28.攀登者智慧和汗水,构思着一首信念和意志的长诗。

29.十二春秋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30.在林荫路上散步不值得称赞,攀登险峰才有真正的乐趣。

31.天才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32.勤学苦练硕果累累,虚度光阴两手空空。

33.意志能使生命继续,奋斗能使人生辉煌。

34.态度决定一切,习惯成就未来。

35.决战中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36.生活因拼搏而存在,拼搏因生活而永恒。

37.无穷的伟大,也是从“一”开始的。

38.盆景秀木正因为被人溺爱,才破灭了成为栋梁之材的梦。

39.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40.正是礁石的阻挡,才使浪花显得美丽。

.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编推荐

让你受益一生的励志说说短语




1、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2、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3、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4、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5、我们必须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6、一个人的梦想也许不值钱,但一个人的努力很值钱。

7、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8、这个世界不是因为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该做什么。

9、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10、真正能让你倒下的,不是对手,而是你绝望的内心。

11、所有的忧伤都是过往,当时间慢慢沉淀,你会发现,自己的快乐比想象的多得多。

12、生活总会给你另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叫明天。

13、强大的信心,能克服来自内心的恶魔,产生无往不胜的勇气。

14、宁愿辛苦一阵子,不要辛苦一辈子。

15、远大的目标非常重要,一定要有成功的企图心,而且越大越好。

16、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17、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18、过去不等于未来;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采取更大量的行动。

19、一个人只有在全力以赴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20、现在不玩命,将来命玩你, 现在不努力,未来不给力。

21、一生中你唯一需要回头的时候,是为了看自己到底走了多远。

22、一旦立下目标,不达目标绝不罢手,方可成功。

23、你相信你行,你就活力无穷;你认为你自已不行,就会精神萎靡。

24、人生的路,说长也很长,说短也很短。偶遇不幸或挫败只能证明某一时候某一方面的不足或做得不够。

25、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那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

老人言受益一生的老话


老人言受益一生的老话

【做东】朋友们聚会,主动大方者说:今天我做东,请大家吃烤鸭。这里做东是主人请客的意思。做东源自春秋时期,它的初起义是主人的意思。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为由请求秦国撤兵。他派出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郑国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中缺乏资财食用,就可以由郑国来供应,这样做对秦国有利无害。后来秦国果然撤军,晋国军队无奈也只好作罢。舍郑以东道为主,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

在《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从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我们所说的房东、股东、东家、做东等,其实都是从以上两篇文献中演化而来的。

【做秀】做秀是主观故意将亮点显摆给公众,目的带有功利色彩。

做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流行的新词,八十年代流人国内,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词,时下可谓蹿红,甚至泛滥成灾。做秀的秀拿出来还可单独使用,比如秀一把、宝宝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说国外之源。秀一词来自洋文的sh。)毫不犹豫地向儿子刺去。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上帝派出的天使出现了,他挡住了亚伯拉罕的手,以撒得救了。原来上帝是有意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的。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行为表示赞赏。这时,一只迷途的山羊刚好跑过来,把角挂在荆棘上,亚伯拉罕便顺手拿这只羊代替以撒做了燔祭。这只羊被称为替罪羊。

据《圣经》载,古代犹太教每年一次由大祭司按手在羊头上,表示全民族的罪过已由这头羊承担,然后把羊赶入旷野,称为负罪羊或替罪羊。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替罪羊的故事。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大王(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问他道:牵牛到哪里去?他回答道:要拿它去杀掉祭钟。大王说:放掉它吧,它没有罪过却把它往死地里送,看它那发抖的样子,我心里实在不忍。那个人回答道:那就废掉祭钟好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掉祭钟呢?拿只羊去换吧。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而命以羊换牛祭钟。看来,中西替罪的都是羊,理由都是祭祀,替罪羊一词的产生,在中国也有它的渊源。

【翘辫子】翘辫子比喻死。我国江浙一带的方言,方言更需要传播,为的是交流方便。

翘辫子一词源自清朝,当时国人都留辫子。这辫子在人活着时是自然下垂的,这是常识。而死后则要编结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清朝时,处决人犯,为行刑方便,在行刑之前用胶水把犯人的辫子粘结成一根棍儿样,干后直挺挺地翘着。因此,翘辫子就成了死的同义语。砍下的脑袋常用辫子绑着,挂在城门口示众。这整个过程中辫子都是上翘的。因此,用翘辫子比喻死。

【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复无常,颠三倒四。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非常喜欢猴子的人,他养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长期相处中,渐渐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们的各种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养猴人的日子并不宽裕,他宁可减少家人的食物,也尽量去满足猴子的要求,给它们充足的食物。可是养猴人渐渐人不敷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决定减少猴子的食物供应。

这些猴子非常喜欢吃橡实,养猴人打算减少橡实供应。他能猜透猴子们的心思,生怕猴子们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猴子们说:从今以后,就要减少橡实的供给了,你们不得不少吃橡实了。早上可以吃三个橡实,晚上吃四个,这样可以吗?猴子一听不高兴了,怎么才这么点儿,它们纷纷跳起来表示反对。这在养猴人的预料之中,于是他又说:那么这样吧,给你们的橡实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都乐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养猴人的安排。

橡实的总数还是一样的,可是猴子却有不同的态度,看起来再聪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来,人们就以此来形容善变了。

【厨师的高帽】厨师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习俗,显得清洁卫生、别致。它源自希腊。

最初,它只是一种作为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没有行业色彩。中世纪的希腊,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与修道士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从此,厨师们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插草标卖人】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表示出卖;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这些场景十分悲惨。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

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这就是约定俗成,插草卖物成了标志。

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如,一根为贱卖,两根为平价,三根为贵卖。

【敢怒而不敢言】这一俗语的意思是心里愤怒但嘴上却不敢说。此典出自唐代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且早已被焚毁,杜牧何以想起要作此赋。原来,唐敬宗(李湛)时,大修宫殿,以致朝政昏乱,民不聊生。大诗人杜牧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借助揭露秦朝统治者大修防房宫的奢侈荒淫,对唐敬宗进行讽谏,借古讽今。看来,杜牧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顾此而言彼。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秦始皇应以自己的心去体会千万人的心。

秦人喜爱奢侈豪华,臣民百姓也都思念自己的家园。为什么把锱铢一般微小的东西都掠夺干净,却像泥沙一样地去使用!使支撑栋梁的柱子多于田里辛勤劳动的农夫;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织女还多;一颗颗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杂乱的管弦乐器声音超过了集市上人们的说话声。统治阶级这样的穷奢极欲,天下臣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满怀着无比的愤怒.|

【黑马】黑马是个外来语,原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爆冷门的运动员,后来泛指各领域爆冷胜出的人物。

黑马源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说《年轻的公爵》,书中描写一匹黑马,原被人们认为夺魁希望甚微,谁料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此,黑马一词便被体育新闻广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运动员。如朝鲜乒乓球运动员多年未参加国际比赛,复出后竟一路过关斩将杀人决赛,意外获得亚军,被人们称为乒坛黑马。后来,又有人把它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如选举中的意外获胜者、工程招标中的意外中标者等,都可以说出现了一匹黑马。

【黑纱】中国人治丧,儿女后辈只穿孝不戴黑色,农村现在也如此。后来,西风东渐,才开始戴黑纱,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职人员。那么,戴黑纱从何说起呢?它源自欧洲。

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

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

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的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黑客】黑客是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经常遇到的一个词,特别在新闻媒体上常见。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译音,原意劈砍,经引申后用来称呼那些热爱探询计算机深层技术的电脑高手,就像美国西部牛仔一样,到处行侠仗义。

最早的黑客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他们是计算机的狂热爱好者,喜欢深入地探索计算机奥妙,而不像一般人那样只是规规矩矩地去学习一般的计算机知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利用电脑玩自编的游戏,开玩笑或是搞恶作剧。那时的黑客是带有褒义的。

黑客们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后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黑客队伍变得越来越复杂,部分人开始利用黑客技术窥探别人隐私,发泄私愤,破坏网络资源,谋求私利,甚至进行计算机犯罪等活动,严重的可危及国家安全或造成国际影响,黑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

【黑名单】黑名单指反动势力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也指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产品或违反规约、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采取相关措施而开出的名单,或内部掌握或向社会公布。

黑名单是个外来词,它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时,这些学校规定对于行为不端的学生,将其名单、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一辈子被人唾弃,也是从此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做很多事情都会受到限制。

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名字上了这样的黑皮书。

没想到本来是学校惩罚学生的做法,却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引申到商业活动中,用黑皮书来惩戒那些时常赊账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

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或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书上。

事情传开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从此以后,黑名单的做法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当然,在特务活动中使用最频繁后果最严重。从而黑名单多被社会诟病。

目前,中国也有了黑名单,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对不守信用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

【跑龙套】跑龙套常用来指代在别人手下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它源自中国戏剧。

龙套本指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后来渐渐将此类戏剧中的角也叫龙套了。

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文堂是指主帅升帐时出场的龙套。流行指的是在串场时来回流动的龙套。在戏中,一般以一将带四人为一堂。我国戏曲艺术虚拟性强,一兵可当十当百,甚至千万人,所以在舞台上规定四人为一组,即可代表作千军万马。

在舞台上,龙套需在主要人物指挥下制造各类气氛。龙套制造气氛有一定的舞台规矩和活动程式。例如,表现元帅升帐或官员升堂,龙套要分站两边叫做站门;在上场门或下场门迎候主人出场的龙套,要斜列两边叫做斜门;带领主人前行的龙套,一路快步在台上兜圈子叫圆场;在交战场面,为表现战斗激烈,龙套要从兵器下穿梭钻过去,叫做钻烟笼;龙套分别从舞台两边出场,叫做二龙出水等。

龙套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但是讲究立如钉,走如风。因为,龙套若在台上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动作不止,会影响主角的演唱;在需要龙套动作时,如果不是轻捷如燕,快走如飞跑起来,那便没了舞台气氛。所以,人们爱说跑龙套。跑龙套便由此而来。

【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过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所以又叫铜胎掐丝珐琅。

掐丝珐琅器是从国外传人中国的,由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在技艺上加以改良,尤以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最为精湛,发展成为今天所说的景泰蓝。

那么,景泰蓝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明代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独领风骚,因初创时只有蓝色,因此得名景泰蓝。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增加了科技含量,造型精美绝伦,已成为馈赠国内外友人的最佳礼品r。

【紫禁城】一提起紫禁城,人们立刻想到皇宫,没错,紫禁城就是皇宫的旧城。

紫禁城这个名字跟中国古代哲学和天文学有关,其中也蕴涵着象天法地、敬天法地的传统义化内涵。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于是紫禁城按照天宫的格式来建造。古人把恒星分为三垣,周围环绕着二十八宿,其中紫微垣(北极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为皇宫也是人间的正中,体现了帝王的至尊、皇权的至尊。

紫禁城的乾清官,位于宫城之中,是皇帝生活的地方。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们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自然等级森严,平民百姓也就无法进入,故而成了他们的禁区,便用紫禁城的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这就是紫禁城的含义。

【喝墨水】喝墨水这一俗语,一指上学读书,如:他没喝过几年墨水。二是形容知识多少,如喝墨水不多或说某人胸无点墨。

喝墨水在古代确有其事。史载,南北朝北齐时,在进行秀才、孝廉等会试时,朝廷下令对考核时成绩滥劣者一律罚饮墨水,喝墨水的多少视其成绩低劣程度而定。梁武帝时明确规定差谬者罚饮墨水一斗。《隋书仪礼志》里也有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的要罚饮墨水一升。

一直到唐代,这种恶习才彻底改变。唐太宗在还没后做皇帝时,也曾想考试晋官,但一想到考不上要罚喝墨水,只好打了退堂鼓。他当上大唐皇帝后,觉得此法害人不浅,遂颁布命令废除喝墨水陋习。

这条荒唐的规定后来虽然废除了,但用喝墨水多少来形容知识的多少,却保留下来了,沿用至今。

【喝西北风】喝西北风这一俗语现在指饿肚子。喝西北风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典籍,一是出自传说。

先说出自典籍。喝西北风原作吸风,指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也指没有东西吃,饿着肚子过日子。

吸风出自《庄子-逍遥游》: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以后,多有引用。

如唐朝枉檐的《游边》中有: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传》中有: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

此外还有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吝啬的赵财主,一心想给儿子请个先生,但又舍不得花钱。到哪里才能请到一个光教书不吃饭的先生呢?夫妻俩动起了脑筋。

妻子说:听人说,翻过那座山,有个小村庄,村中有个穷秀才,不吃饭,只喝西北风。如果能把他请来,那就再好不过了。赵财主信以为真,便骑着毛驴去请那位只喝西北风的先生。

赵财主走出家门不多远,遇到了晏子。他想晏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何不听听他的意见呢?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晏子说了。晏子听了连声说:好,好,请到这样的先生真是太好了。然后,他又连连摇头说:不行,不行,要是有一天刮起东南风,拿什么东西给先生吃呢?此话便传出去了,赵财主留下让人喝西北风的笑柄。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个俗语比喻办事情想得到预期的好处,却不想把事情办砸了,还破费了许多花销或出了其他差错。它源自《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的梗概是:周瑜见刘备占据荆州不还,便劝说孙权假意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骗刘备到江东做人质以换取荆州。没想到事情被孙权的母亲吴国太识破,她看中刘备是真正的英雄,孙尚香也愿意嫁给刘备,这场骗婚闹剧弄假成真。在诸葛亮的巧妙安排下,孙尚香与刘备一起返回了荆州。

在回荆州的路上.周瑜处处设防,又派兵追赶,阻止刘备与孙尚香的归程。

由于孙尚香身带尚方宝剑,加之常胜将军赵子龙护驾,闯过层层险阻。当周瑜追来,他们已进入安全地带。诸葛亮命迎接的将士高呼: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当即晕厥,是为三气周瑜之一。

由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感染力,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俗语广泛流传。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还有一个一字之差的反版: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截然相反,这是怎么回事呢?看看它的来龙去脉、发展变化就清楚了。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源自元代马致远《汉宫秋》一折:教他受苦一世,正是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无毒不丈夫在元代用例很多。

那么,它是怎样由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变成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的呢?

儒家认为,谦谦君子应该温良恭俭让,应该己所不欲,先施于人。而无毒不丈夫这一俗语显然与儒家的君子标准相抵触。产生这样反叛儒家道德准则的俗语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文化基础的,而元代平民社会中便具有这种基础,因此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能够得以生存并被广泛使用。

后来人们用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去改造这个俗语,结果是毒通过同音替换的方式被曲解为度,为了与度对偶,恨被换作量,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讹变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但由于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生命力太强大,影响太深,结果形成了流传至今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应该有肚量,有志气有作为的人该狠毒时就要狠毒,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唱的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

经过改造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境界虽高,使用率却远不如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因是高处不胜寒。

【腊月】我国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来历有二。

一是接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开皇四月十二日,诏日: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接之意,可以十二月为腊。可见,在隋朝以前就称十二月为腊月。

二是同猎同祭有关,用猎物祭祀。腊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从周代起,各诸侯均于年终时以猎物举行祭祀祖先和百神的活动。汉代以后,腊月祭祀更隆重。由于腊祭都是在农历十二月举行,所以十二月被称为腊月。

以后,与腊月相关的往往都加上一个腊字,如腊月开的梅花叫腊梅,腊月腌制的肉也称腊肉,民俗腊月初八喝粥称腊八粥。

【腊八粥】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据说腊八粥源自佛教。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白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效果,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所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至今我国江南、三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冬季吃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又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猴年马月】猴年马月泛指年代久远或遥遥无期,或者没有指望的事情。

猴年马月的起源还得从十二生肖说起。生肖是十二种代表十二地支的动物,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些动物,与-f--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匹配,常用以记人的出生年份。这样说来,猴年即指申年,每十二年就有一个猴年。除了用生肖纪年之外,占人还有用生肖纪月的说法:正月:万木凋零,虎啸震野,故称虎月。

二月:大地复苏,小革新绿,故称兔月。

三月:春雷阵阵,神龙作雨,故称龙月。

四月:天气转暖,蛰蛇出洞,故称蛇月。

五月:草长莺飞,骏马奔驰,故称马月。

六月:水草丰茂,群羊遍野,故称羊月。

七月:山林树茂,群猴出没,故称猴月。

八月:中秋月圆,杀鸡饮酒,故称鸡月。

九月:秋收时节,养狗防盗,故称狗月。

十月:秋意微凉,肥猪满圈,故称猪月。

十一月:冬雪初降,室内多鼠,故称鼠月。

十二月:寒风凛凛,老牛归棚,故称牛月。

这样看来,每个猴年都会有一个马月,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时过境迁,有指望的事情也给拖黄了。现在普遍认为,猴年马月这个词极有可能是口语中何年嘛月的谐音。不管怎么说,以上两种解释都通,泛指事情遥遥无期。

【猴子捞月亮】猴子捞月亮是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形容愚者盲目相随从而受苦受累,比喻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乎一阵子。它源自佛教。

据《摩诃僧祗律》卷七第十一载,过去世时,有五百猕猴,闲游于林中,发现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出现。这时猕猴头领看见月影,便告诉诸位伙伴说: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昏冥。于是,诸猴共同商议:云何能出?这时猕猴头领说: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辗转相连,乃可出之。于是,诸猕猴便按照头领的办法,辗转相捉,快到水面时,因为猕猴加在一起分量太重,树弱枝折,所有猕猴皆坠入井水中由此可见,猴子捞月亮乃佛教经典譬喻,后来广为流传,成为民间寓言故事。

【犄角旮旯】犄角旮旯指的是房间中窄小的角落或狭窄偏僻的地方。

它源自北京方言。犄角旮旯是个合成词,合在一起能用,分开也能用,而且意义不变。

犄角指的是牛、羊、鹿等动物头上生出的坚硬角质物,亦即角。

由于牛角里边逐渐收窄,犄角渐成窄小角落之意常指房间中窄小的角落,也可形容人的思想不会转弯,思路越来越窄,常说他钻牛角尖。

旮旯这两个字成词历史不久。旮字在《康熙字典》里说与旭字通用。而旯字在《康熙字典》里根本没有收入。因此,旮旯合起来也表示角落应是近百年左右北京人的创造。犄角和旮旯意同,北京人一撮合,合成了犄角旮旯。

【寒食节】现在寒食节是一个为故去的亲人(特别是父母)烧纸钱的节日,是一个全国性重大的民俗节日。唐代大诗人杜牧有首描写清明节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后来,清明节与寒食节混为一谈,甚至有些年轻人只知清明,误把寒食当十月一(与故去的亲人烧纸送寒衣)。

寒食节始于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历史事件。寒食节本是个禁忌性的节日,也是一个纪念性节日。所谓禁忌,寒食节也叫禁火节、禁烟节,是在节日不准生火做饭,而要冷吃事前做好的饭或水果之类,所以叫寒食节。所谓纪念,是相传这个节日起源于纪念介子推。

两千六百多年前,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了躲避后母骊姬的陷害,在国外流亡多年。一次路过卫国的时候,重耳和他的随从被人追击,慌不择路,逃到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甚是饥饿。这时重耳发现大臣介子推不见了,别人说他乘危逃脱,重耳相信介子推不是那种人。果然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给公子端来了一碗肉汤。重耳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一饮而尽。这汤原来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熬的。公子得知此情,表示即位之日,一定重加封赏。后来重耳真的即位成了晋文公,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悄悄地到山林里躲了起来。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这种行为,同时也对晋文公不满,于是,有人在他的门上挂了封信。晋文公见到信,猛然想起介子推,遂派人去请介子推出山,介子推不从。

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放火烧山撵他出来。不想,介子推在大火中抱树而死。晋文公有感于此,下令以后每年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全国禁火,吃干粮、冷饭。

关于禁火的日期,也就是寒食节的节期,历来说法不一。它不是固定在一年的某月某日,而是给出一个相对的参照点推算。参照点有两个,一是清明,一是冬至。一般说法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为寒食节。另一种说法是以上年的冬至为基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天为寒食,所以寒食节又叫百五节、百六节。《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两种推算方法都与清明相邻,所以,现在无论是给亲人烧纸还是给英烈扫墓都在清明前或清明进行。俗谚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说。

【裙带关系】裙带关系指官场上任人唯亲的用人不正之风。

裙带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赵升《朝野类要》卷三:亲王南班之婿,号日西官,即所谓郡马也。俗谓裙带头官。同是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也记载:蔡卞之妻七夫人颇知书,能诗词。蔡每有国事,先谋于床第。

然后宣之于庙堂,蔡拜右相,家宴张乐,伶人扬言日: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讥其官职自妻而致。原来卞妻为王安石之女。在宋朝时,民间管官职由妻而得叫裙带头儿官。通常人们所称的裙带关系一词即起源于此。

由此可见,古人所谓裙带关系,主要指由妻妾亲缘联络纽结的官场利益关系。后泛指因血亲、姻亲和密友、师生等关系而获得政治、经济上的利益,以及领导人物对效忠者、追随者给予特别的庇护、提拔和奖赏都归为裙带关系。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一俗语比喻即使是强有力者,也难以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五回。

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一行,历经千辛万苦,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一天,路过车迟国,本要进见国王倒换关文,却与国王的假国师发生了冲突。

正当国王疑惑的时候,忽然殿前来了三四十名乡佬,朝上磕头道:万岁,今年整个春夏都无雨,庄稼受旱,特来启奏,请哪位国师爷爷祈一场甘雨,普济黎民。国王应允,并对悟空说:你今远来,冒犯国师,如你敢与国师赌胜求雨,胜了,饶你罪名,倒换关文,放你西去;不胜,就将汝等沙场典刑。悟空笑着答应了。

那位假国师原是虎力大仙,准备登坛求雨。孙悟空说道:你也太自以为是了,对我这个远方僧人一点也不谦让,不过也难怪,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虎力大仙抢先一步,祈雨去了。孙悟空随后施展威力,让虎力大仙一败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来了瓢泼大雨,为当地老百姓解除了燃眉之急。

强龙不压地头蛇,话虽那么说,只要正义在手,神龙没有斗不过地头蛇的。

【登龙门】登龙门一词,比喻得到权威人士的引进或提拔而抬高身价,增长声誉;又比喻旧时科举考试,殿试得中。

一般辞书都认为,登龙门一词出自宋代《太平广记》,相传,黄河流经陕西、山西交界的龙门山时,水流湍急,每年春季,有大批鲤鱼从江海游来,跳跃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鱼只是少数,而鱼一登龙门,鱼就变成了龙。那些登不上龙门的鱼只能仍然做鱼。

但《太平广记》成书于宋代,而早在汉、唐就有了登龙门之说。

在汉代鱼跃龙门的传说与宋代不同的是,宋代是鲤鱼,而汉代是鲔鱼。

高诱注《淮南子》说:鲔,大鱼,长丈余。仲春二月,从西河上,得过龙门,便为龙。《汉书》李奇注云:鲔出巩县穴中,三月溯河上,能渡龙门之浪,则得龙矣。由此可见,登龙门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汉代。

但把登龙门比喻殿试得中,则是在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录》卷三《贡举》日: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

【雷同】雷同现在指两个东西极为相似。一般指抄袭现象。

雷同最早出处是《礼记》。《礼记曲礼》上记载:毋剿说,毋雷同。汉代郑玄注:雷之发生,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已,不当然也。意思是说,打雷的时候,万物同时都响应。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断其是非,不要他人之说以为己语,像万物闻声而应那样。所以,雷同还有随声附和的意思。《汉书刘欲传》:或怀妒忌,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就是指随声附和。但,随声附和今已不取其义。后雷同引申为抄袭现象。

【碰杯】饮酒时碰杯的由来有两说。一说来自古希腊。据传说古希腊人认为:人们喝酒时,鼻子能闻到香味,眼睛能看到酒色,舌头能尝到酒味,唯有耳朵例外。于是他们想出个好办法,即在饮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让这种清脆的响声传人耳中,以满足五官之所需。

二说来自中国古代。在古代,并非只有喜庆或亲朋好友间饮酒,还有会盟、生意场合、招待使者等,都需要饮酒。古人为防不测,约定俗成以碰杯溶酒表示诚信。这些场合的规矩,慢慢演变成一种礼仪,形成了饮酒的礼俗。

【碰瓷】碰瓷是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原是北京方言,后流行全国各地。碰瓷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起源于清末,那时候有一伙人为了诈人钱财,专门抱着瓷器去路边撞马车。与马车发生碰撞后,这伙人就故意把瓷器摔坏,一窝蜂一样围住车主要求赔偿。说那瓶是他爷爷的奶奶的二舅妈的大姨那代的古董,值多少多少银子。于是车主就被狠宰了一把,要不然就甭想脱身而去。瓷器碰马车,就叫碰瓷。

另一种说法,认为碰瓷原是古玩业的一句行话,意指个别不法之徒在摊位上摆卖古董时,常常别有用心地把易碎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他们便可以借机讹诈。可怜被碰瓷者气受了,钱花了,还得抱回一堆碎瓷。

现如今,碰瓷又死灰复燃,而且花样翻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多发生在汽车身上。他们不是抱着瓷器撞汽车,而是行人或自行车故意撞汽车,造成汽车撞人的假象,讹人钱财。在北京、广州等地甚至还出现了团伙作案的职业碰瓷党,更有甚者他们还利用汽车碰汽车讹诈更多的钱财。实际上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

【感冒】感冒也叫伤风,是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它看似是个现代医学流行词,其实古已有之,它源自宋代。

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于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

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级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薄上登记。这个请假薄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感风是医学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的侵袭,造成身体不适。

太学生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的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值夜班,这是个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以感风、感冒、伤风为由请假。

到了清代,感冒更受官员们的青睐,是官员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鹊桥】人们常用鹊桥来比喻夫妻相会。那么,鹊桥是个什么样子的桥呢?

民间传说玉帝之七女思凡下界,与耕种为生的牛郎相遇,遂结为夫妻,男耕女织,过着平静恩爱的生活,人们以牛郎、织女称呼他们,牛郎织女生育一男一女。这种平静的生活突遇变故,天庭派神兵把织女抓到上界,牛郎见状,用扁担挑起一双儿女,飞上天界,眼看就要追七织女,玉帝下令在他们二人之间划出一道天河(即银河),使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他们的恩爱感天动地,地上的喜鹊于每年七月初七为他们在天河上搭成鹊桥,他们才得相会。直到现在,人们还流传着七月初七见不到喜鹊的传说。故鹊桥喻指男女结合、夫妻相聚的纽带或桥梁。故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想象】想象词典上的解释为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顾名思义,想象就是对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韩非子解志》中记载:人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国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人已经很难见到活的大象了,人们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们就对着以前画下来的大象的图案意想过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长什么样,这就是想象。

夏商时期,北方是有大象的,当时北方也是亚热带气候,但到了战国时期,气候变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渐迁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

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的论文,指出河南一带是大象的产地,商人服象用于军事也是当时的历史事实。河南省简称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是以出产大象闻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紧扣省名。

对于曾经见过但后来又见不到的大象,人们自然特别想念。可见象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从想象大象引申为想象一切。

【想当然】想当然指做事没有根据,不加考证,只凭主观想象。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太普遍了。

想当然源自《后汉书孔融传》。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共争天下。

有一次,曹操打了胜仗,长子曹丕私自将袁绍的儿媳甄氏纳为妾。孔融听说后写信给曹操,提到武王曾把纣王的妃子赐给弟弟周公旦。曹操没有领会到孔融是在讽刺自己,便问此事出自何典,孔融随口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以今之事,想起当年。名人一句话,形成一个词。

楷模楷模指榜样、模范。楷模一词源于两种树木,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北宋人陈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

【楷模】是自然界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为椭圆,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日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模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清康熙年间遭雷击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与亭今都完好。

但模树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载:临川吴文正公澄间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义也。日:何以取木为义?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谱》。这儿提到的模树很神奇,其叶随时令而变,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后世以树喻人,故把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模范。两种神奇的树木合在一起,即为楷模。

【摆谱】摆谱指摆门面、摆架子、摆气派。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那么,摆谱是怎么来的呢?

18世纪,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现,再加上清朝实行摊丁人亩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口已首次超过四亿,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缩小,当时京师一带地区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人为因素,清朝统治阶层八旗贵族在京郊跑马圈地,抢占良田,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向人口稀少的东北和西北移民。

这些从北京一带出来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由于老辈家都有家谱,于是大伙坐到一块,将各自家的家谱摆开,看看谁家的谱大,从而确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这就是摆谱。

看来本义的摆谱和现代意义上的摆谱有相近之处,都是贪大。不过原意淡出,只剩铺张和显摆了。

【摆架子】摆架子形容有的人特别是领导爱装腔作势,高人一等,摆威风,目中无人。

摆架子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一项游戏,后传到日本成为该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相扑。相扑比赛是在两位体重各达几百斤大胖子之间进行,比赛开始时,两个大胖子不穿衣服,用布条遮住羞部,叉开双脚,硕大的两臂摆来摆去,弯着腰昂着头,彼此虎视眈眈。因为相扑运动员摆架势吓人,我国古书中就借它来比喻装腔作势、摆架势显威风的人,一直流传至今。

【摆龙门阵】我国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摆龙门阵就是聊天或讲故事的同义语。

龙门阵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阵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阵法。此阵模仿龙的活动方式,有龙头、龙身、龙尾,攻其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其余部分来接应,变化无穷.高深莫测。所以,摆龙门阵这一俗语借指故弄玄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人们平时交谈,说: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收起你的龙门阵吧。后引申为比喻人们聊天或讲故事的内容千变万化,进而成为四川方言,指聊天讲故事。

【摇钱树】有道是栽树莫过于摇钱树,事实上不可能有这种树,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奢望。然而,在出土文物中确实存在着精美绝伦的摇钱树。

1985年初,四川省三台县灵兴镇出土了一棵东汉时期的摇钱树,青铜质,高188厘米。整棵摇钱树以马猴图为主,飞燕、鹿、玄武等祥鸟瑞兽作为陪衬,朱雀(古代代表太阳)立于摇钱树顶端,足下有云状枝叶,整棵树上挂满了铜钱。

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墓也出土了一棵摇钱树,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以青铜浇铸,树冠多达七层,顶层饰有凤鸟;二层树干与叶合为一体,装饰有西王母、大力士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24片枝叶,分别向四方层叠伸出,饰有龙首、朱雀、大象、鹿、犬及成串的青铜钱币,密密匝匝,繁芜丰茸,散发着诱人的灵光宝气。

摇钱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宝树,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呢?传统剧目《天缘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玉皇大帝之女张四姐思凡下界,与穷书生崔文瑞成婚,四姐用摇钱树(又名元宝树)使崔家迅速致富,引起王姓地主眼红,诬告崔文瑞为盗,被官府捉进大牢。四姐愤而劫狱救夫,与玉帝派来的哪吒、孙悟空展开大战,由于寡不敌众,被强行收走了摇钱树。后经仙女六姊妹耐心劝说,四姐与丈夫同回天界,成了夫妻神仙,诸事不用发愁。

出土实物和传说故事都有了,那么,史料有记载吗?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尝行而得遗钱,拾以系树枝,此钱既不见取,而系钱者愈多。问其故,答者谓之神树。这种神树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都曾出土,可见,至少在东汉时代以摇钱树祈福十分流行。

可见,拜金主义源远流长,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重新泛滥。

【跳槽】跳槽一词已成现在流行语了,是个热门话题。《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人离开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不少人认为它是个新词,其实古已有之。

跳槽原指牛马发情时烦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别的槽里去吃。转义指男女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甄后圹上行》日: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毛氏有宠,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宠,毛后爱驰,亦赐死。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这里说得明白,跳槽一词始于元代,且仅指男女间喜新厌旧。

到明代,市井文学勃兴,旧语翻新,跳槽一词畸变为妓女隐语或妓寨背语。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之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很明白,是说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难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词义已向非劣性方面转化,与时下流行义基本相同。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此语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耐力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可以通过时间和事情考验和证明。

此语来源于一个传说: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为人大度,好善乐施。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

马力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到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

马力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马力得中,从此二人也失去了联系。

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马力回家听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赶路遥。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于是就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筷子】筷子是中国的特产,是古人的发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筷子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领域独领风骚,筷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果,令老外们感到神奇。

早在商朝的时候,我国就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了。筷子,原称箸,它的异体字是筋。今天还有这种称呼,如民谚里的人厨需洗手,举箸勿多言。

为什么箸后来又改称筷子呢?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说,筷子这一称呼起源于江苏一带。那里是江南水乡,人们以船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讳很多,如坐船不能说翻字。也忌讳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谐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时不吉利之语,于是就改箸为筷,用于隐喻船走得快。

【锯子】锯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鲁班发明的。

有一天,鲁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选木料。天刚蒙蒙亮,鲁班艰难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他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鲁班十分惊讶,仔细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野草,发现野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一排非常整齐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口子。鲁班从中受到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结果,不一会儿就锯倒了一棵树。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子。

【解手】把大小便说成解手,这里一定有文章。

据《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为恢复中原经济,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召当地居民,迁徙至冀、鲁、豫、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树为记,含泪告别故乡。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兵怕人们半路上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的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解差也心领神会,彼此配合默契。

到了新的住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说顺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听一些,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用词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俗语比喻由谁引起的问题,仍由谁去解决。

解铃还需系铃人源自一句佛语。南唐时期,在金陵(南京)的清凉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据说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羁,寺内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欢他,唯独寺院住持法眼禅师对他十分器重。

一天,法眼在谈禅之余,向众和尚提出一个问题:猛虎颈上系着一颗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大家想来想去都没有正确回答上来。这时泰钦禅师正好从外面回来,法眼便请他回答。众和尚都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笑话,可泰钦禅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个把金铃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来。法眼很满意,众僧也都惊呆了。法眼对大家说:汝辈轻觑不得!众和尚也恍然大悟,都钦佩他的智慧,从此便不敢再轻视他了。

【傻瓜】人们把愚蠢的人称为傻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瓜本没有傻与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

据《左传》记载:范宣子对晋国国君说: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岭一带。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偷懒。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又因他们是瓜子族,所以称他们是傻瓜或瓜子。

清代《仁恕堂笔记》有记载: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这样产生了。

【傻眼】傻眼形容出乎意料、措手不及、举止无措、没有办法的尴尬状。它源自傻和眼的巧妙组合。

首先看一下傻眼一词的使用效果。某医院为一孕妇多次进行产前检,确定是双胞胎,且状况良好,结果生下来是连体婴儿,医生顿时傻了眼。傻眼一词用得实在绝妙,把当时的情况唯妙唯肖地描述出来了,换任何一个词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傻眼之所以传神,是把常用来形容糊里糊涂、呆头呆脑的傻字,拿来偏偏放在了本是活泼好动的心灵之窗眼睛之上,形成了巨大反差的目瞪口呆的傻眼,顿时让人领悟到,那促使人傻眼的意外,是多么让人无法捉摸惊诧莫名。

【筵席】筵和席是我国古代铺在地上的两种坐具。《礼记,乐记》有云: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

筵是竹或草制的坐垫。席也是草或竹篾等编织而成的坐垫。唐代的贾公彦说:凡敷(铺)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谓之席。可见铺陈的顺序是:先铺筵在地上,再铺席在筵上。筵比席略长,上下两层合起来,便是筵席。

正因为古人席地而坐,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故而引申出酒席、酒筵等词来,到后来,筵席作为成桌酒菜的代称。

【腹稿】腹稿是指已经想好但还没有写出来的文稿。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据《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构思写文章时,起初想得不精细,他就先磨好许多墨汁,然后就畅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笔,饱蘸浓墨,一挥而就,而且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因此,当时人们称他的这一过程为腹稿。

现在,腹稿一词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高考作文,打草稿来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气呵成。

【福】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源自何处。一为福字的含义好,二是源自一个传说。

先看福字的含义。福,是形声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祷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内容在右半边:上边是人的头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满,既要有五谷杂粮,也需要鲜蔬荤腥,一句话,吃饱就是福。至如今,人们恭维一个人既胖又健康,总是说:哎哟,您发福了!

这不经意间的发福,最是祖先创造福字的本义。然而,福的内容不断扩展,吃饱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释为:富、贵、寿、考,齐备为福。富贵自不必说,寿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个福字,谁不想把其请到家。

再看那个传说。相传,姜太公之妻是个败家种,不管到哪里都败。在姜太公封神之时,其妻说:别人都封了神,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败,封你干啥!也罢,要封就封你为穷神吧。其妻很不满意: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哪个地方?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传开后,惊动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门、小门贴上福字,以对穷神的拒绝。从此便成了传统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福倒】春节贴福字时,许多人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借用福倒的谐音~福到。那么,倒贴福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传说。

一说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人在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没有福字的人家则以暗通元军统统杀掉。夫人马皇后知道后决心救下这些无辜的百姓,心生一计,于是传令全城天明之前都在大门上贴上福字。谁料有户人家又着急天又黑,慌乱中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微服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竞把福字给贴倒了,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把这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救人救到底,急忙劝道:这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这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百姓的福气是您这位明君给带来的,您应该高兴才是啊!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传令放人。一场塌天大祸被马皇后巧妙化解。人们从此便将福字倒贴。

另一说源于清朝。那年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命人将福字贴到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便将大门上的福字给贴倒了。

恭亲王福晋(夫人)知道后大发雷霆,扬言要狠狠惩治那个家奴。大管家担心这事要连累自己,慌忙跪在福晋面前说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是吉祥之兆,奴才要贺喜了!福晋听了转怒为喜,厚赏了大管家和那个家奴。这件事从恭王府传扬出去,北京城里纷纷仿效,后来,倒贴福字成了全国的风俗。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给老人或长辈祝寿时,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作为祝词。它作为完整的一句话最早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可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两句话原本并不在一起使用。

先说寿比南山。南山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致意思是说,如同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阳,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塌陷落。因为《诗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知名的经典,好多成语典出《诗经》,《诗经》被称为典故的摇篮。

寿比南山源出于此,应十分确定。

再说福如东海。比喻福气像东海那样浩大,一望无际,永无尽时。此是泛指东方的海。祝词中借用东海,就是祝愿老人或长辈富足、长寿,福气像东海那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

到了明代,人们才把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连起来用,自有道理,寿长福大,才为幸福,缺一不可。

【溜须】溜须用以讽刺那些阿谀奉承之辈的卑劣行为,源自宋朝。

宋真宗时,寇准为丞相,丁谓为参知政事。一次朝中宴会,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汤汁沾在了胡须上。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拭,寇准毫不领情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说,你身为国家大臣,不是来替我擦胡须的。当场把丁谓羞得满脸通红。溜须一词由此而来。

所谓受辱后怀恨在心,决心找机会报复寇准。后来宋真宗患病不能上朝,丁谓就串通内侍诬告寇准阴谋拥立太子,把寇准贬出京城。当时,老百姓曾编成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一对新人叫新郎、新娘,这个美丽的称呼源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三个非常聪明而心肠又极好的皮匠,他们遇到一位家境贫寒但有才学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们想试试新郎的才学。一个说,请你给做一个太阳大的馍;一个说,请你装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个说,请你织像路一样长的一匹布。聪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说:请把太阳摘下来,我好比着做馍;请把海水称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装油;请把路的尺码量出来,我好量布。结果,三个皮匠非但没有难倒新郎,反倒给新郎难住了。轮到新郎向皮匠提问了,新郎说,我只想要六证。六证是什么,三个皮匠谁也不知道,就走乡串户访向了许多人,还是没搞明白。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龄少女,忍不住问道:请问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帮个忙吗?

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说吧!听说要找六证,姑娘就从家里取来一个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镜、一杆秤、一算盘,说:要知道粮有多少,以升为证;衣服裁得好坏,以剪刀为证;布有多少,以尺为证;容貌如何,以镜为证;东西的重量,以秤为证;账目是否清,以算盘为证。这就是六证。皮匠找到了六证,新郎知道天底下还有更聪明的人,非常倾慕新娘的才学,就请皮匠做媒说亲。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三天之内盖一幢不用门来不用窗,无柱无瓦又无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长石头墙的结实房子,想难为新郎一下。结果,聪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处洞外百花飘香,洞内冬暖夏凉,方向坐北朝南,气候避风朝阳的岩洞作新房。新娘很满意,他们成了一对幸福的伉俪。于是,人们就把新婚夫妇称作新郎、新娘,把结婚用房称为洞房。

【新官上任三把火】此语比喻新上任的官员总是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与下马威异曲同工。

这个俗语源于三国时期的火战。据《三国演义》所描述,诸葛亮27岁出山当了刘备的军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三次用火攻战胜曹兵。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诸葛亮借来东风火烧赤壁,号称83万的曹兵惨败,华容道随曹操逃出去的仅剩十八骑。这三把火使诸葛亮名声大震。当时,人们把这三把战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引申为新官上任三把火。

【满招损,谦受益】此俗语浅显易懂,自满会招来损害,谦逊会有诸多益处。

此俗语源自《尚书大禹谟》。相传远古时代,苗这一偏远部族不服中原统治,舜帝命禹率军征战。禹虽然极力鼓舞士气,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个名叫益的人提建议说:只有德行才能感动上天,天运是不可违逆的。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天道。至诚可以感神,更何况一个苗部族!禹表示赞同,接着就班师回朝了。

正是由于坚持满招损,谦受益的信条,尧舜禹三代成为中国社会形态的典范。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满招损、谦受益,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

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一号就问世了,并风行世界。

=号的名字叫等号,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他取名为等号。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现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乘号。

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

【酷】酷在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是当残酷;程度深、极解释,如酷吏,还没有现在流行的新义,说明它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是青年们追捧的一个热词。

酷是英文C。l的音译,原意为凉爽、冷静,后被引申为无热情、不激动或真棒、好极了、帅气等表示惊喜和赞美、羡慕之意。这个词还意味着有品位的、潇洒的、出色的,它在美国青少年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后来,中国的港台地区媒体把其音译为酷,在20世纪90年代末传人中国大陆并广泛流行起来。如赵本山在春晚演出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句台词:我年轻那会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

【辕门】辕门是古代的军营之门。如京剧《辕门斩子》,因杨宗保在两军阵前私自招亲,其父杨六郎在辕门怒而斩子,后被众将劝解而得救。

此词源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袭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适的位置留有出口,则以两车相向成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由车战转为马战,虽战车早被淘汰,凡遇安营扎寨,仍用辕门一词,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酸奶】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料,它源于保加利亚,成于西班牙商人。

很久以前,以游牧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着灌满羊奶的皮囊随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荡。由于气温、体温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变馊而呈渣状,少量这样的奶倒人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很快变酸。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在研究人类长寿问题时,发现保加利亚人百岁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这些高龄人都爱喝酸奶。他断定喝酸奶是使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缅奇尼科夫经过研究发现,酸奶中有一种能有效消灭大肠内腐败细菌的杆菌,他将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萨克卡拉索受到启发,他开始生产酸奶。

最初他把酸奶当做药品在药房销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建立了一家酸奶厂,并大作广告,不久便使酸奶风靡世界。

【榜眼】榜眼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它为什么叫榜眼,又产生于何时?

榜眼的称呼在北宋才开始出现。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为榜眼。第二、三名之所以同为榜眼,是因为填进士榜时,第一名状元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参见皇帝时,第一名状元在前面正中,第二、三名分立状元身后的左右位置,也如同身体的两只眼睛,故以榜眼称呼第二,三名进士。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二、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之为探花。榜眼则成为第二名进士的专称。

【槑】槑,最近在网络流行语中十分走红,出现频率非常高。有人觉得在日常调侃中讽刺别人呆已觉不够,开始用双呆槑,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比呆还呆,超级呆。

那么,槑真的很呆吗?它不仅不呆,而且很俏,很香,很招人喜欢。

髁字由俩呆组成,但并不读dai,而读me1,音同梅,槑是梅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里这样解释:髁即梅。其形: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其神: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毛泽东曾赞誉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至今,在开封包公祠的匾额上还有槑这个字,其匾为槑花堂,即梅花堂。用槑喻包公的品格,傲雪斗霜。

网络上见字起义(谚语日秀才识字识半边)的髁与古写梅字的槑,其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字典上守住其义,网络上任其立异,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有归宿吧!

【馒头】馒头是中国人的主食,特别是中原地区和北方。现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馒头,北方人照吃大米。

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见发面古已有之。有了发酵的面起饼,不愁没有馒头。

但馒头的来历却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平蛮回到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孔明问孟获,获日:泸水原有猖神为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平浪静,境内丰熟。孔明日: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有主意。遂命行厨宰杀牛羊,和面为剂,塑成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

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至清代,馒头的叫法发生了变化。北方把没有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而南方则把有馅的称为馒头,无馅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日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现在,馒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在北方,对没有馅的馒头,有称作馍、卷子的。在南方,对有馅的馒头,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但,馒头之称南北皆通,而馍、卷子、面兜子、汤包都是地方性称谓。

【寡人】古代皇帝自称寡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是古代君王的一种谦称,意思是说自己无能无德,有负臣民的重托。

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谦虚的姿态。但实际上明君不多,暴君、昏君却不少,同称寡人。

作为皇帝专称的寡人,有一个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可以自称寡人的人很多《礼记曲礼下》记载:诸侯见天子,日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除此之外,士大夫也有自称寡人的。《世说新语》中: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到了唐代,寡人成了皇帝自称,其他身份的人都不能自称寡人了。

【寡妇年】无立春节气的年份南方叫盲年,北方则俗称寡妇年。民间流传寡妇年结婚不吉利,因此,无春之年的前一年末青年男女结婚的扎堆,而在无春之年结婚的较少。那么,寡妇年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古人崇信阴阳,在古人的观念中,阳是天,是男;阴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于是分别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天地万物的化育,与男女交媾生殖类同。春天阴阳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谐,正是生育季节。无立春之年被称为寡妇年,与古人的上述认识有关。

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是,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所谓寡妇年,来由在此。其实,某年中无立春并非天道。而阳历是年年有春,无春之年只存在于阴历,因为阴历闰年有13个月,这就造成可能一年之中无春的年份。因此,寡妇年的说法纯属附会。

【蜜月】新婚是幸福的,人们把新婚用甜蜜来形容,称为蜜月,极为贴切。那么,它与蜜有关系吗?

公元6世纪时的爱尔兰有个叫克尔特郡的部落,部落首领有个女儿名叫爱丽丝。爱丽丝天生丽质,既美丽又大方,王公贵族的公子们纷纷向她求婚。

爱丽丝爱吃蜜糖,那些向她求婚的王公贵族就纷纷挑选上等的蜂蜜送给她。

后来,爱丽丝爱上了一位年轻英俊、温柔且英勇的王子。于是,她叫人把那些送来的蜂蜜酿成了香甜可口蜜酒,等到结婚那天用来款待所有的来宾。

但蜜酒多得婚宴上都没喝完,这对幸福的夫妻又喝了一个月才把它喝完。新婚佳期,王子和公主喝着香甜的蜜酒,幸福极了。因此,他们将新婚的第一个月称为蜜月。后来,人们便用这个词来表示结婚之后,夫妻共同度过的第一个月。

【敲门砖】敲门砖比喻以不正当方法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那么,敲门砖是怎么来的呢?它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张公子去拜访李公子,他在李公子的庭院外拍了好一阵门也无人应声。原来李公子读书太专心了,没听到张公子叫门。张公子因拍了半天也不见李公子来开门,心中十分不快,转身正要回府,却一眼看见了墙角的几块砖头。于是灵机一动,抄起一块对着门猛敲起来。这回李公子可听见敲门声了,心里一惊,以为出什么大事了,他急忙起身去开门,只见张公子倚在门边。李公子奇怪地问:出什么事了?张公子平静地说:没出什么事,我闲着无事,特意来拜访你。李公子又问:你刚才用何物敲门?声音如此之大。张公子回答说: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李公子大惑不解:张公子访友还要专门带上敲门砖?张公子瞥了一眼墙角,笑道:敲门砖随处可捡,也可随手可扔,很是方便。这时,李公子才恍然大悟。

后来,人们就把借以谋取名利的手段比喻为敲门砖。属贬义。

【敲边鼓】敲边鼓比喻从旁协助,帮人说话。这个俗语源自打击乐鼓乐。

敲边鼓,是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边,两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电闪雷鸣,也可以笃笃笃地敲得蹄轻马疾,这才能体现出作品的饱满和丰富。京剧中有二出戏特别突出击鼓场面,一出是《击鼓骂曹》,另一出是《抗金兵》。两出戏都有敲鼓边的动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助战一场戏,演得淋漓尽致,敲鼓心和敲鼓边结合,敲得错落有致,节奏明快,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战胜了金兵。

鼓乐以敲鼓心为主,辅以敲鼓边,音乐感更强,效果更好。所以,用敲边鼓比喻帮人说话,十分形象。

【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钱财。敲竹杠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是清朝末年,各水陆要冲设置关卡,查禁烟土,但禁而不绝。烟贩挖空心思把烟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时,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船舱每个角落,未发现烟土。这时,一个老师爷吸着长烟袋,缓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烟灰,烟袋锅儿敲得竹篙笃笃直响。船上商贩心中有鬼,吓得面如土色,以为师爷已经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银子悄悄塞给他,请求包涵。他这一举动,倒把师爷闹糊涂了,还是师爷脑筋转得快,看了看竹杠,这才笑纳了银子,将船放行。从此,敲竹杠就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

二说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额交易都是用铜钱,店家接钱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中,晚上结账时倒出来盘点。当时上海有家店铺,老板很滑头,对待陌生主顾常常随意提价。每当伙计接待陌生顾客时,店主以敲竹杠为暗号,敲一下提价一成,坑骗顾客。

三说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码头,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客商的交汇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贩,白天经商,夜晚为了节省开支就在码头附近路边屋檐下打地铺过夜。这就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他们以维护治安为由,向小商贩勒索钱财。小商贩就动脑筋把铜板、银元、纸币藏在挑运货物的抬杠里。可时间一长,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内情,不交所谓的保护费就敲敲商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贩们惹不起这些歹人,破财免灾,就从杠棒中倒出些银两来开路。从此敲竹杠成了强行勒索的代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俗语比喻接受别人的救助要加倍报答,以示感恩。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早出现在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来源于明朝的一个故事。

明朝后期,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宦官当道,廷臣结党,派系林立。历城一县令,看破时局,无奈之下愤而离职到神通寺出家,法号兴公。年轻女儿放心不下父亲,怕父亲受苦,生活不能自理,也跟随而来。按寺内规矩,男女不能同居,她便进入距离父亲不远的涌泉庵削发为尼,法号明喜。

为方便替父亲洗衣服,明喜随后建了一座单层方形坐北朝南的塔,把为父亲洗好的衣服按约定时间送往塔内,随后父亲再将衣服拿走。当人们问起这样做的原因时,她说:父亲的养育之恩我们必须好好回报,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真是不折不扣的孝女,人们无不被她这种报恩方式所感动。为了纪念这位女子,后来人们把神通寺后的泉起名为滴水泉,明喜为父亲洗衣服的泉为涌泉。于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俗语在民间传开了。至今还被人们广为引用。

【醋】醋是深受大众喜欢的一种带酸性调味品,有开胃降压之功效。

那么,醋是谁发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民间传说。

杜康,夏朝山西运城人,众所周知,他是我国最早的酿酒家。杜康的儿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苏镇江一带,在长江边的渔港设了一家作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时,当他揭开缸盖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鼻而来,他尝了尝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带甜,味道还不错。他在煮菜的时候放了一点儿,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个酉字,将这种酸汁命名为醋。据说,至今镇江恒顺酱醋厂制醋的时间还是二十一天。

【嘉年华】嘉年华这个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什么汽车嘉年华、房产嘉年华,还有以嘉年华命名的大型娱乐场所和活动等等。那么,嘉年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嘉年华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四十天没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时问作为斋戒及忏悔的日子。这四十天中,人们不能食肉,不能娱乐。所以在斋戒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等联欢活动,纵情欢乐,以应付抵消即将来临的沉闷。这就是传统的狂欢节,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

嘉年华最初译名是狂欢节,狂欢节这个意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后来,狂欢节传到香港,有人又将它改译为嘉年华。但是,相对于狂欢节而言,嘉年华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显得优雅文气,似乎与热烈狂放的气氛不符。不过,事实也如此,狂欢节到香港后,已经变得比较文雅温和,与巴西式的狂欢节殊途异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华是西风东渐的产物。

【橄榄枝】橄榄枝即油橄榄的枝叶。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这一用法的产生,要从《圣经》说起。

《圣经旧约创世纪》载,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后,人类繁衍生息,数量越来越多。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的尽都是恶,使地上充满了强暴。上帝为此而愤怒,决心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

由于诺亚是义人(无罪的人),上帝不忍让他一家人与众恶人一同被除灭,就指示诺亚造一只方舟,带领全家及各种成对的飞禽走兽进入方舟保命。

当诺亚600岁,2月17日那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势浩大,持续涨了一百五十天。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洪水情况,其时天下滔滔,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又一次放飞鸽子,晚上鸽子回来时,嘴里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说伸出橄榄枝。鸽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称为和平鸽。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俗语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实另有他图。它源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他在散文写作上成就颇高,《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当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县,县城西南有风景秀丽的琅邪山;山中有泉,名酿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修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了取了个名字,叫做醉翁亭。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道出了缘由。原来欧阳修常与朋友相约来此饮酒,欧阳修年岁大了,饮一点便酩酊大醉,他便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别号。

欧阳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

后来,人们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却了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俗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转义了。

【墨守】墨守意为固执不知改变,如墨守成规。现在墨守一般用作贬义,而在当初,可具有积极意义。

墨守原意指战国时的墨翟守城术,后因称牢固防守为墨翟之守。

源出战国时期《墨子公输》。

战国时期,公输盘(鲁班)应邀赴楚国帮其作战,楚国因为公输盘(鲁班)会制造攻城云梯,能在战争中取胜,决定攻打宋国。著名思想家墨翟听到这一消息,马上从齐国赶到楚国去劝阻,楚王于是让墨翟与公输盘做攻守演习。墨翟解下衣带作城墙,用木片做武器,作为守城一方。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守围有余(《墨子公输》)。意思是说,公输盘多次作攻城的机巧变化,被墨翟多次戳穿给挡回去了;公输盘攻城的器械已尽,而墨翟的守城计策还没有用完。也就是说墨翟更胜一筹。楚王看到没有取胜的把握,便改变了攻打宋国的计划。

由此,后人遂把牢守、固守称为墨守,是对墨翟的肯定和赞扬。不过,墨守今天已不再指守城,而多借此喻固执己见,不肯改进,不求进取。

【靠山】靠山比喻可以依靠的人或集体。

这个词出自诗仙李白之口。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信胡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竞要提升他为宰相。右相杨国忠知道后,便向皇上进谏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玄宗于是就不让张洎拟定提升安禄山的诏书了。张洎和安禄山是好朋友,就把这事告诉了安禄山,从此,安禄山和杨国忠成了死对头。后来处死杨国忠的罪状之一就是逼反安禄山。

一次,张洎与在京任职的大诗人李白谈起了与安禄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讳地说:我看胡儿有谋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时会连累你的,你万万不可靠山(指安禄山)!还是靠近皇上吧!张洎听了好友李白的劝告,疏远了安禄山。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唐,一度占领了长安,赶跑了皇帝,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自此,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平定后,张洎深有感触地说:幸亏我没有靠山啊!靠山一词,从此流传下来。这个靠山来路不正,所以现在用起来多含贬义。

【靠右行】靠右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交通规则(火车除外),它源自欧洲。

古代欧洲军队在路上相遇时,就有靠右边走的规定,这是为了避免右手执的武器造成碰撞发生误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罗伯斯庇尔发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马车和行人一律靠右边行驶。后来被拿破仑征服过的欧洲国家,如瑞士、德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等,相继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后来,全世界多数国家采纳了这一交通规则。

【瘪三】《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的注释是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到底瘪三一词从何而来?近年国内有些学者找出了根据,原来是较早接触洋文化的沪人,以英语拿来再创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钱也没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译成毕的生,后又将毕的生改称为中国风味的瘪三了。

上海人形容此类干瘪流浪男童,或辱骂猥琐偷摸之人,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相貌,讥讽之意顿可意会,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风行几年后,民国二十五年便被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词典》收入词条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有些干部喜欢写谁都不爱看的蹩脚文章,称其谓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加速了此词推广。

【糊涂虫】糊涂虫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对事情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人。

它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从前有个县官,审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虫,并且作了打油诗来讽到他。县官不知道这是讽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虫,而且下令务必在三日之内捉到三个糊涂虫,少一个也不行。公差们发现一个头顶包袱、骑在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马身上?那人回答说:我担心马驮得太重,顶在我头上,可以节省马力。公差一听这话,就说:这个人可以算一个糊涂虫了,带他去见官!公差们走到城门口,见一个手拿竹竿的人想进城,竖着拿城门太低,横着拿诚门太窄,就是进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们两个去交差。县官听了公差的报告,对拿竹竿的说你为什么不把竹竿锯成两截拿进城来?公差们一听,说:报告老爷,第三个糊涂虫查到了。县官忙问:是谁,快给我拿来!公差们说:等下一任县太爷来了,我们就把他抓起来。

糊涂虫县官能当下去,清醒的郑板桥却当不下去,难怪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个俗语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记载在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但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老头说,你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着取出油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芦口,只见油如细丝穿过钱眼,而钱眼四周没有沾一点油,看的人都惊呆了,陈尧咨也佩服不已。老头却说:我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唯手熟尔。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头。今天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形容高超的技艺来自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没有捷径。

【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禄,在现在指工资。那么,古今的收人为什么叫薪水呢?

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金银或钱币)将俸禄发给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月费等。

而最早将俸禄称为薪水的是在魏晋六朝时。《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开支的费用。而明代将俸禄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现代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如长工资叫提薪。

【镜子】镜子,人们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当然,水是天然的镜子,有诗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捞月亮。讲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为实物的镜子,是怎么来的呢?它经历了石镜、铜镜、玻璃镜三种形态。

据传说,女娲补天时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石镜,这便是最早的镜子。这种上古时期传说的石镜,被现代技术所证实,装修用的大理石、花岗岩经过抛光后都光亮如镜。

第二种形态金属镜随着青铜器的发明而产生,有出土实物为证。从出土的铜镜来看,唐代较多。当时,铜镜已较普及。史书有载,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物和史料记载相印证,那时铜镜已经相当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发明,取代了金属镜。

【磨洋工】磨洋工一词,一般多指消极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来的含义不含有磨蹭、懒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

中国旧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砖,就是对砖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共耗资500万美元,占地33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人称之为洋工。协和医院有主楼14座,又都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质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细致,慢工出细活,耗时很长,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应付洋人,是转义为贬义。

【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那么,戴高帽从何而来呢?

先从高帽说起。古代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可见帽子代表了人们的身份和等级。后来,虽各朝代规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装饰华丽与否,多与等级相关。

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据《北史》记载:宗道晖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来上任时,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见,自言学识可与三公比。后来,人们对妄自尊大或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维别人叫做给人戴高帽。

清代俞樾写过一段笑话: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师告别。老师嘱咐说:外地的官不好当,要处处当心啊!此人说:不怕,我已备了百顶高帽,逢人赠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意见不合而闹矛盾吧?

老师生气地说: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这种庸俗手段?此人赶忙进言道:天下如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屈指有几?老师听后,点头赞同道:你的话,确也不无道理。你还是有些见识。此人告别出门,叹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顶了。

【糟糠之妻】糟糠之妻比喻共患难的妻子。并非一传统相声中将糟糠之妻说成是如同糟糠一样的妻子。

糟糠之妻出自《后汉书宋弘传》,据载:(光武帝)谓弘日: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说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他的大臣宋弘之间的一段对话。当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丈夫去世,刘秀希望她在满朝文武大臣之中再物色一位合适的丈夫,结束寡居生活。湖阳公主心仪宋弘,认为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就请刘秀代为牵线。

宋弘是光武朝的名臣,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上直言敢谏。先后为汉室推荐和选拔贤能之士三十多人,其中有官居相位的。虽然深得光武帝的信任和器重,但他并未因此而骄逸。难怪湖阳公主看中这样一位品行公正的大臣。可刘秀也不好挑明了直说,就委婉地向宋弘试探贵易交,富易妻的反应。宋弘听出了弦外之音,婉拒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保全了大家的面子。糟糠是指谷皮等粗劣的食物,贫者常以此充饥。糟糠之妻不下堂是说贫贱时一起吃糠菜、共患难的妻子不可遗弃。从此,后世就将共患难的妻子直接称为糟糠了。

【孺子牛】孺子牛现在用来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子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乃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载齐景公非常宠爱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正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挂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有加。可见父爱无疆。

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其点化,把父爱升华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鹰犬、爪牙】鹰犬、爪牙用来指匪首或反动集团的党羽或帮凶。

鹰犬、爪牙本义是褒义词,鹰犬表示为主忠诚,爪牙则意指国之利器。飞将军李广一次闯了祸,上书向武帝请罪,武帝回答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此外,禁卫军的将官又称作爪牙官,比喻他们就像鸟兽的爪牙一样,是保护自我的主要手段。东汉陈龟,被任为度辽将军,前去抵御边患,临行前上疏,自称驰骋边陲,展鹰犬之用。袁绍向献帝上疏,称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来,鹰犬、爪牙逐渐演变成反面的词汇,变成了坏人的帮凶。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面。

此俗语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巧遇见鹅仙女,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遭鹅仙女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罚其下界为蟾蜍(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宝物,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由此而来。

【麒麟送子】麒麟送子是古代一种生育观念。据说,祈祷麒麟的出现就能够得到儿子,保证香火的顺利传递。这种风俗源自孔子的诞生。

麒麟,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祥瑞,最早出现在《礼记》中,与凤、龟和龙并称为吉祥四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介绍麒麟的:麒麟分雌雄,雄的名麒,雌的名麟,性情温和,从不伤害人和牲畜,更不任意践踏花草,因而被人们称为仁兽。它的形状像鹿,尾如牛尾,雄的长独角,雌的没有角,口中可以吐火,声音如雷声。它的出现能给天下带来太平,给人们带来好运,使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在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据传,孔父和孔母只有一个儿子,腿脚有疾病,活动起来不方便,不能继承祀事。夫妻二人感到非常遗憾,想再生个儿子,于是到尼山祈祷,希望能再为孔家增加人口,保证孔家香火能永不熄灭。有天夜里,一头麒麟踱进阙里,举止优雅,不慌不忙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写着文字: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孔家有个孩子呱呱坠地,这就是仲尼,于是麒麟送子的消息在民间也就传开了。哪家有不育的妇女,就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就能喜得贵子了。这一传说,代代相传,至今还能看到麒麟送子图。

【露马脚】现代人们用露马脚来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关于露马脚,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贫寒,参军后与一位在军中长大的姓马的姑娘结婚。马氏聪明贤惠,相貌也不错。朱元璋当了皇帝,马氏夫人被封为皇后。马皇后苦尽甘来,尽享荣华富,但也有令她苦恼的隐衷。她深居简出,每当与外人接触时,总是长裙拖地,把双脚盖住。原来这位皇后,没有缠足,长有一双天足。在封建时代,女子大脚,本来就是一大忌讳,何况皇后呢?一天,马皇后坐轿到金陵街头,当然她不会忘记隐藏那双天足,不料一阵大风掀起了轿帘,马皇后的脚露出来了。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金陵城。于是露马脚一词就像一阵风刮到了民间。这是露马脚一词来源的主流说法,影响很广。

【囍】囍又称双喜。我国男女青年结婚时,有个习俗,都喜欢在新房内外乃至家具上贴着大红囍字,以示吉利。现在,更有甚者,结婚时将斗大的囍字贴于巷口两侧或住宅小区门口的两侧,以示隆重或迎亲路标。

说到这个囍字的来历,传说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进京赶考,路过马家镇时,刚好碰到马员外之女出联择婿,在走马灯上写着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的上联。这时王安石正忙于赶考,未及细想,便上京去了。

王安石在科场中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觉心里一亮,便以马员外之女招婿的上联作对。主考官见对得珠联璧合,遂赞叹不已。

考试完毕,王安石在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志。途经马家镇时,见那悬联仍无人对出下联。此时,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联作下联以对。马员外一看十分满意,当下即以女相许,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

新婚之日,正当新郎新娘欢欢喜喜拜天地时,忽有探马来报:恭喜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听后高兴万分,遂命重开酒宴,以示庆贺。王安石双喜临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豪兴大发,便在洞房雪白的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的喜字。双喜(囍)一出,更加喜庆,效果绝佳。

从此,结婚贴红囍字的习俗,就在民间流行开了。

22条受益匪浅的话 读受益一生!


1.看穿但不说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了,没必要说出来。

2.高兴,就笑,让大家都知道。悲伤,就假装什么也没发生

3.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 ,对别人要宽容 ,能帮就帮, 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 ,给人留条后路

4.快乐最重要,谁人、何物、何事使你快乐,你就同他们在一起。何物让你不快乐,你就离开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离开他。

5.不要老在别人面前倾诉你的困境袒露你的脆弱

6.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关键是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得到想要的,肯定会失去另外一部分。如果什么都想要,只会什么都得不到。

7.我喜欢一位朋友说的这句善忘是一件好事。

8.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

9.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报之以沉默微笑;自己喜欢的人,那就随便怎么样了,因为你的喜爱会挡也挡不住地流露出来。

10.不要做刺猬 ,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 ,谁也不跟谁一辈子 ,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11.学会妥协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最基本的原则

12.不要停止学习。不管学习什么,语言,厨艺,各种技能

13.钱很重要,但不能依靠男人或父母,自己一定要保持一定赚钱的能力

14.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5.过去的事情可以不忘记,但一定要放下

16.即使输掉了一切,也不要输掉微笑

17.不管做了什么选择,都不要后悔,因为后悔也于事无补

18.不要因为冲动说一些过激的话。

19.不要轻易许下承诺,做不到的承诺,比没许下更可恶。

20.不要觉得不了解也会有爱情。在不了解的时候,我们仅仅是喜欢,达不到爱情。当彼此的缺点暴露出来以后,很多时候这喜欢也就会结束了

21.说话时可以很直接,人很直爽,总比虚伪好。

22.对自己好一点,心情不好的时候,什么都别考虑,去吃自己爱吃的吧。但是别喝酒

“受益一生的学习励志句子 【分享】”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学习励志句子,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受益一生的学习励志句子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