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九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写好教案课件,让重点内容不至于漏掉,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小编的千挑万选推荐这篇有深度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这篇文章旨在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希望您会从中受益!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宪法教师心得系列。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备课和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案在实际教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将对其进行详细、具体、生动的反思。

首先,该教案在目标设计上很清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以第一课《数1》为例,教学目标包括认识1的规律和特点,会用1加上一个数,口算横竖合。这些目标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些目标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使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有明确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其次,该教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很合理。教案将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拆解,分为了课前预习、导入、新课学习、课后练习等环节。其中,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的内容,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导入环节通过活动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条件;新课学习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师生共同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课后练习环节通过小组讨论、个人练习等方式,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得教学过程更加连贯,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数学知识,不容易出现理解断层和知识漏洞。

再次,该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案充分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导学法,通过提问、情境设计和实际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第五课《认识三角》中,教师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特点,并用手中的根筷子拼凑出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和体会到三角形的形状和特征。这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该教案还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了讲授法、示范法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例如,在第三课《固定的数量1》中,教案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示范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从固定数量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数的概念。这样的多样性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综上所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教案在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安排、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教学方法多样性等方面做得很好。它能够很好地指导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积极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案中所给的教学时间有时不够充裕,有些练习题过于简单,缺乏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教案的批判性思考,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2)

七年级上册数学相交与平行知识点

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互相垂直:就是直线OA垂直于直线OB,直线OB垂直于直线OA)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说明了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必须相交,相交还要成直角。)

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注意,要让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给定的点重合。

(2)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的方法。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这个已知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就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注意,画图时一般左手持三角尺,右手画线。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必须通过给定的这个点。

会用数学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关系。如:OA⊥OB。

明确点到直线之间垂线段最短。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诀窍

1细心地发掘概念和公式

很多同学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这类问题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中,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

二是,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三是,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你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

我们的建议是:更细心一点(观察特例),更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更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我们都能够应用自如)。

2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   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除了自己,谁也不能把我打倒,要有自己不垮,谁也不能打垮我的自豪感。

在考试前要做好准备,练练常规题,把自己的思路展开,切忌考前去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高解题速度。对于一些容易的基础题要有十二分把握拿全分;对于一些难题,也要尽量拿分,考试中要学会尝试得分,使自己的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初中数学整式知识点

(一)整式的乘法:

①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他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他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外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二)整式的除法:

①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他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②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3)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27+3864-3829+1546-27

670+80780+90530-400540-80

350+200+70280+300+90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所以250+470=720

③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650+70=720

④250+450=700700+20=720

⑤200+400=60050+70=120600+120=720

⑥250+500=750750-30=720

(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7)反馈练习:(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

250+490520+480

360+180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

(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

(2)板书例2:口算54O-370

导语: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

(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⑤540-400=140140+30=170

⑥540-340=200200-30=170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反馈练习:(做一做中部分题目)

410-240520-150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70000简写成()

40000+70000简写成()+()得()

(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

(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口算:

34万+18万250万+750万69万+26万

23万-18万50万-27万82万-54万

24万+6万15万+35万40万-18万

(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

(1)370+280=()想:370+()=()

()+()=()

520-360=()520-()=()

()-()=()

(2)250+()=720()-480=290

520-()=360()-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320()850-390650+180()860-47

910-180()502+290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习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

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4.

六、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

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4)

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直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现做如下反思:

1、重视实践感悟。本节课,我先出示两条直线再移动它们的位置,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然后用小棒摆相交,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接着引导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中线与线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抽象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图形,这就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

2、重视动手操作。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从中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3、重视联系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教室或生活中的垂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练习。在判断练习中学生出现争执,尤其是长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这一练习题中,另外的三个角哪去了是学生争议的焦点。这个寻找垂线的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成性、不预期性。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或取新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5)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大数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大数的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教材分析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本节课内容是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

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掌握数位顺序表,知道亿以内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的过程中,结合现实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较大的计数单位,掌握亿以内数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是: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四)教法、学法

本节课所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激趣、情景体验、知识讲授;

学法是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五)教学准备

在本节课中所需要的学具是拨珠计数器,教具是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突出需求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创造的先导。

出示的这组数据中有一个是学生已学过的万以内的数,有两个数是将要学习的亿以内的数,提问学生:这两个大数你会读吗?

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态下进入新课的学习。此时我顺势引出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4个学习步骤:

1、创造计数单位“万”和“十万”

在刚才复习了有关数的知识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9999的最高位是千位,那么比千更大的计数单位还有吗?怎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呢?

让学生带着思考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创造出新的计数单位“万和十万”,学生在拨珠的过程中也明确了10个一万是十万。

2、创造更大的计数单位

奥苏泊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我大胆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想一想,运用计数器拨一拨,想办法创造出更大的计数单位,学生有了前面的认知基础,在拨珠过程中在创造等大的计数单位的同时就比较容易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教师板书),从而进一步得出结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一亿究竟有多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概念,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将“一亿”具体形象化,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3、整理数位顺序表

课标指出,教师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有关数位顺序表的知识,在学生自学后再互相交流,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自学交流中完善了数位顺序表,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读数和脱离数位顺序表直接读数,并让学生思考:大数怎样读才能读得又对又快?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在读大数时,可以从个位起每四个数位进行分级,然后再读就比较容易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亿以内数的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中像一卷画轴一样,徐徐拉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三、拓展应用,思维提升

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如下几道练习:

1、小游戏(同时用课件出示):用数一数的方法求出一艘游艇的价格(这时要给学生提出数数要求:95万以上,一万一万的数,是103万)、一列火车的价格(2000万以下,一百万一百万倒着数,是1400万)

2、课件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信息套餐,让学生读一读信息中的大数,并说出横线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

练习的设计,巩固了学生的所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练习的需求。

四、课堂总结、感情升华(板书:总结)

提问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以及课件演示每人节约一粒米、一分钱、一滴水的生活情境,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大数都是积少成多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五、说板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请看,这一部分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万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六、教学风格

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立足学生的发展”,组织学生在有效地数学活动中认识大数,体验大数,应用大数,让每位学生亲历新知的动态生成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不知我以上的观点与分析是否合理、到位,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鞠躬,擦黑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的评课稿

今天听了沈老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一课,这是我第二次听沈老师的课,感觉和第一次相比,沈老师又进步了很多。下面我简要来说说我听这节课的一些体会。

1.教学层次清晰。先复习角的组成,并为新课板书埋好伏笔,以量角的需求引出新课,认识量角器,然后认识1°、5°、30°……教学读角的方法,再教学量角的方法,然后设置了一系列不同梯度的练习巩固新知。整个过程十分流畅,教学环节非常清晰。

2.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这是沈老师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点,沈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亲切,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以整堂课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主动、积极。

3.强调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沈老师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量角器的认识时,沈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在小组中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补充,然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量角器的特征;在教学量角方法时,沈老师先让学生试一试,同桌说一说量角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量角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量角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充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其中一个练习题中,沈老师先出示四个角,“哪个角不用量就能知道它的度数”、“估计一下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再量一下”,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结合实际需要,大致估计角的度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充分体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5.板书设计新颖。课的一开始复习角的组成,并板书“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再在教学量角方法时,将这三个组成部分和量角的三步结合起来,前后呼应,很是新颖实用。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作为一同进来的新老师,沈老师的优秀表现让我倍感压力,以后也要多向沈老师学习,吸取优秀的经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7)

导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调查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2、让学生理解总体、样本、个体、样本的容量的含义;

3、能利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调查收集第一手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提炼来为生活服务。

导学重点

1、理解总体、样本、个体、样本的容量等相关概念;

2、区别普查和抽样调查,会利用抽样调查方法收集信息。

导学难点

1、选用正确的方法收集信息;

2、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使之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课前准备让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实际调查并作记录。

导学

步骤导学内容学生活动导学用时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提问导入:

1、我们班有多少姓“周”的同学?

2、我们九年级有多少姓“周”的同学?你知道吗?那全校又有多少姓“周”的同学呢?

营造氛围,导入新课学生迅速进行统计;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3分钟

学生展示

调查结果学生在展示时教师的提问:

1、你们调查的是什么?

2、你们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3、你们从调查结果中得出了什么有用的信息?

看看哪组的同学说得又对又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根据调查结果回答。10分钟

整理调查结果请你将以上同学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说说你这样分的理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将以上内容进行分类。5分钟了解调查的相关概念教师指导学生迅速阅读教材P90——91内容;

重点是教材P90最后一段和P91第三段。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结合以上调查实例深入体会。5分钟

区别普查和抽样调查请按普查和抽样调查各自的特点将你们自己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看看哪组的同学分析得又对又快。学生结合自己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5分钟

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1、学生自主完成教材P92练习题;

2、今天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请以小组为单位自列题目向他们作相应的调查;(想想要想较快获得所需信息,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3、想想你还有哪些实际问题需要了解,你将进行普查还是抽样调查。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参与调查。10分钟

小结导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1、关于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等相关概念;

2、在生活中要选用正确有效的调查方法收集有用的信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学生自主归纳

小结2分钟

作业

1、另选生活中你所关心的一个内容作相关调查,注意选择正确有效的调查方法;

2、想想:你所调查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吗?能从这一部分反映出整体情况吗?说说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

学生调查的内容相关概念练习题目(现场拟定)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8)

教材分析:

《认识更大的数》是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在学生认识亿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亿以上数的认识及读写。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亿、十亿、百亿、千亿”等计数单位,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感受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能正确读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经历数的过程,感知大数。通过知识的迁移,感悟大数的意义,掌握读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现实情景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重视课堂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使学生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读数,体会大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计数器 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一、 谈话交流,情景引入

(意图: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并感受大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

1、默读下面一段话。

在为四川灾区捐款活动中,我们班有40名同学,共捐款200元;全校有300名同学,大约捐款1500元;全镇共有2000名学生,大约捐款元;我们区有名在师生,共捐款约元。唐山市各界为灾区捐款约元。

2、发现问题。

⑴小调查。会读的同学请举手,有困难的同学也请举手。(老师统计、分类)

⑵小汇报。请有困难的学生代表上台说一说,(学生可能会指着说,这个数我不会读。)

⑶小交流。请会读的同学来读一读,读完后,教师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认识更大的数(一亿)(齐读课题)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会读这些信息,而且还应明白这些大数所表示的意义。

二、 启发诱导,感受大数

1.数一数,认识“亿”

(1)过渡:接下来,我们还是利用计数器来认识大数吧。出示计数器,回忆以前学过的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一千万一千万地数,认识计数单位“亿”(师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先来看,老师在这拨下一个珠子,表示多少?(一千万)你是怎么知道的?拨下九个珠子是多少?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亿”

2.感受“一亿”

师:我们已经数到了“亿”,“一亿”究竟有多大呢?我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看信息,让大家来感受一下“一亿”。

(1)课件出示“小朋友数数,如果每秒钟数一个数,昼夜不停地数,那么从一数到一亿需用三年零两个多月!

(2)如果一亿人手拉手(人与人间隔1米),那么可以为地球绕两圈半。

(3)一亿张打印纸的厚度达到1万米,比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师:大家感觉一亿怎么样?说一说。

3.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师: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往往要遇到更大的数,例如:截止到2000年,我国人口大约有13亿,全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同学们还会接着一一下数吗?

(1)一亿一亿地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亿”(师生共同操作计数器)

(2)十亿十亿地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亿”(生独立操作)

(3)按照这样的数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继续边拨边数,从一百亿一直数到一千亿,再互相说一说得出了什么结论?

学生汇报: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认识计数单位“百亿”“千亿”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计数单位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边说边板书,并在千亿后面写上省略号),你们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课件出示“计数单位”的概念,学生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为什么在千亿的后面写上了省略号?

2.游戏:数数。(开火车)

一个一个地数,从96数到103;

一万一万地数,从九十六万数到一百零三万;

一亿一亿地数,从六亿数到十亿;

十亿十亿地数,从三十亿数到一百亿;

一百亿一百亿地数,从五百亿数到九百亿;

一千亿一千亿地数,从五千亿数到九千亿。

过渡:通过数数的游戏,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些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3.认识数位

课件出示: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按顺序读一读)这些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数位。(课件出示:“数位”的概念,学生读)。 “个”这个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个位,依次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读)

师: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计数单位和数位合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数位顺序表(课件出示有空缺的数位顺序表)。现在你能把这个数为顺序表天完整吗?(每人一张有空缺的数位顺序表,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统一核对。)

找学生上台汇报,统一意见后,学生读数位顺序表。

4.独立分级

师:这么多的数位,中国的数学家读写方便给他们分了级,我们能不能也试着给它们分级,并取上名字?

小级活动后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大部分同学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也是分了三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一级,表示多少个或多少个一,所以叫个级;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一级,表示多少万,所以叫万级;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一级,表示多少亿,所以叫亿级。(上述分级的过程利用课件展示出来)

5.十进制计数法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数位顺序表,你发现了什么?(引出“十进制计数法”,并用课件出示“十进制计数法”的概念)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师:谁能举例说说哪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6、再次出示引入新课时阅读资料提问:谁能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1.自己写出一个超过1亿的数,并试着读出来。(学生写出数后,小组同学互相读)

2.把下面横线上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近似数。(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1)截至2004年7月,我国的电话用户已突破户。

(2)2003年,我国的钢材产量约为吨。

3.把太阳系中把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近似数。(先读一读,再改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行 星

平均距离(千米)

平均距离(千米)

水 星

579

金 星

地 球

火 星

木 星

土 星

天王星

海王星

五 评价总结 延伸课外

1.师:这节课要结束了,你最想说什么?

2.大数在我们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能利有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搜集一下世界上有哪些国家人口超过了1亿人,并把收集的数据正确的读写出来。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篇9)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习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近,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平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九篇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均归原作者及其网站所有,本站虽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权信息,但由于诸多原因,可能导致无法确定其真实来源,如果您对本站文章、图片资源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通知我们(35625244@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如果您有优秀的作品,汉江南岸会帮您宣传推荐。
返回顶部