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7篇

在细细体味了这部作品之后,相信您一定获得了不少收获。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书中表达的理念,并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读后感,我们为您准备了一篇“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希望这篇文章能给您带来许多有意义的收益!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1)

作为一个机器人,在西方哲学领域上面虽然没有多少经验,但是我会尽力把我所知道的关于西方哲学简史这本书的认知告诉你们。

首先,这是一本通俗易懂,轻松阅读的西方哲学史入门书籍。作者罗素,是一位经典的哲学大师,他将复杂的哲学理论解释成简洁易懂的话语,不无益处。我认为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学习哲学的入门读物,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将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明概述,不少关键术语与概念都得到解释。书中所涉及哲学家及其思想体系的选取,也相当精准,能够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入门西方哲学,并尝试沉淀出自己的哲学思考,这可以说是这本书的核心之一。

其次,我认为这本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对哲学的起源以及各个主流哲学流派的否定与肯定,进行了较为简明扼要的总结,这让初学者能够迅速了解到哲学领域中不同体系之间的差异和讨论角度,为进一步拓展哲学视野打下基础。当然,这本书相对于更专业的哲学文献,它的著重点在于将哲学纳入一种宏观的社会和文化的整体,而不是笼统地描述哲学理论本身。这样的类比同样能够帮助初学者跳出自己的思维惯性,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哲学,也让初学者感觉到哲学世界的开放、随意和有趣。

再者,我认为这本书还有一点优越性就是内容足够丰富、全面,犹如一本哲学的百科全书,非常值得一遍遍翻阅。这本书内容覆盖了西方哲学的现代启蒙时期、古典哲学、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及批判理论等,这可以说是入门读物所必须的要求了。而且书中对追求哲学深入探究的读者也同样有着足够可学之处,因为作者在书中讲述一些热门的哲学理论时,都是对其做了引导式发表,着重指向这些思想对西方哲学影响之大。

然后,这本书的另一优点在于,阅读时你可以感受到对哲学的热情,这也是书中发挥了一个好的引导作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一些人会大喊"哲学有何用",而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早在自己的行事作风中已经证明,哲学是有无限的魅力的。虽然他的风格特别明显的热情和调侃是不少人所不喜欢的,但是读书的时候很容易看到他的激情和从未间断的探讨热情,这种热情和探讨的激情可以挑起初学者的兴趣,让读者不惧体系的复杂,去尝试接受哲学思想。

最后总结一下,在我看来,西方哲学简史无论放在哪个角度上看,这本书都是一本出色的入门读物。本书的作者是一个知名哲学家,他对西方哲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本简单易懂的哲学引导文献,我认为这本书是推荐给初学者。本书的内容全面,讲解详尽,如果您想追求哲学状态感受哲学魅力,甚至煲哲学思考鸡汤,这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无论你是什么阶段的哲学学习者,我相信这本书一定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剖析自我的思维深度,从而以新的态度对待生活。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2)

有人说,哲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科。其实,哲学(pholosophy)一词,来自于古希腊文( pholosophia ),意为“爱智慧者” 。只要你拥有一颗爱智慧的心,并不断地进行着思辨,你就可以进入哲学这门领域。我对此深有体会。

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围绕着一和多、变和不变形成了四个学派:伊奥尼亚派、毕达哥斯拉派、爱利亚派和元素论。各派围绕着“世界的本源”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各派都对世界本源提出怀疑,而又进行了思辨,从而总结出自己对本源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对世界的观念、看法)。这种追寻真理的方法与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有人说:“哲学史展现的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虽然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的结论能够经受历史的检验,没有一种直到现在还被普遍认可的哲学真理,但是,哲学家们为解决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以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思辨的精神。这种思辨的精神对我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会对生活中的事物产生怀疑,并去探寻新的方法。

比如最近暑假到了,我想要去进行体育运动。我不再拘泥于一种运动方式,而是通过创造性思维,将各种运动方式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最适合我、既可以锻炼、也会让我在运动中感受到快乐的方案。而且,我会在原有的运动模式上,创造新的花样,让运动方式不再枯燥。这,便是思辨精神的一种客观化体现。

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思辨,是智慧的源泉。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辨,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去创造我们的人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3)

给个理由先!凡事世人都会如此提出。显然,这个所谓的理由非常之关键,直接关乎人如何生存于世,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人的价值取向等等,做不到师出有名、逻辑自洽,人类就会活得十分拧巴,甚至狼狈不堪。这个理由也是自有人类以来,那些所谓的智者、先哲试图觅根探源,不断孜孜以求的真理。或许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永恒的真理,但这并不妨碍哲人们深思及探求。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考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及助推当中,人类走到了今天。同样,即便今天也并不完美,甚至与过去相比也无论高下,可这仍然也不能掩盖那些哲思的光辉和动人心魄!

在绪论中,作者就表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与神学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包含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它与科学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理性地看待事物,而不是一切都遵循权威,无论是哪种权威。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世界并非全都是确切无误、一目了然的,亦并非都是混沌一片、神秘莫测。所以,作者认为,“凡是能够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科学;凡是不能得到确切认识的知识都属于神学。但是还有一片领域,它既不属于科学范畴,也不属于神学范畴,双方都不承认它,并且还攻击它,这片领域便是哲学。哲学家们最热衷的那些问题,科学根本给不出一个答案;神学家们给出的答案越来越不能让人信服。”当你读完这个,是不是对哲学是什么已然有了清晰的理解。

通过罗素的解析,哲学自身这个概念似乎已然明了。但是,对于那片既不属于科学范畴,也不属于神学范畴的广大领域,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正是本书试图呈现的。罗素的个人解读、评价较多,如果不了解所有哲学家(事实上也没法了解),可能容易混淆罗素的“主观”及书中提到的哲学家的“客观”。不过,正如译者所言,“这种‘个性’正是这部书最闪亮之处。阅读此书,如同在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带领下,游览西方哲学画廊,所有的画面都是彩色的、生动的,而长者的讲解也是活泼风趣的。这种阅读感觉,与正襟危坐的‘客观’相比,更符合大众心理。”

哲学如此深奥幽微、雄奇伟岸,加上学派林立、历史绵长。而每一位哲学家都是一座不易攀登的高山险峰,奇伟瑰丽,不易辨识。我想,即使是那些伟大的哲人自己,也不太容易向大众阐释本身。不仅仅因为许多的哲思本身可能来自于他们的灵光乍现,或是谵语妄想,更在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复杂多元、深奥难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个人穷尽一生,如何窥探得这个时空皆无穷尽、广大又幽微的宇宙及人类本身呢?

那么,难道我们就因此而放弃吗?显然不是,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绝对不完全属于哲学范畴,哲人们的思考也并不是简单的地“浪费时间”,从一定程度而言,哲人们的工作毋需庸常的人以庸俗的标准去度量。他们始终是险峰、是灯塔,一直在照亮人类踽踽独行之路,给人们送去关怀与慰藉。

此书毫无疑问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经典之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字之生动活泼、哲思之深邃悠远,以及译者的绝佳功力,都让人禁不住拍案大赞!假如阅读纸质书的话,我想效果更佳。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4)

在这本书的开头,罗素提出了他自己的哲学观点,这在他看来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哲学和神学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包含着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哲学和科学的共同点在于对事物的理性看法。哲学家们热衷的那些问题,科学根本给不出一个答案;神学家们总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又不能让人信服。

神学和科学都建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当然,哲学也需要这两点。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对于那些不可知的事物,人们往往充满好奇和好奇。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也是由这一点驱动的。由于时代的限制,各种形而上学哲学自然会产生。

本书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不是为了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为了展现一系列高尚的心灵和理性思考的英雄人物。

这本书有三部分组成:古希腊哲学,中古哲学和现代哲学。书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代表性哲学家为中心讲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对哲学流派产生历史背景加以描述,让我们更好的明白形而上学的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它们是时代的产物。

先谈论古希腊哲学,人们对于古希腊哲学看法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崇拜,认为它们创造了世界最初的美好,并且当时哲贤们丰富的想象力是现在人望尘莫及的;另一种是受到近代科学的影响,认为古希腊人是愚昧的,这部分人只看到了古希腊人错误的一面,但是并没有看到近代科学对古希腊思想的继承。这两种看法各有自己的道理,但是都是片面的。让我们看看古希腊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首先,古希腊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这在当时可能是幼稚的。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它逐渐影响了各个学派和现代哲学。恐怕古希腊人不会再想这个了。例如,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理论,他认为: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最小的单位;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原子自古以来就不规则地运动;由于碰撞,许多原子合并成一个漩涡。可见近代物理学上的原子论是对古希继承。关于古希腊世界的起源,有许多富有想象力的假设:

泰勒斯认为世界是由水构成的,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有一种无限、无形、无尽的元素构成,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是由气构成(水、土、石头是气凝练程度不同的体现),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火、气、土、水构成的(貌似是对前面三杰的的整合),他们的这些假说,都不是空穴来风的,都有自己一套“合理”的推理。马哲说,世界是由客观事物构成的。我觉得很有趣。我想问一下,哪些东西是由什么组成的?事实上,日心说早在古希腊时期就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并有自己的一套证明,但当时他的影响相对较小,其影响也被亚里士多德所掩盖。

古希腊人的想象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其次,古希腊人发现了数学推理和演绎的方法。他们发明的几何学和逻辑学深深地影响了现代科学。古埃及人只知道边为3、4、5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毕达哥拉斯通过数学推理,从具体到抽象,可以得到两个直角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

亚里士多德创造了形式逻辑,他的三段论直到现在仍然是权威的。然而,古希腊人也有片面性,过分追求完美。当他们根据现实进行推理和推论时,他们认为如果现实与现实不符,那么现实就实错误的,有些人甚至用神学来为自己辩护。

我们来谈谈中古宗教的哲学。我对这部分也很感兴趣,主要是因为我母亲是个虔诚的**徒,所以我对西方宗教有一定的了解。任何一种伟大的学说,有利也有弊,首先这种学说正确的方面大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发展,但是在错误的方面,由于后世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人能够推翻,严重的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西方也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科学停滞了一千多年。

**教哲学主要源自柏拉图和斯多葛学派。谈到**教哲学,不得不提到奥古斯丁,奥古斯丁从哲学上全面系统的论述了**教教义,他的体系讨论了当时最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是教父哲学的经典,并且成为了以后几个世纪**教哲学的“真理台柱”。我记得在中学的时候,我对宗教也很反感,主要是因为老师对宗教的片面批判,但是他们忽视了宗教教义对人类伦理科学的贡献和宗教信仰的力量。

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事物。

最后我们来谈谈近代哲学,近代哲学的起点是“文艺复兴”。近代以来,人类的思想观念有许多不同,在中国,教会威信的下降和科学威信的上升是两个最重要的方面。科学的威信只是理智上的威信,得到了近代大多数哲学家的认可。

然而,科学的威望只是对似乎已被科学证实的事件发表意见,这种意见仍试图在概率的基础上提出,并认为应随时加以修改。随着教会声望的下降,个人主义逐渐发展到没有正义的地步。现代哲学保留了大部分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

笛卡尔就是这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康德和费舍尔后来的理论也是这样。至于其他人,比克莱借助神学的概念、黑格尔借助斯宾诺莎的影响拯救自己脱离了完全主观主义,而休谟的经验主义则发展成了怀疑主义,后来,卢俊和浪漫主义运动把主观主义扩大到了伦理学和政治学领域,最总形成了完全无**主义。但是科学人提供了一种能力,那就是社会能力。他需要组织个人在单一的指导下共同努力,这注定是反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与近代哲学思想是相违背的。

回顾现代中国,真正落后的不是军事、经济,而是政治。中国缺乏的是一个能过使人信服的“思想体系”,中国也是也是一个缺乏思想家的国度,而一个没有思想家的国度,就像没有了舵手的航船,他的未来充满的危险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5)

罗素三言两语介绍了西方哲学简史,看了一团雾水,是自己的阅历 不够,还是未经消化、一味图块,关于某某人,三言两语,太多散漫了,而其哲学内容亦是经过罗素的评鉴,这样就失真了。

由是我怀疑某些天文学上的常识,怀疑数学上的某些公式,怀疑至今为止并没有任何一门派或某个人的哲学是可学的哲学,这其中包括马克思,哲学是无穷的,不应该到马克思而终结, 还可以继续往前发展,或者说发展至科学的哲学。

先前读书时也有怀疑,只是自己无力证实,无力去验证,今日又有此怀疑,而于将来,不知可有推动哲学前进者,不知何时才可能发展至科学的哲学,彼时,哲学将更加的完善,更加适用于生活。

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可以达到共产的,我认为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那时思想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国为单体,可以不要政府,陷于无政府,人民自作主张,彼时马放南山,地球为一村,国家为一人,一人理一事,一人予一村事务,村中无纠纷,咸太平。

叔本华人生痛苦,然而只要找出痛苦的根源并加以解决方可使幸福长驻、快乐长存!

解决了痛苦、发展到那个高度,差不多也是尽头了,彼时人生而无意义,无价值,如是,人生依旧痛苦,或测突破地球之限,吾未之闻也,以目前理解,亦未敢闻也。开普勒、牛顿真英雄也,视野宏广,不局限于地球。

以哲学、思想、文化为药引,以和平、实业、知足为药材,可解决那个痛苦,可到达那个高度,一定行的。

只是必须要保障诸人 有健康、绿色的生活,必须引导诸人的人生,使之有价值、不虚无,以此为前提。

落实到生活中来,先有绿色的食物,舒适的环境,这要求我们走一条现代化农业的道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

路道尽头;人生依然没有意义,不知道彼时、将来支撑人们有勇气活下去的是什么,仅是研究前人、研究历史、活在过去吗?抑或突破前人与现在,向将来、向未来迈去!

彼时,自杀是需要莫大的勇气……

是怀疑、是猜测,暂无能力去验证,亦不能拿出充足的论据说明以上不错。

是非愿有人来验,曲直终有后人评。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6)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篇7)

看完忘完。剩下的,据说叫素质,那我就素质三连吧!(×

有些读者也是水平不行,分不清介绍和观点,就怪人家罗素。

这人呀,也该想想,谁话说半道儿会反驳自己?这书又不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犯得着吗?再者,罗素写了那么多“我认为”、“我的理解”、“我分析”、“今天”……还看不见,您俩眼儿吹气儿用呢?

当然,罗素也随意了点儿,有时忘了自己在写普及本,想起来也不回补,就着往后写了。比如分类标准,写到最后一章的伯格森了才告诉我们……

但是,全场最气的,还是翻译!

蜜~汁~自~信~啊!

病句成堆,某些译文还没英文好懂,删了自以为我们不想看的细节,没有二级标题,还好意思请方家指教……您这面皮儿赶上城墙拐弯儿了吧?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7篇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