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节观后感

春节观后感 篇1

依照传统,往年春晚主持人要到除夕前一个月才开始选拔。马年春晚主持人阵容将延续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表彰大会等多个大型活动,冷幽默的主持风格备受好评。

杨坤和郭采洁合唱的《答案》于23日上线,这与早前网上曝出的春晚节目单相符,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那张春晚节目单中,杨坤+郭采洁这对崭新的组合引起热议。

据了解,这首《答案》由杨坤亲自谱曲,虽然他已数次登上春晚舞台,但这是他首次在春晚上演唱自己写的歌。杨坤曾坦言如果能上春晚希望能唱自己写的歌,这次算是心愿实现。选择在春晚前将新歌上线,有助于提前为这首《答案》造势,加上这个组合搭配新鲜感十足,观众老少通吃,更加有望借助春晚的平台将这首歌形成热点。

杨丽萍的外甥女,被外界誉为其接班人的小彩旗将首度登上央视春晚,并且一演就是四个小时。此次小彩旗的表演方式在央视春晚的历史中绝无仅有,届时,春晚的舞台将有一处其专属区域,小彩旗将从开场一直跳到零点的钟声响起,从冬到春共历经四个季节,当零点钟声敲响时,小彩旗将在节目进行中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换装,此后其服装将不断变换色彩,制造出魔幻般的绚烂色彩。

春节观后感 篇2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今天看了老舍的文章——《春节》,发现其实各地的春节都是差不多的,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但是,现在的春节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呢。

老舍的文中提到过,那时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八节有喝粥的习俗,不过现在貌似已经不是很流行了,而且腊八节还要泡腊八蒜,一直要到年底吃饺子的时候才用,因为那时过年每家每户是要吃饺子的,现在过年只是偶尔会吃饺子,在我的印象中,现在过年都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但并没有一定要吃什么,只是要一家人在一起才有气氛。

而在春节,最热闹的就是放鞭炮、放烟火,可能正是因为大家都很喜欢烟火和鞭炮带来的喜庆的感觉,所以一直到现在,大家都还是很喜欢在过春节的时候放鞭炮。春节时,一家人一起吃饭,楼下爆竹噼啪作响,这就有了春节的气氛。

文中还写了,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不动刀子的,因为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而且过小年的时候要祭灶王,吃年夜饭的时候要先祭祖,,这些都可以说是迷信,但也可以说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虽然人们求神仙保佑他们,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但大家也明白,美好的生活不是靠祖先保佑出来的,所以即便是祭过了神仙,也还是会在来年辛勤耕耘,祭祖这种形式现在有的人家也还在用,但在现在,这只是表现对祖先的尊敬。

过年时,最高兴的就要数小孩子了,以前过年的时候,即便不出门,也可以看走马灯,而且过年时可以出去尽情的玩,不论是谁都会很高兴的吧?现在过年,很多小孩子都要收压岁钱,所以小孩子当然更是喜欢过年了,不过大多数的情况都是要把压岁钱上交的,尽管这样,还是很多小孩盼着春节。

春节是新的开始,这不管是在从前,还是现在,大家都会认可,因此,春节才会如此的隆重,新的开始就要有新的面貌,人们常说新的一年就要有所改变,也确实是如此吧?不过,唯一不变的,只有过春节时那热闹、欢乐的气氛!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增添了许多色彩,使传统的中国更加红艳!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正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描述了北京春节的一幕生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北京春节的热爱。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本文紧紧围绕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感受到春节***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大多数地方都和北京一样——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像春节一样。非常活泼。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元宵节过后,我们开始吃元宵,使我很高兴。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段文字中感受到每个人的幸福和幸福的祝愿。丰富多彩的名俗,书写了我国名人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用自己的大量、风格和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民俗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北京春节的盛况和热闹,也让我们了解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笔者首先介绍了从农历月初开始的北京春节:人们煮腊八粥,泡腊八蒜,买年货,欢度春节要为春节做好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除夕夜,家里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响,吃团圆饭,守岁;大年初一,男人出门过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孩子们去庙会;15日,他们看灯笼,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这不仅是北京盛大的春节,也是浙江宁波的春节。也很热闹!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春节前,房子前门要贴上红纸黄字的春联。

你也可以剪下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红灯笼或贴福字。福字可以倒贴。当路人读到福气时,也就是福其来了。这些是用来增加节日气氛的。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

树木枯死,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应该怎么样才能不出现呢?有燃放鞭炮的需要,所以有燃放鞭炮的习俗,这也是增添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

过了除夕夜,等第一声鸡鸣响起了,或者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就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

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春节是一个快乐吉祥的日子。祝大家春节快乐。恭喜你发财了!

春节观后感 篇3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北京的春节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一)

今天,我怀着愉快的心情阅读了《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作者用充满京味的语言来描述了一幅北京春节热闹的场景,表达出作者对北京过春节习俗的喜爱之情。

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喜庆而隆重的。

这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初一和正月十五的相关场景。感受到春节习俗的丰富多彩和深刻的`内涵。文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以“承上启下”的作用写“一眨眼就到了残灯末庙。”同时,这一段与课文首句相呼应。

老舍爷爷在这篇文章中,各用了一句话来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作者以自己老家的风俗来写过年的场景。

我们这一带地方的风俗就跟北京不怎么相同,我们这个的地方过新年不赶庙会,而北京就赶庙会。我们这个地方大部分都还是和北京相同的----贴对联,穿新衣,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我们这一带小孩也跟北京小孩过年差不多,都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些爆竹,买些玩具,还买些零七八碎而的东西。

北京的元宵节就跟春节差不多,都非常的热闹。而我们这一带不如北京热闹。过元宵节我们开始吃元宵,闹元宵。可高兴了

这篇课文给我留下影像最省的除夕前,孩子们要做的三件大事----买爆竹、买零七八碎儿的食品、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这些事情也是我们过年时喜欢做的。

我从这篇课文中感受到了大家的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那丰富多彩的名风名俗,写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传统。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二)

老舍先生认为元宵节是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这当然不能成为理由。老舍先生最在意元宵节恐怕就是元宵节的灯会了,也有焰火。

我认为还是除夕和正月初一最美!因为还未到元宵节工人就要返岗工作,学生就要返校上课,实在有煞风景。况且中国南北方,东西部传统和文化是有一些差异的,对元宵节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甚至有些地方已趋于淡薄。而除夕就不同了,举国欢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全球华人到处欢歌笑语,辞旧迎新!

在中国的词语里恐怕没有比“除夕”更甜更美的词了!甜在哪美在哪?恐怕就是词条后面的举国同庆,合家团聚,万家灯火了!

而“正月”呢?“正月初一”也是开心和快乐的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虽然总不明白为什么这一天总是欢天喜地的,但既然高兴既然满足那就成了,也不去想那么多。

现在又有了“五一”“十一”这些黄金周,加之平时休假时间长了,有更多休闲方式可供选择,“年”的情结便淡了下来,但不管如何“年”已深深扎根中国人心底,是团聚和谐平安亲情的符号!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三)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先从春节我们要吃的“腊八粥”、“腊八蒜”写起,给文章添加了许多乐趣,把食物描写的非常的到位。还把春节孩子们要干什么事写了出来。放鞭炮是男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春节前几天,大人们都很忙,因为店铺很快就关门,所以必须在春节前把食物准备好,每到除夕的那一天,大家们更忙了,晚上的时候,家家户户的门上贴上了对联,家家户户都飘着酒肉菜的诱人香味,鞭炮声不断的响起。家家户户的灯到晚上都是亮的,除了很小的小孩子在睡觉,大家都很愿意等新年的钟声响起,等待凌晨烟花的升起。家家户户的喜庆,给春节添加了积分绚丽的色彩,让春节更有气氛。过年了,孩子们肯定都是拜年去了,大人们给红包,孩子们还玩鞭炮,这样的喜庆一直持续到春节结束。

春节,一个喜庆的节日,给中国添加了许多的色彩,让传统的中国更红,更绚丽!

北京的春节读后感(四)

通过学习“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又了解到了我国传统节日春节是如此的有意义,不但知道了春节期间分腊八节、除夕、大年初一、还有元宵等的节气、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在北京民间的过节习俗和意义,同时也感受到老北京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他们有着积极、乐观、和谐、注重亲情、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他们热爱生活、生活多姿多彩,同时在春节的开始和元宵的结束又让我看到老北京人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读了“老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我真渴望春节早一点到来,更渴望能够去北京过一个有趣又热闹的春节。

春节观后感 篇4

读完五年级作文,感受春节的由来_650字

一年一度的春节快到了,为什么要在对联上放鞭炮?听老爷子说,这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物,“年”怪物怎么了?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有一种怪物叫“念”。它很凶猛,很不寻常。它终年生活在海底。只有在除夕夜,它才会爬上黑暗来伤害人的生命。大年三十,人们扶老携幼,上山避险。只有一位乞讨的老者缓缓走来。人们赶牛赶羊,人们叫马。一片恐慌的景象。人焦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又怎能顾得上乞讨的老人。只有一位婆婆给了他一些吃的,劝他上山避险。老者笑道:“要是我婆婆让我过夜,我就赶走一个叫‘念’的怪物。”

婆婆不相信,她继续劝他,婆婆只好深入山里躲避危险。 .这时,“年”兽来了,他看到门上的红色对联,发出奇怪的叫声,然后扑了过来,听到里面“噼啪”的声音,连忙后退,不敢上前一步.原来,“年”兽害怕鞭炮、红色和灯光。老人打开门,里面有一支蜡烛。他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年兽大惊,连忙逃跑。第二天早上,婆婆回来的时候,听到“噼啪”的声音,这才恍然大悟.

于是她就告诉众人,为什么老爷子不怕“年”兽。从此,每到除夕,人们就有燃放鞭炮、贴对联、走亲访友的习俗。 “年”兽再也没有出现。这个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知道春节的由来了吧?

春节观后感 篇5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这天把蒜瓣放在高醋里,封起来,吃饺子过年。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叫喊的声音比平时更复杂。其中有些只出现在上个月,如卖宪法书、松枝、约伯泪、年糕等。

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要到12月19日才去上学,他们要休一个月的年假。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

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要务是买鞭炮,尤其是男孩。

恐怕第三件事是买玩具——风筝、空竹、口琴等——还有年画。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俗话说:有糖粘在厨王的嘴上。当他到了天上,他不会向玉皇大帝报告家里的坏事。现在,也有卖糖的,但只供大家享用,再也不粘厨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埃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我们必须准备足够的肉、鸡肉、鱼、蔬菜、年糕等,至少要够吃一个星期。按照旧习俗,大多数商店关门五天,直到正月初六才开门。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面工作的人,除非必须,必须回家吃团圆饭和祭祖。今天晚上,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人睡觉,而是为了保持年龄。

元旦的景象与除夕大不相同:除夕夜,街上人山人海;元旦,商店里铺满了木板,门前堆满了昨晚燃放的鞭炮和纸。整个城市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和城外的许多寺庙都开放供人们参观。小贩们在寺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在白云寺外的广场上,有赛车手;到了老年,据说也有骆驼赛车手。这些比赛不争第一,也不争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骑手的良好姿势和技巧。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

元宵节,到处挂着灯,整条街像个婚礼,火热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所有的人都出来踏上月球,看灯火;街上的人都很拥挤。在旧社会,妇女不容易外出。她们可以在元宵节得到一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

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

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

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2024春节观后感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